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766章 集結
   第766章 集結
  福爾克斯勒斯特。

  這種十分拗口的名稱是東非從布爾人那裡繼承過來的,福爾克斯勒斯特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當初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領土。

  而是布爾人和祖魯王國的交匯地帶,或者說是二者交鋒的“戰場”,這裡被東非牢牢控制在手中。

  同時福爾克斯勒斯特是該區域的交通樞紐,是通往新漢堡港市的重要通道,東非的中央鐵路從這裡經過。

  隨著南部軍區的軍事調動,總計兩萬七千多人的部隊準備配合新漢堡港市守軍收復南邊疆省。

  這也使得福爾克斯勒斯特車站變得繁忙起來,南部軍區的軍隊要先在這裡集結,然後通過德蘭肯斯山脈的各個隘口。

  東非控制著大大小小的通道,雖然偶爾英國軍隊會爆發,打通西進道路,但是東非很快就能奪回來。

  當然,德蘭肯斯山脈雖然有一定的防禦功能,但並不可以確保萬無一失,只要英軍使出全力,還是有機會突破德蘭肯斯山脈天險的。

  不過,即便如此,對英軍來說這也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首先就是缺乏對德拉肯斯山脈的詳細了解。

  畢竟英國人來的時間太晚,等到英國人想在南非大顯身手的時候,德蘭士瓦共和國和祖魯王國都已經被東非滅亡。

  如果僅以布爾共和國和開普敦原本人口,就算加上東西兩個葡萄牙殖民地,在沒有本土支持的情況下,東非一挑四完全沒有難度,甚至可以平推。

  英軍能獲取的情報大多來源於探險隊,“探險家”在19世紀可以說是最臭名昭著的存在,這個詞匯對應的是“航海士”,都是殖民主義的先鋒。

  當然,隨著南非戰爭的爆發,聯軍在南非的軍隊人數也極速上升,並且超越了東非軍隊數量,不過聯絡人數優勢的大部分貢獻都來自印度士兵。

  而東非又不對外放開貿易,甚至限制人口出入境,所以想在東非獲得情報十分艱難。

  當然,以前東非也有類似官方的組織存在,現在只不過換成了各種類型的科考隊,或者對外專業的間諜機關。

  ……

  而東非南部幾個省份,更是如此,南部幾個省份加起來有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算上軍隊人口不足一百萬,這種情況下東非南部的人口密度其實和布爾共和國還有開普敦殖民地沒有什麽差異,都是典型的地廣人稀。

  德拉肯斯山脈那麽大,而東非地廣人稀,所以東非就算想搞“閉關鎖國”這一套,也不不能完全阻止世界各地的“探險家”進入東非國土,一般只要不誤闖入東非的城鎮村落很難被東非發現。

  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東非在南部的軍隊數量都快有布爾共和國人口的的八分之一了。

  在福爾克斯勒斯特,剛剛結束布爾共和國戰事的511師,513師,514師軍事指揮官們進行了會面,商討該如何收復南邊疆省失地。

  除了這三支部隊以外,還有512師也就是現在新漢堡港市守軍,512師的主力被圍困在新漢堡港市,但是512師的師部在德蘭肯斯山脈附近的德亞爾地區。

  所以這次東非的參戰部隊總共有四支,這基本上也是南部軍區的大部分家底了。
    “英軍現在在新漢堡港市外圍的兵力總人數有兩萬多,是新漢堡港市的兩倍,而在整個南邊疆省的聯軍軍隊數量應該在四萬多,剩下的兵力大部分在德拉肯斯山脈東側和我們對峙。”凱拉爾向前來支援的友軍指揮官們說道
  511師師長普裡皮亞特說道:“也就是說現在在南邊疆省的英軍不是主力?”

  凱拉爾:“英軍主力現在在北部,也就是莫桑比克境內,至於南邊疆省的英軍在戰爭開始的前一個月內確實試圖攻破我們師在德蘭肯斯山脈的部署,但是都被我軍打退,後來敵我雙方在德蘭肯斯山脈附近陷入拉鋸戰,一直拖延到現在。”

  作為原南邊疆省東部最高軍事指揮官,凱拉爾帶領的512師和數倍英軍這幾個月裡發生過多次大戰,包括戰爭初期非常著名的圖蓋拉河戰役。

  只不過現在512師被敵人分割成為兩個部分,現在東部以新漢堡港市為中心的部隊主要聽從亞力多德的指揮。

  亞力多德也就是東非圖蓋拉河戰役的指揮官,以前是凱拉爾的下屬,後來新漢堡港市被圍困後,為了統一新漢堡港市守軍的指揮權,南部軍區將亞力多德的第九旅和從北線撤下來的第三旅慘部,臨時整編為新漢堡港混編師。

  所以現在凱拉爾其實能指揮的兵力只有原512師的三分之一,不過即便是這樣,東非在南邊疆省東部戰場四個半師的兵力也能達到四萬多,這個水平已經相當於英軍的兩倍有余。

  凱拉爾接著說道:“我們和新漢堡港市的鐵路已經被徹底切斷,電報線也是如此,和新混編師的聯絡只能通過總參謀部中轉。”

  這就是亞力多德獲得獨立指揮權的重要原因,現在亞力多德部雖然名義上隸屬於南部軍區,實際上直接聽命於總參謀部調遣。

  當然,心裡最苦的還是凱拉爾,自己原來的下屬現在反而跑到了自己前面,指揮比自己還多的軍隊,這上哪說理去!

  當然,這是戰爭下的特殊情況,當初面對數倍於512師的英國軍隊,就是其他東非部隊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說做的比凱拉爾更好。

  雖然亞力多德在戰爭中大放異彩,但是不能否認整個南邊疆省戰爭初期的軍事部署和指揮官是凱拉爾。

  所以戰爭過後,凱拉爾的功勞是少不了的,不過已經分同僚們就更讓人羨慕了。

  其他幾支南邊疆省主力,都參加了對布爾共和國的戰爭,雖然東非有以多欺少的嫌疑,但是戰爭結束後,對布爾共和國的戰爭肯定又算是一場滅國之戰。

  對此,凱拉爾是相當羨慕的,布爾共和國雖然面積小,人口少,國力弱,但是滅國之戰聽著就有氣勢。

  當然,像這種滅國之戰,凱拉爾實際上也參加過,那就是東非覆滅德蘭士瓦共和國的時候。

  除了德蘭士瓦共和國,東非滅亡的國家多如牛毛,不過除了桑給巴爾之外,大多數沒有什麽含金量。

  畢竟拿著落後武器,在非洲稱王稱霸的非洲酋長們,在東非的戰爭史上根本不值一提,這種王國東非滅的至少有上百,如果連大型部落也算的話恐怕有幾千。

  對於凱拉爾心裡的小九九,其他幾個師的指揮官是沒有什麽感觸的,雖然現在512師被分成了兩支部隊,但是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麽區別,畢竟混編師的兵力有沒有憑空增加,還是原來512師的老班底。

  至於欺負“布爾人”,也未必能和英軍正面對抗更讓人興奮,和恩斯特不一樣,恩斯特重視布爾人,可東非大多數軍官的目標肯定不是“區區”布爾人,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英國陸軍。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