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711章 歸國
   第711章 歸國
  達累斯薩拉姆市。

  威爾斯最終還是選擇前往布拉瓦約市工作,畢竟在內羅畢和基桑市之間的布拉瓦約市可以說同時兼具兩者的優勢,更容易讓人接受,當然,這也有其家人的勸說,他們更希望威爾斯上進一點,而內羅畢顯然是飽和了沒有太多上升空間。

  威爾斯也不是一個人從歐洲回國的,還有他的德國妻子和兒子,畢竟在德國生活了多年,像威爾斯這種優質結婚對象本身就比較受歡迎。

  實際上東非留學務工人員在德國很容易解決婚姻問題,因為這些人的經濟狀況都很不錯,從事的大多是“高端”產業,比普通工人更有前途。

  在達累斯薩拉姆市,負責接待威爾斯等人員的是移民署人員艾德利斯。

  像威爾斯這種回國人才,政府有專門的接待地點,也就是達累斯薩拉姆市人才公寓。

  艾德利斯拿著鑰匙打開一間房門後,介紹道:“這裡總共有三層,你們的公寓就在二樓,一家三口每人一個房間,一廚兩衛一浴室,當然,需求量更高的,還有家庭公寓,你們暫時居住的這間就是家庭公寓,就這空間住五口人都不會太擁擠,這也是最大號的公寓。”

  威爾斯的妻子瑪麗非常滿意,從她隨著丈夫抵達東非之後,就徹底對丈夫口中“貧窮落後”的東非改變了印象。

  “威爾斯,你不是說東非很落後麽?光是達累斯薩拉姆市估計就不比柏林差多少,中間我們還經過蒙巴薩市,看起來也不錯。”

  “瑪麗,這不一樣,就像柏林是德國的首都,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也是東非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是東非的國土可是德國的十幾倍,內陸情況就差很多,尤其是我長大的伊林加市,實際上市區和歐洲的鄉鎮沒有區別,更何況我是在伊林加市鄉村長大的,還有達累斯薩拉姆市也遠遠比不上柏林,柏林人口可是有一百多萬,達累斯薩拉姆市兩個市區恐怕加在一起都沒有柏林人口一半多。”

  “布拉瓦約市是中央鐵路上的重要節點,我們在達累斯薩拉姆市中央火車站的線路圖上可以看到,而能被標注出來的城市,一般都是體量比較大的城市,而且這幾年國家在大力發展馬塔貝萊省,布拉瓦約作為馬塔貝萊省第二大城市發展肯定不會差。”

  艾德利斯說道:“威爾斯先生說的不錯,柏林人口應該在一百五十萬左右,我們達累斯薩拉姆市只有不到五十萬人口,而這已經是東非最大的城市。”

  瑪麗:“我就感覺達累斯薩拉姆市在城建,生活設施方面不比德國差,而且你們還有電車這種新奇的東西,恐怕歐洲也不常見,只有極個別的大城市才有。”

  “那是因為達累斯薩拉姆市建成的晚,所以規劃設計更科學,這種優勢越是新城市體現越明顯,就比如這次你們要去的布拉瓦約,可能經濟數據不如達累斯薩拉姆市,但是我想環境上差不了多少。”艾德利斯說道。

  “不僅僅是人才公寓,就連現在移民的臨時居所也得到極大的改善,七年前東非的所有移民安置點都翻新重建,包括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移民安置點。”

  “當然,這種人才公寓是東非各個工業城市的標配,布拉瓦約可能只是設計不同,但是基本設施應該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光是這所公寓的居住環境就比我們在柏林租的房子要好上不少,我想知道去布拉瓦約後也是這種待遇麽?”

  “艾德利斯先生,我可以去移民安置點看一看麽?”艾德利斯的話引起了威爾斯的興趣,東非的臨時移民安置點是東非老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他的父母就是住過的,所以他很想見識一下。

  “當然,不過你們要抓緊時間,下個星期六,你們就要離開了,不能在這裡常住,未來想在逛逛達累斯薩拉姆市難度就大了,畢竟布拉瓦約距離達累斯薩拉姆市可是很遠的。”

  布拉瓦約距離達累斯薩拉姆市的距離,放在歐洲都足夠出國了,所以艾德利斯這麽說。
    ……

  隨後,在處理好行李後,艾德利斯就帶著威爾斯去“憶苦思甜”。

  東非移民安置點依舊采用的是集體宿舍,不過都已經換成四人間,空間得到極大改善。

  在集體宿舍的樓頂修建了水塔,通上了自來水,這也使得每間宿舍都有獨立的衛浴,食堂依舊是公用的,但是食堂就獨佔了一棟樓,分為兩層。

  “在東非不需要太多衣物,和床上用品,以前配發的老式軍服也換成了世面上常見的工裝款式,如果不加上標簽,基本上看不出來和東非人的區別。”

  “同時我們專門為移民還建立了語言學校,這在以前東非是不存在的,教育的發展讓我們能提供更多的教師資源,不再需要移民自適應。”

  “這就是一個超大型社區,也被達累斯薩拉姆市市民稱為‘超大型學校’,每年可以安置一萬人居住,不過現在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移民數量已經沒有之前多,每年可能也就三四千人。”

  “現在東非的移民政策改變了麽?”

  “有這一原因,不過還有其他新建港口城市分流的原因,東非目前港口城市已經達到了十八座,而不是像以前只有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才有承接能力。”

  在威爾斯看來,現在東非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就連這種臨時的移民安置點都建設的相當不錯,那布拉瓦約肯定也是值得期待的地方。

  “以前東非接收人口的標準已經被重塑,現在能到東非安家落戶的都是有學識或者技術的人才,這也是東非很大的一個變化。”艾德利斯在一旁介紹道。

  “當然,東非的發展,還是通過鐵路沿線來觀察最為直觀,剛好你們是要通過中央鐵路去布拉瓦約的,沿途就可以看看這些年來東非的建設情況。”

  作為移民署遠東,艾德利斯去過國內很多地方,所以對東非近十幾年多年來的發展,他是最有感觸的。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東非一個大發展時期,東非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對國家的再塑造,工農業都得到大力發展,農林牧漁,道路交通,水利工程,城市村鎮都可以直觀反映東非的變化。

  這些建設成就,通過報紙再展示給東非國民,塑造了新一代和老一代國民的集體榮譽感,整個東非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

  當然,在這種盛世場景的上空,戰爭的陰雲已經密布,隨時可能讓整個非洲大陸燃燒起來,同時也是東非承平日久後的一次大考,檢驗東非除了善於建設以外,能否保住自己的豐收果實。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