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817章 東非糧倉
   第817章 東非糧倉
  每年對農業情況及時更新是東非政府的重要工作,因為農業東非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東非農業尚未定型,每年都會發生不斷增加,所以必須要及時更新數據。

  恩斯特說道:“如今戰爭結束,接下來東非發展的重心一定是要重回經濟方面的,而農業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解決安全危機後,維持東非農業穩定有序發展是各個農業部門的重要任務。”

  毫無疑問,農業是東非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之一,而接下來東非要發展工業就勢必要從農業中獲得更多的資金和原材料。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加大農業增產,加大農產品出口,至於引起國際糧食,農業原材料等價格下跌,那不是東非優先考慮的問題。

  就像遠東帝國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全力發展廉價勞動力工廠,其實完全是被逼無奈的選擇,你連最基礎的勞動力密集型工業都不乾,國外有的是人乾,他們的人力成本更便宜。

  而一但錯過機會,歐美產業轉移就會向印度,非洲等地區轉移,再不濟美國也可以向南美和中東轉移。

  和二十一世紀大為不同,十九世紀農業依舊是大多數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樣是非殖民國家原始資本積累的唯一渠道。

  所以東非經濟發展勢必要從農業中抽血,而東非前二十多年在農業上下的苦功實際上就是培養自己國內的造血能力。

  當然,東非也有其他收入來源,其中礦產資源和農業同等重要,尤其是東非的貴金屬資源,也就是金礦開采。

  但是這主要是作為東非經濟發展的補充,如果一直靠賣礦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那東非的結局也無非就是前世那些資源型國家。

  ……

  因為東非作為君主之國家,國家富裕並不意味著恩斯特富裕,這些錢主要還是由東非政府主導,並且全數投入國家經濟運作中去。

  所以東非人缺乏像美國那樣數以萬計的“財富神話”,但是能更加集中國家力量主導產業發展,至於國家富裕和個人富裕的區別,在恩斯特看來,東非人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恩斯特的首要目標還是保證東非國民“動”起來,維持他們的生產效率,剝奪剩余生產價值,從而保證整個國家的社會氛圍有序發展。

  大湖區。

  在恩斯特算計著家底的時候,康斯坦丁第三次來到大湖區巡察,自從康斯坦丁卸下重任之後,最喜歡的就是在東非四處溜達,同時對地方政府進行考察和訓話。

  恩斯特自己都沒有從國家資金中為黑興根王室撈錢,這就是最大的表率,當然背靠黑興根財團,黑興根王室依舊富可敵國,不過黑興根財團的規模已經完全不能和東非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集合體相比。

  “大湖就是我們東非高原上的海,把大湖流域的水利建設好,是整個大湖流域的百年大計。”康斯坦丁看著一片生機盎然的農田說道。

  風車在微風中慢悠悠的轉動,吱吱呀呀,引導著湖水向岸上流動,隨後從鐵管流向水槽,注入引水渠,澆灌著岸邊的土地。

  如今大湖區各項農業設施更加完善,田地井然有序,河道阡陌縱橫交錯,屋舍儼然,農人和牲畜在田間地頭遊走,一副“魚米之鄉”的盛景。
    西大湖省官員格萊姆向康斯坦丁保證道:“水利工程建設一直是我們西大湖省的重點發展方向,在過去十年裡西大湖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大多由水利工程建設作為保障。”

  實際上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西大湖省政府也只能多在農業上下功夫,因為東非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部地區,而深居內陸的西大湖省連機會都沒有。

  當然,西大湖省的資源天賦並不全差,有發展工業的能力,但是和中南部省份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

  不過西大湖省的金礦開采確是東非排名第一的,大湖區周邊是東非重要的金礦分布地帶,所以大湖區兩個省都是當前東非主要的黃金產區。

  不過黃金生產由東非重要政府直接委派機構垂直管理,西大湖省從中反而得不到什麽好處。

  “在整個八十年代,我們省精細化治理境內河流流域17萬平方公裡,新開辟耕地4350余萬畝,修築河堤2923公裡,疏浚修整河道3451公裡,建設水閘5487處,挖掘人工河渠三萬公裡,大中小型水庫586座,糧食產量比七十年代提高了三倍。”格萊姆自豪的敘述著西大湖省的建設成就。

  而康斯坦丁對這些也十分感興趣,他說道:“能夠在十年裡取得這樣的建設成就,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這樣的國家,你們的工作乾的不錯。”

  其實19世紀任何一個前世有名的列強都發展的不錯,但是他們的發展路徑和東非不一樣,東非處處都體現著大政府的風格,事事都由政府推動和主導,類似的還有德國。

  而反面例子就是美國,美國實際每年上發展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誇張,但是美國經濟數據分散,民間經濟和地方勢力發揮主導力量。

  就比如水利建設方面,東非注重大范圍規劃,協調區域發展,而美國每個州則是各自發展,偶爾會由中央政府協調跨區域性工程建設,所以只要匯總美國的數據絲毫不輸任何國家。

  美國中央政府在國家經濟中的勢弱,也就意味著其經濟數據並不容易直觀體現出來,反而是東非政府對東非全國發展了如指掌。

  格萊姆繼續說道:“現在整個西大湖區耕地面積達到了2.05億多畝,位列全國第二,僅次於北大湖省。”

  到1890年,東非共開辟耕地18億多畝,僅大湖區周邊省份就達到了9億畝,佔據了東非耕地面積的一半,糧食作物產量更是突破全國三分之二規模。

  當然,大湖區周邊省份是比較寬泛的范圍,就比如南部的高原省,幾乎就是後世坦桑尼亞的主體,面積相當大,而北面的北大湖省也就是前世烏乾達耕地面積也十分可觀。

  而且該區域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所以大湖區周邊是名副其實的“東非糧倉”,小麥和水稻產量位居全國首位。

  其次才是沿海平原地帶,沿海平原地帶面積不小,但是這些年來農業主要轉向經濟作物種植,為東部城市提供生產原材料或者直接參與對外貿易為主。

  而其他區域像中部,南部,西北(索馬裡),北部耕地規模都太小,還不能和東非傳統三大糧食生產基地相比較。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