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
  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

  搬空威尼斯肯定是不行的,動作太大,恩斯特不會同意,奧匈帝國也不會同意,東非做的事只是將遷徙到東非威尼斯工人的那份工作也搬到東非去。

  而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威尼斯人到了東非,都去參與開荒的偉大事業了,所以內羅畢所需工業並不龐大,但是要專業。

  同時恩斯特當初的目的在於將威尼斯變成奧地利領土,避免它日後成為內陸國的可能,而不是逼反剩下的威尼斯人去反對奧地利謀求自治和獨立。

  德意志變成內陸地區,東非都不擔心,因為德意志的出海口大多集中在波羅的海,英法兩國鉗製德意志到東非,一是可以將德意志海軍堵在波羅的海之中,二是可以掐斷直布羅陀海峽讓其繞行非洲西海岸,那距離可就遠了。

  而奧匈帝國通往東非主要依靠蘇伊士運河,雖然也有被掐斷的風險,但是奧匈帝國和東非都有反製的能力,再者蘇伊士運河關乎了地中海和紅海沿岸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維護蘇伊士運河暢通和安全不是東非一家之事。

  ……

  蒙巴薩。

  今天的蒙巴薩格外熱鬧,由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在碼頭舉行,眾多政府要員就包括東非財政部長馮德萊恩也參與了歡迎儀式。

  碼頭上停泊著一艘懸掛著奧匈帝國旗幟的船隻,從船上下來的正是奧地利商業考察團。

  馮德萊恩上前道:“歡迎各位來到東非!我是東非財政部長,馮德萊恩。”

  “馮德萊恩部長你好!我是奧地利商業考察團團長,沃爾夫岡。”

  沃爾夫岡一邊說著,一邊打量著蒙巴薩的環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整齊劃一,或者說呆板沒有特色,街道上沒有一點的垃圾和汙水,城市顯得比較空蕩,主要原因是道路比較寬大,房子也不集中。

  看到東張西望的沃爾夫岡,馮德萊恩道:“沃爾夫岡先生,你對蒙巴薩的第一印象怎麽樣?如果有什麽疑問我都可以解答。”

  沃爾夫岡:“蒙巴薩還是比較不錯的,來之前我已經想象過無數遍東非的景象,但是眼前僅僅是蒙巴薩就出乎我的意料。”

  馮德萊恩:“蒙巴薩幾乎是推倒重建的城市,我們致力於將德意志文化帶入非洲地區,所以在東非你們不要客氣,和回到自己家是差不多的。”

  這一點奧地利商業考察團都很認同,大家都是德意志人,自然很受用。

  沃爾夫岡:“馮德萊恩部長,雖然蒙巴薩看著還不錯,但是為什麽伱們的道路修的那麽寬,還有建築間距離那麽遠,以至於顯得很空曠,這是否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沃爾夫岡去過歐洲很多地方,目前歐洲眾多國家的城市,道路一般都是比較狹窄的,人流量很大,房屋建築也講究一個利用率,在他看來蒙巴薩修建的有些過分奢侈。

  馮德萊恩:“一方面是因為東非地廣人稀,土地資源並不是很稀缺,二是東非城市比較注重人居環境,你看雖然建築比較開散,但是綠植也比較豐富,按照我們東非的說法,這叫做花園城市,同時方便搭配城市的配套設施,比如排水系統以及預留的自來水管道,路燈,警示牌等空間,蒙巴薩暫時經濟能力有限,所以相關設施不完善,但是我們參考其他城市的優點,為蒙巴薩未來發展預留出足夠的空間。至於道路比較廣闊,但是街道上行人和貨物根據靠右行走交通規則都井然有序,所以交通效率也很好,當前肯定是過剩的,但是未來蒙巴薩人口增加了也就不用重新規劃了。”

  沃爾夫岡對馮德萊恩的解釋信了三分,至少說明東非政府的目光看的比較遠,但是剩下的七分他選擇不給,因為當前歐洲城市都達不到馮德萊恩所說的程度,所以東非差的更遠,這就是一種行政上的巨大浪費,華而不實。

  沃爾夫岡說道:“雖然你說的有些道理,但是東非人口並不多,你們準備多少年來實現這座城市變成你所說的那樣,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馮德萊恩:“當前,蒙巴薩市的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六萬人規模,僅次於達累斯薩拉姆市,要知道我們德意志人開辟這座城市也才短短三年多時間,這還是在驅逐了當地桑給巴爾人後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僅僅依靠移民就讓蒙巴薩等一眾城市在人口上像歐洲看齊,所以未來蒙巴薩的發展一定是很有前景的。”

  六萬人對於這座城市來說不多,但是現在是1870年,像柏林人口也才七八十萬人,而維也納大約在五六十萬左右。

  當然,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情況特殊,是東非最大的兩個中轉港,所以就業規模可以支撐這麽多人口聚集,光是為過往船只和水手提供服務就造就了一大批就業崗位,眼下內羅畢市擴充完成後也會形成一處人口突破五萬,甚至十萬的“大”城市。

  東非第三大城市目前是姆貝亞,第四則是姆萬扎,也會因為內羅畢市的突然崛起淪為第四和第五的位置,這就是政策的力量。

  雖然東非城市看起來可以達到歐洲水平,但是東非現存城市人口大多是鄉鎮規模水平,基本上是各省省會,而省會中突破五萬人口的,目前就蒙巴薩一個。

  沃爾夫岡聽完馮德萊恩的話,也對東非感起了興趣,他問道:“如果這麽看,蒙巴薩的發展還是可圈可點的,畢竟從一塊殖民地城市變成如今這樣一座具有現代化德意志風格的城市,也算一個不小的成就,我想知道現在東非城市人口規模是多少?”

  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規模,意味著勞動力和市場,如果東非這兩樣合格的話,加上東非的資源,也就差企業家投資了。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雖然是接受皇室委托,但是大家主要還是來發財的,也就是看在皇帝陛下的面子上,才會不遠千裡來到東非考察。

  馮德萊恩並不正面回答沃爾夫岡的問題,而是說道:“目前東非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農業和鄉村,城市人口並不突出。但是我們正在規劃的北方工業帶,也就是蒙巴薩,內羅畢和基蘇木三市為節點的工業地帶,光是這三座城市的人口就達到十萬左右,其中內羅畢因為威尼斯地區戰爭的結果,許多經驗豐富工人會移民到東非,內羅畢城市人口會突破十萬,除此外沿這這條工業帶,還有眾多的村落分布,區域內人口大約在六十萬左右。”

  馮德萊恩沒有透露整個東非的具體實力,僅僅是將肯尼亞的人口規模向代表團複述了一遍。

  不用馮德萊恩過多描述,僅僅是六十萬這個數字就讓許多人心裡癢癢,當今希臘人口才一百四十五萬,而肯尼亞南部不僅有相對充足的人口,還有豐富的資源。

  馮德萊恩接著說道:“除此外,我們正在北方規劃大面積的棉花種植基地,不是普通的棉花,而是長絨棉,可能質量上比埃及有些出入,但是不會差太多,同時北方還有大規模的農場,肯尼亞南部農業基礎也比較良好,高粱,小麥,玉米,小米皆有種植,包括內羅畢市所在南普魯士省的咖啡種植園。”

  這是北方工業帶的農業基礎,原材料豐富,而奧地利商人也可以依托這些物產,投資看好的相關產業。

  沃爾夫岡:“這方面,東非確實有自己的優勢,畢竟你們的土地資源豐富,而且處於熱帶地區,不過我想單獨了解當地的醫療條件。”

  沃爾夫岡說出了心裡話,都聽說非洲環境惡劣,疾病眾多,那不是投不投資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命的問題。

  馮德萊恩:“這一點沃爾夫岡先生,你們不用擔心,我們東非在醫療上的投入是很高的,而且通過衛生和環境改造,人口折損已經降低到極低水平,在這一方面可以說遠低於同緯度的的其他區域,非常接近歐洲水準,你看我,就是四年前來到東非的,我們政府內部官員包括軍隊軍官有許多都在東非待了至少三年時間。”

  就算馮德萊恩不這麽說,其實東非的生存環境也要優於同緯度的絕大部分區域,畢竟東非大部分位於熱帶高原地帶,是很宜居的,加上東非在衛生上的大力宣傳和強製執行,以及對蚊蟲的大規模撲殺,雖然因為科技水平低下,除了恩斯特以外的人搞不清原理,但是稀裡糊塗的降低了東非疾病爆發幾率。

  更不要說當前時代下,歐洲也未必能拿疾病有多少辦法,就恩斯特所知,前世1872年,維也納舉辦世博會期間就發生過大規模流行性霍亂,造成數千人死亡,這還是維也納。

  而東非人口分布不集中的特點,加之有效的監控體系,也也導致疾病不可能在東非大規模傳播,東非的衛生大臣可是實權派,政府內部地位前五的存在,就知道東非在這方面的重視,依托衛生,醫療和疾病防控體系存在的官員在東非行政人員內也不在少數,後續電報系統在東非鋪開將進一步提升東非阻斷傳染性疾病傳播的可能性。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