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
  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
  恩斯特極力想要改變魯道夫的命運,那是真的對未來感到好奇,反正魯道夫怎麽變,對自己開發東非計劃的影響也不大,其具體效果要等到一戰後才會突顯出來。

  前世有人說過,奧匈帝國是弗朗茨一個人的帝國,那真是非常有道理,這個帝國的建立和滅亡都和弗朗茨息息相關。

  反正,奧匈帝國根本是不可能有未來的,就那個二元製政體,也就弗朗茨可以駕馭,分家是遲早的事。

  ……

  遠方傳來駝鈴,一支駝隊出現在肯尼亞的地平線上,數量不算多,大約二十多隻。

  帶路的駱駝,步姿優雅的走在沙質土地上,上面坐著的人隨著駱駝一步一步有節奏前搖後晃。

  頭戴一頂墨西哥樣式的草帽,身穿特製的淺黃色普魯士軍裝,身後背著一把普魯士德來賽步槍。

  跟在第二位置的駱駝上的士兵,還扛著著一面黑興根王室的獅旗,這些特征表明這是一支東非殖民地正規武裝部隊。

  民兵是拿不到最先進的德來賽步槍的,用的還是要從前方裝填火藥的前裝燧發槍。

  而淺黃色軍服在非洲也很少見,這是恩斯特在德意志的工廠特別招標的,普魯士軍隊一直活躍在歐洲,也沒有裝備這種應對熱帶沙漠環境的服裝。

  非洲本來就比較熱,而且因為高原地形的原因大多數地區非常曬人,肯尼亞北部的沙漠地帶更是如此。

  所以草帽,目前被東非采購的越來越多,這也算東非的一個特色,田間地頭,村落城市,軍隊政府機關,帶草帽的人非常多。

  當前東非的草帽主要從遠東地區訂購,草帽這種東西是很難機械生產的,而靠人工又費時費力。

  所以東非的草帽以進口為主,本來墨西哥也是可以的,那裡人力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和遠東比不了,所以遠東草帽的價格更便宜。

  但是遠東草帽的風格太單調,恩斯特個人不喜歡這種款式,所以恩斯特讓人將墨西哥草帽的樣式提供給遠東的商人,讓他們按照樣式去收購。

  東非遠東移民裡當然也有人會編制草帽,但頂多是農閑時間,編出來給自己用的,這玩意十分考驗耐心,對於已經能吃飽喝足的移民來說,一點也不劃算,甚至有些移民對非洲的烈日毫不在意,畢竟以前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習慣了烈日當頭的感覺。

  正是衣服顏色和草帽的加持,這支東非的駝隊,從遠處看,頗有美洲西部的味道,區別在於北美西部是牛仔,騎著馬,而這支隊伍騎的是駱駝。

  駝隊裡有德意志人,也有奧匈人(和德意志人有重疊)和華人,非常符合當前東非殖民地的人口構成。

  他們正在遊走的就是索馬裡和肯尼亞交界的地方,也就是邊防部隊。

  當然,索馬裡和肯尼亞現在是沒有明顯邊界的,因為東非殖民地巡邏的周圍以沙漠和草地為主,基本沒有多少人居住,更不要說國家勢力。

  當前,索馬裡就是一鍋大雜燴,土著部落和阿拉伯人勢力一大堆,前世索馬裡的殖民者玩家主要是英法意三家。

  真正在索馬裡活躍的只有英國人,而且英國人主要在索馬裡西北部的索馬裡蘭地區(亞丁灣沿岸)活動。

  而法國隻佔了一小塊地區,還和英國人挨著。(主要是吉布提1859年)
  意大利人還沒有到來(1889年),所以索馬裡中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實際上就是歐洲人眼中的無主之地(忽略本地土著)。

  要不是東非精力主要在肯尼亞北部和東非西北地區,恩斯特是不介意拿下一大塊索馬裡的土地的。

  但是,對索馬裡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摩加迪沙,作為印度洋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歷史悠久,鄭和就曾經到達過那裡(稱木骨都束)。

  所以和非洲內陸那些沒見過世面的土著不一樣,索馬裡深受阿拉伯文明影響,其實力至少和桑給巴爾在一個層次。

  上次,桑給巴爾的戰鬥,那是具有戲劇性的,而且當時濱海區距離達累斯薩拉姆不遠,隨時都可以支援戰鬥,也給了軍隊底氣。

  而索馬裡接壤的北肯尼亞,東非殖民地尚且沒有開發出來,人都沒有多少,恩斯特自然不會冒風險去攻打索馬裡。

  別到時候偷雞不成蝕把米,搞得和意大利人對埃塞俄比亞那樣狼狽可就丟人了。

  而且和意大利人只是單純想在東非地區搞殖民不同,意大利人需要本地土著當勞動力給意大利創造價值。

  東非為了未來統治的穩定,是要清理當地人口的,所以索馬裡地區的反抗會更強烈。

  摩加迪沙前世是美國人都折戟沉沙與此的地方,不湊個幾千人的部隊,恩斯特不打算對索馬裡動手。

  那東非殖民地巡邏索馬裡和肯尼亞邊界的意義在哪裡?

  這就要說道東非殖民地的政策,說難聽點就是和關門打狗一個套路,既然要對肯尼亞北部的土著動手,自然要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

  同時要防止境外的土著又滲透到東非殖民地境內來。

  要知道,非洲有許多的部落,他們可沒有什麽領土概念,哪裡有水草,就去哪裡狩獵和放牧。

  要是東非前腳清理完本土的土著,後腳又讓境外的土著部落溜了進來,那不白忙活了!
  尤其是肯尼亞北部和索馬裡地區,氣候更為乾旱,許多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

  所以東非邊境巡邏隊的任務就是,強製將索馬裡的部落和肯尼亞分開,同時驅逐邊界地帶的索馬裡人。

  而肯尼亞和索馬裡臨時邊界以沙漠和草地為主,沙漠裡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駱駝。

  東非殖民地接觸駱駝的時間還是很早的,因為桑給巴爾就有不少,每一批上岸的東非移民,都能在達累斯薩拉姆等沿海城市見到駱駝。

  所以東非殖民地政府用駱駝組建騎兵的歷史也不算晚,在接收了一部分桑給巴爾的駱駝後,就建立了一隻兩百多人規模的駱駝騎兵。

  現在這支騎兵部隊,全部活躍在肯尼亞北部,肯尼亞前世也是駱駝大國,數量在三百多萬隻左右,僅次於蘇丹和索馬裡。

  東非殖民地當然不可能在肯尼亞境內養那麽多駱駝,駱駝活動范圍最適合沙漠,在其他區域就不是很靈活了(主要是其他牲口更有優勢)。

  東非殖民地目前也只有肯尼亞北部的適合大規模發展駱駝養殖,可肯尼亞北部的草場也不少,而且面積遠在沙漠之上,所以用來大規模養牛,馬都是可以的。

  ……

  漢斯·巴克就是這支駝隊的帶頭人,一個奧匈帝國土生土長的德意志人,而且是根正苗紅的奧地利德意志人。

  所以,為什麽漢斯·巴克可以成為巡邏隊的隊長,就不言而喻了。

  在東非,其實最防范的根本不是華人,而是塞爾維亞等信仰東正教的移民。

  以歐洲人的腦子,在這個時代是非常相信文明是分等級的,而當前世界可以和傳統歐洲競爭的只有沙俄。

  異端往往比異教徒更令人憎惡,東正教會壞就壞在和歐洲傳統教會(哪怕新教)在正統性上的爭奪。

  而華人這種毫無信仰(祖宗崇拜不算),反而不是東非德意志人針對的主要目標,還是傳教的主要目標。

  雖然東非沒有教堂,但是很多信徒(尤其是奧地利的天主教徒)熱衷於和華人介紹自己的宗教。

  塞爾維亞等東正教就不一樣了,要不是比較老實(畢竟都是農民,都是曾經被統治的對象,而且在奧匈帝國也是地位最低的一批,習慣了),估計能和天主教,新教等打起來。

  德意志等歐洲人對華人也不是沒有微詞,就比如那些張嘴一個天主,閉嘴一個老天爺的兩面派(實用主義),讓歐洲人感覺華人不是很虔誠。

  至於和阿拉伯地區一個信仰的,也不是沒有,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尤其是許多奧斯曼帝國境內逃到奧匈帝國境內的移民,又被東非殖民地招進了東非,但是數量稀少,目前也沒有看見有人站出來說自己來自阿拉伯教會。

  當然,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畢竟生活和工作忙的很,大家又都沒啥文化,嘴也笨,沒有空相互針對。

  漢斯·巴克在駱駝身後找了個陰涼的一方,墊上墊子,取下水壺痛快的喝了一口。

  其他隊員也下了駱駝,暫時休整一下隊伍。

  “海因茨,我們還有多少路程?才能到迪伏(地名)”漢斯·巴克問道。

  “快了,大約還有十三裡地,一個小時前我們剛剛經過地圖上標注的乾涸的河床。”海因茨回答道。

  “那就好,我們休息和十分鍾在啟程!”說著漢斯·巴克從兜裡掏出一盒藍色矢車菊牌香煙。

  抽出一直,點著火,一臉舒暢的抽了起來。

  藍色矢車菊是前世德國的國花,象征幸福的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

  所以黑興根煙草就推出了這款香煙在德意志地區出售,在法國就搞了鳶尾花,沙俄則是向日葵,奧地利的雪絨花……

  這一系列以各國比較出名的花朵為商品標志的香煙,也被成為國花系列。

  而東非,自然是由德意志地區的煙草廠提供香煙,主要供給軍隊和政府,當然,普通人也可以花錢買,東非當地是有工資的,比較微薄,但是東非恰好娛樂產業相當於一片荒漠,所以許多人就把那點工資花在了煙草上,開始只有奧匈帝國移民抽煙,後來一些華人也學會了。

  而乾活和打仗的空閑來上一根,確實能很好的緩解情緒。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