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
   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

  1887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專門規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須標注“德國製造”,以區分劣質德國貨和優質英國貨。

  放下手中的報紙,恩斯特有些感慨,有些東西不會因為東非的亂入就發生改變,就比如英國最新的《商標法》。

  英國改動商標法,總體而言還是因為德國等國家工業實力的飛快提升而感到壓力,是先進國家對後發國家的打壓。

  就算換成其他國家也是一樣,只要對英國造成威脅,一樣會享受到現在德國的待遇,所以這是歷史的一種必然趨勢,除非英國出現一個蠢貨首相,遊說議會放過德國。

  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畢竟現在英國人是出了名的穩重,除非像前世一樣整個社會出現“反智”浪潮,進而通過“民主體系”綁架這些政客,現在英國社會還不流行“假話”盛行。

  說回該法案條款的影響,先不說這種開門見山式的羞辱對德國人造成怎麽樣的感情傷害,但是作為“山寨大國”的東非確實感受到了寒風凜冽。

  畢竟,東非很多商品說是德國的山寨版也不例外,那對於英國而言,東非工業品就是山寨中的山寨。

  對於標準化的制定,黑興根財團和東非國企要分開來看,黑興根財團旗下的企業大多是創新型企業,且重視產品質量。

  而東非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就有很大不足,尤其是對“山寨大國”德國的“再山寨”。

  所以說現在英國打擊“德國貨”,其實間接打擊了“東非貨”,而且德國技術更新換代快,所以東非反而可能受到的損失比德國還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東非工業體系建設是從七十年代開始,基本上從無到有全套進口德奧兩國的工業機器,所以無法避免的走上這條道路。

  從英國領導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今天英國依然是“世界工廠”,但是現在英國的競爭者出現了,包括德,美,法……一眾工業國的崛起,對英國工商業造成了巨大威脅,而德國就是英國人要敲打的“出頭鳥”。

  所以當英國人買走了“國貨”,然後一用就露餡,在家“罵娘”的場景,恩斯特完全可以想象的到。

  工業從無到有這個過程,就和災荒時災民饑不擇食是一個道理,先填飽肚子再說,真講究的早就餓死了。

  不要看這種“侮辱”的消極影響,實際上也代表著英國對德國工業競爭“無可奈何”的認可,是被逼急了的表現。

  拋開質量不說,德國貨確實便宜,而且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大為提升,出貨量也大,加上“抄襲”,“貼牌”等手段,在外觀上可以做到一比一還原“真品”。

  “英國人說的話不好聽,但是說的基本上是事實,對於德國的大中小企業和德國政府而言,這是一件非常具有恥辱性的政治經濟事件,對於國家形象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同時也標志著兩國對商品市場的爭奪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件事是世界工廠轉移的一個開始。”恩斯特對工業部門的官員們說道。

  “我們的出口企業本質上是德意志商品出口貿易體系的一部分,所以必然會受到這次事件的波及,這對我們是很好的警示,國內對商品質量的標準化也應該重新提上日程,改變國際社會對我國產品的刻板印象!”

  恩斯特重視標準化,但是之前東非根本無力推動這種事,畢竟機器都是通過從歐洲進口的,那就只能按照別人的規矩來辦事,而且當時東非人才儲量顯然也無法推動東非工業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

  現在東非其實也沒有完全這種能力,不過東非在基礎技術人員上的儲備應該是夠了,一方面是留學生回國,一方面是中學生數量激增。
    但是理論學習和實際情況又有很大的區別,讓年輕一代直接上手改造東非的工業體系,恐怕還有一段“挫折”的道路要走。

  “由政府和企業成立相關的標準制定機構,根據目前東非的情況,應該是不難的,尤其是在原來商品分級的的基礎上,對東非商品標準進行評定。”

  在此之前,東非確實建立了初級企業級的商品分級,不過這種商品分級,建立在犧牲國民產品的基礎上。

  要和國際市場競爭,只能把那些質量優異的產品挑選出來,然後在國際市場銷售,至於殘次品則留給國內消化。

  不過現在,對於東非民眾而言,依然感覺供不應求,這和產能有很大關系,東非現在算不上工業國,除了城市化率低以外,產業數量也是一個大問題。

  在19世紀初期,工業國標準應該是城市化人口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是直到現在東非的城市化水平還不到百分之二十(包括黑人人口),不過去掉黑人東非立馬就能變得好看的多。

  而且東非很多城市應該算農業工業混合型居民據點,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最為突出,很多城市只是行政手段促成的,而非工業化造就的城市。

  目前公認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只有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其余像奧匈帝國,沙俄,西班牙,東非,日本之流都在追趕中。

  當然,東非在幾個全力發力的工業領域,發展最為迅速,主要就是鋼鐵,電力和汽車,食品加工業。

  反面的例子就是紡織業和機械製造業等發展比較薄弱,每年東非需要從遠東和德意志地區進口。

  “制定標準化機構,要和皇室企業還有幾個大型外資企業討論交流,他們在這方面經驗豐富。”

  皇室企業和大型外資企業加上黑興根銀行,也就是黑興根財團,黑興根財團是制定商品標準最早的組織。

  這和黑興根財團從事的產業有關,像東非國企就達不到黑興根財團的條件,不過也比很多歐美小企業工坊要標準一些。

  但是東非有許多地方政府承辦的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質量就參差不齊,但是除開紡織業和食品加工業外,又是東非輕工業領域的支柱。

  “由工業部帶頭,其他在東非的外資企業監督和指導,組建一個對東非商品生產質量指導性的機構,就命名為東非標準化協會。”

  東非標準化協會實際上就是前世德國標準化協會的翻版,而且前世德國標準化協會直到1917年才成立。

  最開始只是一個民間組織,後來才被德國政府收編,東非則直接由國家來促成這件事情完成,這也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