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434章 遙遙領先
  第434章 遙遙領先
  人工乾預自然河流可能會引發一些生態環境破壞,以及改變河流性狀造成不可預估的災難。

  這種事確實有真實案例發生,不過恩斯特可不這麽認為,這就是一個取舍問題,如果通過人工乾預獲得的好處大於壞處,那這件事東非政府就必須去做。

  在自然條件下,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河流總是彎曲的,但是河流的彎曲程度不會一直持續放大下去,當彎度達到一定程度,河流的流速會變慢,泥沙很容易沉積,那麽自由河曲如果被人為裁彎取直,河流會產生什麽變化?
  因為河道修直了沒有緩衝,容易發生水災,河道裁彎取直減少了流域面積,也就減少了河水的利用率。本來飲用地上水,利用地上水澆灌的地方,不得不使用地下水,而流域面積的減少,又減少了河水的向下滲透,使土壤涵水降低,會使很多地方缺水,對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影響很大。

  其次,這也很容易促使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的發展,河床的渠道化常伴隨潛水位下降,導致自然環境中濕生植物普遍減少。隨後,沿河一些與河流相關的自然環境也逐漸消失了,如衝積土上的森林演變為硬木林。天然河曲被人為取直後,仍然還會逐漸變為河曲的。

  這種二十一世紀的論調恩斯特是很認同的,但是這種問題又不是沒有解決辦法。就猶如道家倡導“無為而治”一樣,普通人認為很有道理,一些人卻隻關注“無為”二字,你要是真的選擇“無為”,什麽都不做,那才是真的又蠢又笨。

  關於這些問題,恩斯特的解決方式是順應自然,在整體規律上改造東非,使得東非變得更加宜居。

  身在歐洲談生意的恩斯特抽空給東非沿海平原河流改造制定了大體上的幾個方向,並通過電報傳達給康斯坦丁:
  “一,河流改造,要在原有河流的基礎上修改,比如裁彎取直我們要做,但是河流整體不能脫離河道原本位置,防止地下水源有過大變動。”

  “二,拓寬河道寬度,勢必會侵蝕河流兩岸的植被,在拓寬河道的同時,在河岸兩邊要同時移植新的植被,防止河流對沿岸水土的侵蝕,泥土淤積新河道。”

  “三,改造河道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對原河床的破壞,盡可能減少對河流內魚類等生物的捕殺。”

  “四,城市下水道應該避開直接向河流等內陸自然水體排汙,而是建設新的管道直接引入大海。”

  “五,對於河流裁彎取直後減少的濕地,我們應該在沿線多修中小型水庫,用來調節河水流量,同時有利於保障農業用水。”

  “六,盡量不破壞河網,因修建運河和改變河道勢必會阻斷一些溪流同大河之間的聯系,本著對未來負責的態度,要重新打通,避免雨季雨水無法匯入河道流向大海。”

  總共六點,算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指導性意見,為此康斯坦丁特地打開電話詢問:“恩斯特,你六點建議,是不是有些多慮了!”

  康斯坦丁無法理解也很正常,這個時代人的思維大多是這樣,不存在什麽生態和汙染的概念。

  恩斯特:“父親,這種事只要照我的意思辦就行了,不要求十全十美,能辦個七八成就不錯了,我也只是提提意見,沒有下死規定。”

  覺得還是有些空洞,所以恩斯特就開始找例子來說服康斯坦丁。

  “當今時代的工業是粗獷發展的,沒有多少人重視環境問題,那是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環境被破壞的危害,我們歐洲,最典型的就是倫敦。”
    “倫敦是當前世界工業發展程度最高城市之一,但是工廠排出的黑煙和汙水對倫敦環境的破壞是肉眼可見的,黑煙還好說,風一來也就吹到全世界了,可即便這樣,倫敦依然是“霧都”,可見大自然的力量也無法直接淨化倫敦的空氣,這些黑煙被人體吸收,必然是有害的,雖然我拿不出什麽科學論據,但是生活在汙染最嚴重區域的工人,他們的壽命和疾病是騙不了人的。”

  “其次是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泰晤士河,整個泰晤士河就是一個大號的臭水溝,而倫敦很大一部分生活用水都取自泰晤士河,這種水喝著能好麽?尤其是工業區排汙口附近的土地更是寸草不生,連草都活不下去,更別說人了,而且這些含著各種雜質的汙水沒有受到任何管理,直接汙染沿岸土地,土地恢復是非常困難,甚至難以恢復的。”

  “再者說,城市發展必須以人為本,而目前歐洲的城市,環境遠遠比不上鄉村的,這一點我相信你從黑興根和斯圖加特對比會有很直觀的感受。”

  “東非當然不是拒絕工業化,而是可持續的長效發展,我們從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好,未來付出的治理成本和修正成本也就越低。”

  現在小萊茵河對東非的地位就和泰晤士對英國的地位是一樣的,沿岸都是兩國的首都,所以恩斯特對小萊茵河的治理也比較上心。

  不過治理小萊茵河的方案隻適合沿海地區,這裡離大海不遠,東非可以通過工程修築直接連通大海的汙水排放溝渠。

  這一點在索加市建城時恩斯特就已經實驗過,修建了一套單獨延伸到大海的汙水排放管網系統。

  第一鎮市的生活汙水(第一鎮市基本上不存在工業)目前都是直接排入小萊茵河,恩斯特也打算把第一鎮市的地下水道系統和索加市連網,最後在達累斯薩拉姆市沿海附近入海。

  中央省的城市距離大海近可以這麽乾,像內陸的內羅畢,姆貝亞這些城市,汙水照樣是往河湖裡排放,最後通過河流流入大海。

  保護生態環境,確實有些超前時代版本,不過恩斯特認為自己既然有能力,還是應該主動在東非推行的。

  這麽做無非就是多付出一些人力和物料成本,而在東非最低廉的就是人力,物料方面有消耗,必然也要有生產,還能進一步提升東非的工業化水平。

  小萊茵河等河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航運,灌溉以及供水這三個方面,直接向這些河流排汙雖然省事,但是沒有必要。

  也就是第一鎮不是工業城市,不然下遊那些依靠小萊茵水灌溉農田非要遭受不可逆的汙染不可。

  現在東非為保護環境做出的妥協和讓步,等到二十一世紀再回過頭來看,東非人必須感謝恩斯特的長遠目光。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