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662章 參會人選
  第662章 參會人選

  “多謝陛下!”對此,卡爾親王只能表示感謝,因為錫格馬林根實力最弱,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當然,錫格馬林根背後除了德國,還有羅馬尼亞這個靠山,光是為了拉攏羅馬尼亞,德國政府也知道該怎麽做,對於德國來說,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德國聯系東歐和奧斯曼帝國的重要一環。

  “都是為了霍亨索倫!”康斯坦丁對卡爾親王的感謝,心安理得的接受。

  “這次柏林會議,我們王室成員就不去了,在大臣裡挑一個,能力比較出眾的,前往柏林參加這次國際會議。”恩斯特對父親說道。

  黑興根王室成員就這麽幾個,自然不能肆意瞎跑,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同樣是對國家負責,哪怕是上次恩斯特出訪歐洲,實際上都不太心甘情願。

  若是以後弗裡德裡希長大了,那恩斯特倒是可以考慮,現在恩斯特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基業,隨著黑興根王室的凋亡而暴斃。

  所以任何事關王室成員安全方面,恩斯特都不會馬虎,就比如這次柏林會議,到時候肯定要先乘船,然後再轉運火車。

  而且會議還有時間要求,這就和上次出訪歐洲,大為不同,加上現在世界交通體驗太差,恩斯特可不想反覆折騰。

  康斯坦丁也是這樣認為的,上次恩斯特出訪歐洲,雖然有海軍護航,實際上康斯坦丁照樣心驚膽戰。

  歐洲其他貴族,親戚一大堆,當然,黑興根王室的也不少,不過和黑興根王室關系最近的錫格馬林根,都早已經出了五服之外了,也就是大家都頭頂著霍亨索倫這個名號。

  總而言之,黑興根王室人丁稀薄這一點極大製約了黑興根王室的活動,這也是恩斯特一直努力壯大王室人口的原因。

  “嗯,這種國際會議,應該也是我們東非第一次參加,而且是作為強國身份參與進去,所以參會人員必須不能馬虎,至少也要熟悉歐洲的貴族禮儀,避免出現差錯。”康斯坦丁說道。

  東非的大多數官員,在這方面肯定是比較不足的,畢竟貴族禮儀不是東非官員的必修課。

  也只有很多躋身貴族行列後的官員,會在歐洲禮儀上多下功夫,畢竟這個時代,文明的中心是歐洲,而歐洲的文化話語權則在貴族手裡。

  “還是讓思維特去吧!思維特年輕,出海畢竟是一件麻煩事,年輕也就意味著承受力強,而且思維特各項業務能力也達標,最主要的是相關經驗比較豐富。”

  思維特確實出訪過不少國家,不過那些國家現在早就已經不在了,那些都是當年和東非打交道的土著國家,除了逃亡西非的,現在連渣子都不剩。

  而且出訪非洲的酋長們,自然和到歐洲去開會不一樣,東非在非洲土著面前,自然是想怎麽裝就怎麽裝,畢竟土著沒有文明存在,加上東非又是優勢的一方,所以對土著不用客氣。

  而這次去柏林就不一樣了,東非肯定也是要站隊的,至少來說是要做出許多利益交換。

  而這次參會的國家,基本上是歐洲社會主流意識公認的世界強國,只有三個國家並不在歐洲,分別是奧斯曼帝國,美國和東非。

  其他,什麽挪威,丹麥……都算作世界強國之列,確實有些說不過去,就比如挪威,在恩斯特印象裡,從來都是一個沒有什麽存在感的國家,除了有些資源沒有什麽特別的。
    至於前世挪威的福利則比較吸引人,這一點是北歐國家的共性,但是建立在背靠歐洲大市場,還有人口不多的基礎上。

  實際上挪威那個冰天雪地的環境,人口要是靠自然生長,根本就不可能多起來。

  而19世紀的挪威,要啥沒啥,從哪個指標上來說也夠不著“強國”二字,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傳統歐洲獨立國家”。

  當然,刨除掉這種用來湊數的國家,德國,奧匈帝國,沙俄,英國,法國這些國家的實力還是值得尊重的。

  至於美國,距離東非太遠,奧斯曼帝國則是過去割肉的那個,奧斯曼帝國這些年北非的領土,就差地方上舉旗自治了,舉旗自治都算好的,大部分都是直接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亦或者被其他列強佔領。

  在北非擁有強大影響力的奧斯曼帝國,這次柏林會議上肯定討不得好,畢竟柏林會議的目的是為了瓜分非洲大陸。

  實際上,如果沒有東非在非洲中南部地區興起,那整個非洲都會是歐洲人盤子裡的一塊肥肉。

  東非崛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這次柏林會議更加名副其實了一點,畢竟前世連一個非洲國家都沒有,這次有東非參與,東非也算小半個非洲的主人。

  “這次柏林會議我們的態度,依然是主要支持德意志國家,不過我不建議太過明確的表達我們的態度,這件事上最好和奧匈帝國保持一致,因為我們兩國實際上都只是域外國家。”恩斯特說道。

  奧匈帝國和前世一樣,在殖民地上並不熱情,或者說有心無力,主要還是地理位置上劣勢過於突出,而且被東非一攪和,現在奧匈帝國的形式和前世也大為不同。

  就拿上一次俄土戰爭來說,上次俄土戰爭在前世是奧匈帝國和沙俄關系極速破裂的重要原因,畢竟前世奧斯曼帝國敗的太快,沙俄一路打到君士坦丁堡,這就引起了奧匈帝國的恐慌,生怕俄國獨吞巴爾乾半島的利益。

  而這一世,先不說吞並了意大利部分領土的奧匈帝國,本身對自己實力更加自信,俄土戰爭在世界各國的幫襯下,沙俄打的並不算太好,最後變成了僵持戰,所以讓奧匈帝國更加穩坐釣魚台。

  理智下的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像前世那樣,做出過激反應而激怒沙俄,導致三皇同盟的解體。

  當然,現在奧匈帝國和沙俄的關系也說不上太好,在俄土戰爭中,奧匈帝國還是搞了些小動作的,就比如波斯尼亞地區被劃入奧匈帝國。

  不過整體上兩國之間關系比前世大為緩解,加上德國的居中調和,三皇同盟依然還能繼續維持下去。

  當然,這和意大利也有一部分關系,這一世意大利統一成為泡影,歐洲也就少了一個“列強”,德國和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像前世一樣,挑選意大利作為盟友。

  這對兩國反而是件好事,畢竟意大利加入往往可能造成弊大於利,前世一戰還沒開打,意大利就直接跳反,是同盟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