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651章 西南非洲
  第651章 西南非洲
  鯨灣港。

  東非大西洋沿岸唯一的優良深水港,北邊則是東非海軍軍港斯瓦科普蒙德,同時也是東非海軍在本土最孤僻的一處基地。

  “今天是芒鯨公路正式完工的日子,這對於鯨灣港來說有重大意義,代表著鯨灣港市和東非內陸之間的交通更加通暢,未來鯨灣港市的發展也將更進一步。”

  芒鯨公路開通,最高興的就是鯨灣港市市長亞索爾德,這也結束了從東非內陸抵達西南非洲沒有公路的歷史。

  芒鯨公路從霍亨索倫行省西部,也就是東非中央鐵路的橫線西段終點,芒古市出發,途徑萊塔尼亞省,最後進入西南非洲,抵達鯨灣港市,整條公路全長一千三百多公裡,兩萬多人參與建設。

  東非暫時沒有修建芒古市和鯨灣港之間鐵路的計劃,主要是沿線過於空曠,東非其他區域雖然也地廣人稀,但是和西南非洲,也就是前世的納米比亞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

  東非鐵路這幾年雖然沒賺多少錢,但是沿線的糧食,特產,礦產,甚至工業品和人口,都流動了起來。

  而如果修建芒古市和鯨灣港市之間的鐵路就達不到這個效果,因為兩市之間沒有人口,更無產業和農業。

  所以東非政府就隻決定修建一條公路來連接鯨灣港和東非內陸,這樣才最劃算省事。

  雖然芒鯨公路和東非其他公路相比,路況十分差勁,但是有總比沒有強,以前從內陸到達鯨灣港,只能穿過森林,草原,沙漠,高原和山地,也沒有什麽明顯地標,所以隨時都有迷路的風險。

  而有了芒鯨公路,這些問題就大部分解決了,加上西南非洲降水不多,所以道路也不像東非東部那樣頻繁維護,唯一需要重點照顧的是經過沙漠地區的路段。

  “亞索爾德市長,恭喜了,今後我們斯瓦科普蒙德恐怕也要從你們這裡借道,和內陸聯絡了,唉,恐怕以後鯨灣港在西南非洲就是第一了!”空氣裡彌漫著酸溜溜的味道。

  說這話的是斯瓦科普蒙德市市長瓦爾,斯瓦科普蒙德距離鯨灣港市僅有三十公裡路程,而芒鯨公路終點確立在鯨灣港,斯瓦科普蒙德自然只能認命,誰讓鯨灣港條件比斯瓦科普蒙德港更優越,這裡未來肯定是發展西南非洲的經濟重地。

  而且斯瓦科普蒙德港還是軍港,這就進一步限制了斯瓦科普蒙德未來的發展,所以瓦爾對亞索爾德很是羨慕,倒不至於嫉妒,畢竟兩市分工不同。

  “呵呵,瓦爾市長說笑了,咱們兩個,那是難兄難弟,一起到這裡吃苦來的,畢竟誰不知道西南非洲在東非是條件最差的,在這和流放有什麽區別,你說同樣是沙漠,怎麽北方省和朱巴省命就那麽好呢!”亞索爾德轉移話題道。

  要說鯨灣港市和斯瓦科普蒙德之間,還真能分清大小王,那就是斯瓦科普蒙德本質上是鯨灣港市的帶刀護衛。

  當然,整個西南非洲兩千公裡海岸線,都在斯瓦科普蒙德港海軍的巡查范圍之內,只不過鯨灣港緊挨著斯瓦科普蒙德。

  而西南非洲沿海總共就只有四處定居點,如果把鯨灣港和斯瓦科普蒙德看做整體,那沿海就只剩下兩處移民定居點。

  分別是奧蘭治河出海口,還有南部的呂德裡茨,呂德裡茨那裡更加荒涼,所以只是一個幾百人的據點,防止有人借助呂德裡茨灣登陸上岸。
    而這四處地方人口加起來基本上就是西南非洲東非的移民人口總數的六成,也就是一萬三千多人,其中海軍就有一千多,陸軍也有兩千多,普通民眾也就不到一萬人左右。

  西南非洲東非人不多,土著也相當少,當初可能還有個幾萬到十幾萬規模,而今可能只有萬余,而且這些留下來的土著,應該身居內陸腹地沙漠的綠洲裡,才沒有被東非抓走。

  在東非有兩個地方,土著是永遠抓不完的,一個是剛果雨林,還有一個就是西南非洲(包括卡拉哈裡盆地),因為地域龐大,而且環境惡劣,東非只能把那些比較顯眼或者倒霉的土著部落清除掉。

  不過這也不算什麽大事,能在這種險惡環境裡生存的土著,數量也不會太多,就和北極的愛斯基摩人或者亞馬孫雨林裡的印第安人一樣,生育率非常低。

  就像前世納米比亞,全國人口到了二十一世紀也才二百多萬,和周邊非洲人口爆炸式增長的國家相比,顯得格格不入,生的再多就養不活了。

  而且西南非洲的土著,和非洲主流黑人——班圖人,還是有些區別的,西南非洲很多土著屬於科伊桑人,是獨立的古老人種。

  而東非抓走的科伊桑人,很多都摻雜著班圖人血統,畢竟科伊桑人在和非洲黑人的競爭中處於劣勢,被驅趕到南非地區。

  即便是西南非洲,不可避免的更先進的班圖人佔領一些比較好的地方,東非現在把他們清除掉,那剩下的漏網之魚,基本上就是純正血統的科伊桑人。

  這一點有前世科學證明,那就是南非黑人約有60%-71%的人口其母系血統均源自科伊桑人,至於為什麽是母系血統,自然是男性被班圖人消滅掉了。

  在恩斯特看來,東非殘存的這點科伊桑人,只要留在西南非洲地區的惡劣環境裡,並無大礙,這就和東非的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是一樣的。

  或者說的更難聽點,就是類似美國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或者加拿大和巴西那種“保護土著生活習慣的法律”。

  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剩下的這些小魚小蝦,東非根本不可能清理乾淨,即便二十一世紀借助衛星恐怕也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只要不讓他們融入現代社會,那就沒有大礙,畢竟亞馬孫雨林的土著和北極的愛基斯摩人都不可能泛濫成災,在這種生產力狀況下他們沒有條件實現人口暴增。

  實際上前世沒有歐洲殖民非洲,那黑人數量恐怕會一直維持一定數量,而不是翻倍式增長,畢竟非洲是唯一一個和歐亞大陸相接,卻保持幾千年沒有絲毫進步的大陸。

  說回斯瓦科普蒙德港,其駐防海軍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別國殖民者在西南非洲登陸,整個西南非洲一百多平方公裡,人口才幾萬人,這就使得西南非洲沿海處處是漏洞,萬一有敵人登陸,從這裡偷襲東非內陸,確實很容易打東非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斯瓦科普蒙德海軍就是防止有人在西南非洲沿海構築據點,然後通過沿海據點向內陸輸送物資,這樣即便他們進入西南非洲腹地,那也是死路一條。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