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
   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

  隨著戰爭的威脅,東非的對外貿易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各種東非進口大宗貨物受到影響,包括棉花,煤炭,鐵礦等等重要工業原料。

  加上戰爭下對國內需求的刺激,這就使得東非國內出現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東非政府為了保證國內戰略安全問題,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

  東非的一部分紡織業並不設立在本國,而是遠東地區,雖然建設有完整的紡織業體系,但是整體規模並不能滿足本土需求。

  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東非棉花種植起步晚,勞動力相對短缺,種植區域少,國家投資相對重工業少等等原因。

  馮德萊恩:“今年我國受戰爭影響,進口紡織品受到運費,風險等問題,價格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培植和壯大本土紡織業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我們進口紡織品總量下降了百分之十八左右,但是進口價格僅僅減少了百分之三,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戰爭下,英國對我國的封鎖,我國航運業受到極大影響,而雇傭其他國家船隻進行貨物運輸又面臨漲價等等問題。”

  “紡織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是東非紡織業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尤其是歐美國家相比,整體呈現規模小,效益低,生產成本高,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等等特征,所以加強紡織業建設應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東非紡織業能夠發展起來,完全依靠封閉式市場,如果同國際競爭沒有絲毫優勢,像英國(印度),美國以及幾個列強,都在紡織業領域比東非強大的多,甚至日本也是如此。

  而彼時東非可能連紡織工業都沒有,這些年來陸陸續續開辟了四大棉花主產區,也就是索馬裡產區,白尼羅河產區,東非高原西北產區,馬塔貝萊省西部產區。

  白尼羅河產區主要作物只有小麥和棉花,所以能在長絨棉產量上和索馬裡的兩個流域相比較。

  雖然東非走的路線和德國差不多,都是以重工業為核心,優先發展鋼鐵,鐵路等等,但是這裡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德國統一前本身紡織業基礎就不錯。

  當然,索馬裡產區最大的價值在於長絨棉種植,是東非高端棉花產業的重要支柱,這一點只有白尼羅河產區可以媲美。

  不過不可否認,二者的上升潛力都很大,都還有大量的土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和開發。

  不要看名字很高大上,實際上除了東非高原西北產區以外,其他幾個產區的產量低的可憐,尤其是白尼羅河產區只有一個傑濟拉市生產棉花。

  至於馬塔貝萊省產區未來潛力確實不小,但是現在還處在發育階段,至於索馬裡產區產量也十分有限,因為索馬裡產區種植的經濟作物太豐富,有限的人口和精力下,棉花種植只是索馬裡產區的一部分。

  白尼羅河產區和索馬裡產區的主要製約是人口和水利建設,二者缺一不可,就比如索馬裡產區的很多種植作物集中在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沿岸,如果能興建更多的水渠和引水設施就能向兩岸擴張,這其實也是埃及在尼羅河沿岸種植業的發展路徑。

  只不過埃及段的尼羅河條件比東非的河流更好一些,定期泛濫的自然規律下,可以有效擴展可利用土地,在東非只有謝貝利河有類似的功能。

  但是謝貝利河有自身的弊端,那就是泛濫除了可以改造耕耘條件,更有可能引發洪水災害,所以謝貝利河必須進行有效的治理。

  而現在東非是沒有精力在北方省這麽乾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口製約,畢竟埃及尼羅河沿岸人口稠密,而索馬裡兩河流域的人口不到埃及的二十分之一。
    當前埃及可不是前世那麽小,還包括蘇丹的大部分國土,人口在一千萬以上,埃及核心領土人口應該是一千萬左右,而蘇丹應該也有兩三百萬人口。

  東非是缺人的,主要是勞動力人口缺失,所以在發展紡織工業上並不具備成本優勢。

  不過現在戰爭形勢下,東非紡織業受到戰爭威脅,這就導致東非不能忽視紡織業的發展,最起碼應該能滿足本國需求。

  而紡織業中的大頭就是棉紡織業,其余類型紡織業在東非實際上更無法和國外對比,包括毛紡織業,絲織業等等。

  唯一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麻紡織業了,東非的麻紡織業分布在全國,主要以東部地區為主,因為起步最早,政府大力支持所以發展最好。

  但是,麻紡織在民用生活領域的貢獻肯定是比不上棉紡織業的,尤其是服裝領域。

  目前東非的主要紡織企業都以為前線服務為重點,這就導致了國內民生紡織業受到影響。

  恩斯特說道:“世界上的大國,基本上都有先進的紡織業,我們東非自然不能位居人後,發展和東非國力相匹配的紡織工業也就應該被提上日程。”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很多代表性的發明和紡織業息息相關,像水力紡織機,騾機,蒸汽機等等,可以說是紡織業造就了英國的霸權地位。”

  “而發展紡織業所需要的龐大市場就是英國不斷對外擴張開發殖民地的動力之一。”

  “為了保證我國紡織業的健康發展,不能盲目擴大生產,而應該以技術為導向,不斷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當然,我們龐大的國土優勢也應該充分發揮出來,東非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是很多國家所缺乏的,棉花產量提高也應該優先解決原材料問題。”

  “所以未來東非的棉花產業應該以多元化為主,形成幾個核心區域,尤其是在馬拉維湖兩岸建設一個新的主要產區。”

  恩斯特重點提到了馬拉維湖,因為這裡前世就是非洲棉花種植的一個重要區域,像前世莫桑比克,讚比亞,馬拉維,坦桑尼亞都在該區域有棉花種植業。

  就比如馬拉維的重要財源收入就是棉花和煙草,而讚比亞的主要棉花種植區也集中在靠近馬拉維湖地區的東方省。

  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倒是不至於只有這一個選擇,東非高原很多地方都適合棉花種植,所以坦桑尼亞全境基本上都沒有問題,莫桑比克前世棉花種植則集中在讚比西河河谷地帶。

  當然,新棉花種植基地的選擇,也有恩斯特在工業布局上的考量,相比較於馬塔貝萊省和施瓦本省,東非中部三省中的霍亨索倫行省發展相對比較緩慢,主要還是因為資源條件上比二者相對較弱。

  所以發展霍亨索倫行省的經濟,應該著力於輕重工業相結合的模式,這樣可以更好補齊東非中部經濟上的短板,同時也是合理利用東非的國土資源。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