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606章 後悔
  第606章 後悔
  奧蘭治自由邦的消息瞞不過東非,畢竟東非向來不是安分守己的國家,雖然恩斯特一直強調低調行事。

  但是東非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在其他國家看來就並不算低調,只不過東非向來在宣傳方面比較謹慎,得了好處也不四處宣揚,所以在國際上顯得不溫不火,平時沒有太多熱度,但是一討論世界上的國家和格局,又能漏個面。

  這就像一個班級裡平時不顯山露水的學生,沒有什麽動靜,但是什麽事又有所參與一樣。

  恩斯特:“這次奧蘭治自由邦爆發內戰,根本原因還是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當然,這其中少不了英國人的挑撥離間,不過這也正好說明了即便是同民族,也未必能融洽相處,尤其是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之間算的過於清楚。”

  康斯坦丁:“這話有些道理,不過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本來就是同一民族,都是布爾人,如果沒有英國人在側,恐怕不會分成兩個新的民族概念,按照正常的發展進程,更應該是奧蘭治自由邦消化掉德蘭士瓦共和國的民眾,現在卻演變成了同室操戈的悲苦,這對於我們東非也是一個警示。”

  “我們東非國情不一樣,最重要的一項國策就是相互通婚了,原本各國移民組成新家庭後,其民族屬性就被弱化掉。

  畢竟從小民角度考慮問題,一般都是先小家後大家,和家庭相比,什麽民族,國家等概念都要往後排。

  所以想在東非國內造成奧蘭治自由邦這樣的效果,那就要拆分無數小家,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恩斯特說道。

  民族融合,功能在融合二字上,東非就通過通婚做到了融合二字,這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而且省心省力。

  當然,相較而言,國家穩定了,家庭方面就會舍棄許多方面,不過這都已經和東非政府沒有太大關系,畢竟在19世紀,能成家立業就足以使得絕大多數人心滿意足了。

  “不過從這次事件看來,英國人確實一如既往的奸詐,還是喜歡用挑起對立來維系統治。”康斯坦丁有些感慨道。

  英國人統治奧蘭治自由邦的手法,和統治印度的手法沒有任何區別,在印度是通過印度教和阿拉伯教之間的矛盾,使印度無法團結起來,在奧蘭治自由邦則是換成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

  這顆雷可以說早就被英國人埋好了,至於說當初恩斯特有類似的想法,但是他又不能幫奧蘭治人做決定,結果現在奧蘭治人就吃了大虧。

  不過恩斯特也是樂見其成的,這對於東非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德蘭士瓦人和東非關系不好,順帶著整個布爾人民族都和東非關系降入冰點,這就對東非南方國防施加了壓力。

  現在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決裂,布爾人也就分化了,只要東非操作得當,那布爾人這張旗幟也就失去作用。

  不僅東非受益,恐怕開普敦殖民地也有這方面想法,開普敦境內有不少布爾人,以前有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兩個獨立國家存在,所以開普敦殖民地境內的布爾人被賦予了統戰價值。

  英國人不得不給予布爾人在開普敦殖民地很大的權利,而現在德蘭士瓦共和國被東非消滅了,奧蘭治人又和德蘭士瓦人決裂。

  開普敦殖民地境內的布爾人就失去了依靠,畢竟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只能選其一。

  當然,也可以選擇中立,但是隨著英國移民人數的上升,開普敦殖民地的布爾人漸漸就難以和英國政府相互抗衡,又沒有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幫襯,英國人對付他們就變得容易的多。
    當然,英國人一開始可能沒有想那麽多,他們只是按照自己傳統的思維模式來這麽做。

  這就和沙俄的外交水平很粗糙一樣,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這就是俄羅斯傳統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更簡單的說,這就是國家性格對國民性格的影響,顯然恩斯特喜歡韜光養晦,藏拙這一點就是受前世國家性格的影響。

  其實就是價值觀,不一定所有人認同,但是絕大多數人是認同的,就比如西方國家倡導自由,蘇聯推崇民主,遠東帝國的社會價值觀一樣。

  康斯坦丁對這些很是無感,作為舊時代貴族,尤其是德意志貴族,還是更喜歡在軍事上發力,歐洲貴族天然重視軍事。

  所以他說道:“這次奧蘭治自由邦內戰,我們要不要找機會插手,這是一次吞並奧蘭治自由邦的好機會,這樣我們也可以把把開普敦殖民地徹底隔離在奧蘭治河南岸,對減輕國防壓力有很大幫助。”

  其他方面不說,拿下奧蘭治自由邦,那東非和開普敦殖民地的邊境線就大大縮減,而邊境線減少,兵力部署也就可以適當減少,而奧蘭治河雖然算不上天險,也有一定的防禦功能,所以可以極大節省東非的軍事開支。

  恩斯特安撫道:“這件事急不得,雖然我們對奧蘭治自由邦有想法,但是現在奧蘭治自由邦畢竟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這件事必須慎重考慮,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一但下場,那就打破了奧蘭治人和德蘭士瓦人之間的隔閡,他們肯定要重新聯手,先應對我們這個威脅,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後面的話才是重點,在奧蘭治人看來,德蘭士瓦人和英國人不是東西,東非的德意志人也不是什麽好玩意。

  畢竟都在非洲混,大家對東非那是相當了解,東非更是享有非洲“沙俄”的外號,一千多萬平方公裡國土可不是土著白送的。

  只不過現在奧蘭治人沒的選,只能寄希望於和東非合作,奧蘭治自由邦三面是東非,一面是開普敦殖民地,完全處於內陸,所以想要獲得外部支持,沒有其他道路。

  而且東非口碑也其實並不算差,尤其是在東非北方接壤的國家,對東非印象都不錯,而南方這些國家作為受害者自然大多對東非沒有什麽好印象。

  不過東非和奧蘭治自由邦算是例外,這幾年接觸下來,奧蘭治人對東非的印象大為改觀,作為奧蘭治自由邦最大的陸上鄰國兼強國,東非雖然在邊境陳兵,但是從來沒有太多逾越的舉動。

  這就很難得了,因為奧蘭治人知道,東非完全有實力吞並奧蘭治,但是對方卻沒有這麽做,那說明東非是講國際道義和信譽的。

  而這也讓奧蘭治人對當初的選擇懊悔不已,要是早知道東非沒有德蘭士瓦人描述的那般狼子野心,就不答應並入開普敦殖民地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