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356章 鐵路
  第356章 鐵路
  第二日,休息了一夜後,在安卡村的食堂內簡單吃了一頓飯,眾人繼續趕路,隨著馬車開動,安卡村漸漸淡出了眾人視野。

  慢慢的農田和種植園也戛然而止,又變成了荒涼的稀樹草原景象,曠野上筆直鋪墊的砂石道路在四周荒野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突兀,這種感覺就和農田裡建設的地鐵站一樣,讓人感覺孤零零的。

  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一個長條狀的物體突兀的出現在公路南側,遠遠看起來像是一條河流躺在地平線上向東西延伸,但是他隆起在地面上,而且十分規整,應該是一種人工修築的什麽東西。

  隨著馬車不斷向前行駛,眾人越發感覺那物體的不簡單,它漸漸的向著公路這邊靠攏,越來越近,而且看情況仿佛沒有盡頭。

  等那建築終於和公路並行後,眾人才看清楚它的全貌,兩條用碎石塊鋪在地面上的道砟,並行在一起大概有十幾米寬,石塊上並放著一條條修整過的厚實木條,木條上好像是紅色鏽跡的粗大鐵條。

  眾人議論起來:“那是什麽東西?”

  雅利安向他們科普起來:“那是鐵路。”

  “鐵路?”

  “是的,一種交通軌道交通,和公路一樣,可以運輸人和貨物,不過上面行駛的不是馬車,而是噴著蒸汽的機車,機車後面拉著貨箱,你們只要知道這是一種道路就行了。”

  “雅利安先生!對面那個名為鐵路的東西,上面鐵條就是它名稱的來源吧?不過真有車子可以在上面跑麽!”

  雅利安:“是的,不過那不叫鐵條,而是鐵軌,軌道這種東西你們應該不陌生,一些礦山裡很常見,不過以前都是木製的軌道,而且是用來走礦車拉礦物的,後來英國人率先將這種軌道改良,然後作用於陸地上,也就形成了鐵路,其實遠東也有類似原理的東西,不過那種是凹面的,車轍在裡面行駛(秦馳道),而鐵路是凸面的,輪子經過特殊設計,卡在兩條鐵軌中間行駛。”

  “那鐵軌下的鋪設的木頭和碎石是幹什麽的?不能直接鋪到路面上麽?”

  “那木頭叫做枕木,至於那些鋪墊在最下方的石塊叫做道砟,他們的作用是為了承受鐵軌的壓力,因為蒸汽機車是相當重的,壓在鐵軌上,如果下面沒有東西鋪墊,鐵軌就會像刀子切豆腐一樣切入泥土裡。”

  “原來是這樣,這樣我們就可以懂了!”

  雅利安接著說道:“不僅如此,道砟還能緩衝減震、穩固道床的作用,又能達到減少噪音,快速排水的效果。”

  “那這種道路需要用多少生鐵?”

  雅利安:“不清楚,不過少不了,這種鐵路動輒以公裡計算,歐洲和美洲許多鐵路都是按照千裡計算。”

  雅利安的話,引來眾人一致怎舌,實在無法想象這種叫做鐵路的東西要耗費掉多少鐵。

  到1870年,世界鐵路總長度就超過了21萬公裡,其中美國和德國是鐵路修建的新興勢力,英法兩國穩定發揮,比較落後的奧匈帝國和沙俄鐵路也有很大發展。
    東非第一鐵路這六十公裡放在世界范圍根本就不算什麽,甚至比許多殖民地都要滯後,而且第一鐵路修建完成後,到目前都沒有通車,自從建好後閑置了有一段時間了。

  所以也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雅利安先生!那為什麽沒有看到上面有你所說的蒸汽機車行駛?”

  “這個問題我先問問維力克斯先生。”然後雅利安就轉頭和維力克斯用德語交流上了。

  過了一會。

  “好了,現在我已經知道大概情況了,東非王國的鐵路因為標準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同,所以在技術上有所欠缺,這就造成我們眼前的這條鐵路,東非稱為第一鐵路,第一鐵路建成後一直在等機車研製出來,不過剛才亞歷克斯先生告訴我,機車成品已經在奧地利完成了最後測試,下個月就會正式從奧地利運到東非進行試運行。”

  最終黑興根維也納能源動力公司還是說服了恩斯特維持原計劃,畢竟大家辛苦了這麽久,就快出成果了,怎麽能隨便改注意。

  奧地利是哪個地方!大家不知道,不過按照雅利安的說法,這條鐵路現在就是中看不中用。

  “雅利安先生,這個鐵路的作用聽起來和公路沒有什麽區別,為什麽伱們要費力不討好的建設鐵路,有這個閑錢多修幾條公路我看也挺好。”

  雅利安:“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鐵路和公路是區別相當大的,我這樣和你們說,我們現在做的馬車靠的是馬來提供動力,而馬要消耗糧食,還要吃喝拉撒和睡覺,體力也會隨著路程被消耗掉,拉的也不多,但是鐵路就沒有這麽多問題,鐵路上運行的機車靠的是蒸汽機提供動力,蒸汽機力量有多大,你們應該都見識過了,而蒸汽機只需要人不斷往鍋爐裡填煤就能源源不斷的發力。”

  大家都是乘坐輪船來東非的,所以見識過蒸汽輪船那個大煙囪的。

  “雅利安先生,當初輪船上那個大煙囪!”

  雅利安:“是的,就是那個東西,和燒開水會有汽衝擊壺蓋一樣,這些水蒸氣在密閉空間內就會形成高壓,反覆推動活塞運動,活塞帶動齒輪和曲軸,最後使車輪運轉起來,如果你們見過紡織廠內那些用於生存的蒸汽機,大概就可以更直觀的理解它的運行原理了。”

  紡織廠確實是最容易接觸到蒸汽機的地方尤其是在遠東,實際上遠東第一條鐵路是1865年,英國資本家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的一條鐵路。英國人“以一種奇怪的小汽車,在鐵路上跑,速度非常快”,想借此博得清政府的認同。可是,這條鐵路不但沒有獲得讚賞,反而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恐慌。於是,慈禧太后下令讓步軍統帥以“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為由,把它拆除。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就這樣夭折了。

  這條鐵路存在時間極短,所以很多人並沒有見過,反而是紡織廠在遠東有不少,畢竟帶給人的衝擊力沒有鐵路震撼。

  第一次見到工廠裡靠蒸汽機運轉的機器,大多數人都會讚歎一句:“技巧精良。”要是第一次見到蒸汽機車,則會引發恐懼,英國作家狄更斯就對鐵路的情感非常複雜,他既歎服於鐵路的巨大威力,又對這種不可控制的力量感到恐懼。在《董貝父子》中狄更斯通過記述“斯達格花園”的變化描述了鐵路的強大破壞力:“到處可以看到地震的痕跡。”用“地震”作比,形象地展現出鐵路修建帶來的破壞感,也暗示著劫後難以恢復原狀的持久性傷害。作者還通過使用“搖搖欲墜”“亂七八糟”“混雜”“破敗不堪”等消極字眼讓讀者感受到修建鐵路帶來的破碎感和混亂感,給人以巨大的視覺和心理衝擊。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