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
  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

  東非這次膠州摩托展會,更多的是為了營銷,打開知名度,至於遠東帝國的消費情況只能說兩極分化嚴重,不過好在現在內燃機動力車輛都屬於高奢侈品,所以東非根本沒想過打開平民市場。

  而遠東帝國這種體量,有錢人還是很多的,按道理來說東非集中攻關廣東,上海亦或者是京師,天津這些城市的市場,不過那只是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

  由於東非當初殖民地起家的原因,所以改變很多國家的刻板印象也是東非要做的一個任務。

  像美國和巴西,那都有幾百年歷史已經被大眾所接受,東非這些年還是有人會自動歸類為殖民地。

  這對東非的國家形象很不好,而國家形象又事關市場的品牌效益,就比如當前英國產品,別管質量好壞,在很多國家眼裡那就是最好的,畢竟世界第一強國,東西能差麽!

  這就和前世遠東帝國商品出口轉內銷一樣,價格翻倍也有大批人願意買單,這也是文化霸權的一種體現。

  相對於遠東帝國的五輛,東非向歐美的投放量超過三百輛,這個規模十分可觀,不過歐洲國家多,所以平攤一下也就那樣。

  而造成東非摩托車產量高的原因,其實是受益於東非自行車產業鏈的逐漸成熟。

  其他不說,二者的輪胎規格就是差不多的,很多為自行車生產零部件的工廠可以為摩托車加工零部件。

  而且武裝起來也比汽車方便,這就大大降低了組裝上的要求,不過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對車輛的內燃機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給摩托車提供動力的內燃機,體積不能太大,所以摩托車性能很差,但是這東西現在不屬於普遍消費品,頂多算是給那些買不起汽車的中產階層一個消費的機會。

  不過要說到東非現在需求量最大的還是自行車,有了空心充氣輪胎的加持,還有這幾年東非政府的投入,東非國民對自行車的需求十分旺盛。

  主要針對政府機關人員,城市居民,還有軍隊等,這些群體就讓東非國產自行車不愁銷。

  同時海外市場擴張也十分順利,畢竟東非是第一大橡膠生產基地,而之前對自行車銷售最大限制的就是輪胎。

  東非的主要競爭對手也就是美國,美國的橡膠需要從巴西和東非進口,而巴西本國之前對橡膠產業並不重視,順帶讓美國在這個領域落後於東非。

  畢竟自行車技術門檻低,就是普通人按圖索翼也能折騰出來,所以最終還是要看成本上的優劣。

  而降低成本除了原料價格問題以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擴充產能,東非布局時間早,投入大,所以能吃掉這塊紅利。

  德奧兩國也是自行車生產大國,不過自行車產業基本上操縱在黑興根財團手下,一是橡膠需要從東非進口,而黑興根財團和東非的關系不言而喻,二是黑興根財團下手早,自行車本來就一直是黑興根日用品公司的業務,只不過當初自行車性能一言難盡,再健康的人也會感到顛的慌。

  不過說到自行車產業,那最重要的還是流水化作業理念,這是恩斯特當初起家的法寶,東非自行車產業就是按照這個理念實現了產業內部的分工協作,提高了生產產能。

  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統一標準,這樣和歐美一群單打獨鬥的企業和小作坊相比,東非自行車在質量,售後方面都有自己的競爭力。

  統一標準也就意味著品控更加可靠,同時零部件也可以在黑興根日用品公司或者指定售後點提供,方便維護。

  而且在恩斯特看來,東非自行車出道即巔峰,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缺憾,再想進步除非把什麽碳纖維之類的應用上,不過以目前時代的科技顯然不可能。
    當然,鋁製品也是很好的替代品,可現在鋁的產量依然有限,價格不是一般人能消費起的,而且普通人需要自行車來乾活,對承重的要求很高,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出行工具,所以鐵質車架仍然會是主流。

  總而言之,東非在這個產業上已經站穩了腳跟,同時帶動了東非上百家工廠的運轉。

  而其中的一些零部件工廠,由可以給馬車,摩托車,甚至汽車提供零部件,產業之間就形成了交互。

  ……

  “王儲殿下,根據您的要求,鑒於國情需要,我們將在明年正式全國范圍正式推行公務員考試。”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東非的中學生數量總算達到了一定基數,正好對應東非嬰兒潮時間。

  所以政府的改革也要順應時代發展,就比如政府機關人員的選拔方式是其中一個重點。

  “這次公務員考試,要穩步推進,一口吃不成胖子,而且要照顧當前政府內很多官員的情緒,國家現代化是大勢所趨,所以東非也要順應這種大勢。”

  這次考試范圍雖然說是全國,更貼切的講,主要是東部地區,因為東部地區起步早,教育體系建設早,也更完善。

  就比如中西部,很多到目前都沒有徹底普及小學義務教育,畢竟東非統治都沒十年時間,加上移民也需要時間,所以也就更享受不到這次公務員考試的紅利。

  不過即便是東部,競爭也會十分激烈,畢竟政府是第一次施展,處於測試階段,口子不能開太大。

  東非很多官員都是從軍隊系統,黑興根財團,亦或者指派的方式進入政府工作,要給許多政府人員一個緩衝的時間。

  英國早在十年前就實行了公務員制度,其錄取大多數以大學為主,而東非在高等教育方面,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只能降低標準,以中學畢業為最低門檻。

  “這次考試要充分借鑒英國和遠東帝國經驗,選拔一批有知識,能順應時代的公務管理人員,以前我們東非是沒有基礎,所以很多官員並不足以勝任政務職能,尤其是在國家開始向工業化轉型的重要時期,我們需要更多有文化的人才。”恩斯特定下基調。

  東非老一輩官員,包括國王康斯坦丁,實際上對工業理解不充足,相關知識匱乏。

  要是和康斯坦丁聊藝術,宗教,軍事,那肯定頭頭是道,要聊工業那還真不行,包括當然歐洲大學,實際上文科依然是社會主流。

  東非中學畢業,也就和其他國家高中畢業是一個道理,接受過十年義務教育,對數理化就算不精通,至少有所了解。

  這和東非向工業社會過渡的國情是息息相關的,需要更多有知識的青年加入東非的國家治理中來。

  當然,限制因素也很多,就比如錄取名額只有一百多人,畢竟步子不能邁太大,所以短期時間內見不到成效,但是也可以及時糾正遇到的問題,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