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745章 菜雞互啄
   第745章 菜雞互啄
  隨著羅伯茨伯爵心態改變,南非戰場發生了非常消極的改變,一向主動進攻聯軍,放棄了原本的打法,反而開始轉向軍隊的正常運行模式。

  按照之前英軍的狀態,是想直接憑借“先進”的軍事武器,直接一波流廢掉東非的,但是他們遠遠低估了東非這個對手。

  而羅伯茨伯爵的調整,其實也符合前線指揮官的心思,不要看戰報動不動就“大捷”,實際上前線的英軍指揮官有苦說不出,而又不能直接承認自己的準備不足,和輕敵導致的惡劣戰果。

  所以羅伯茨伯爵的命令剛好給了他們一個台階,可以就坡下驢,英軍的指揮官們開始從戰術戰法上變得專業起來,但這也導致前線戰爭態勢一下子就進展緩慢了起來。

  而對於這種轉變,東非國防軍是很難受的,因為英軍指揮變得更加專業起來後,也更加難以對付。

  在這種情況變動下,時間一下就來到了五月份。

  雙方都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東非雖然有馬克沁機槍這種新式武器,還有不輸英軍的火炮,但是馬克沁機槍雖然威力巨大,但是英軍適應這種武器後,只要稍微改變戰法,就可以盡量避免。

  德國陸軍本身也裝備有MG80重機槍,所以普利特維茨對馬克沁機槍的戰果很感興趣。

  同時英國也緊急推動國內對“馬克沁機槍”的投產,同時緊急從比利時采購了一批馬克沁機槍應用於南非戰場。

  只不過東非的這種優勢尚未完全發揮出來,按照東非總參謀部的要求,現在主要是消耗敵人,戰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等到一個臨界點才是東非發動反擊的大好時候。

  唯一可惜的一點就是作為移民國家,目前東非國民的凝聚力還達不到正常國家標準,這一點也是東非總參謀部在戰爭前考慮到的,所以在打法上趨向於保守。

  不過相較於不遠千裡到南非打仗的英國人,東非的戰爭反而變成了反對侵略的衛國戰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東非戰爭的合法性,所以東非的士氣是比英國要高的。

  東非國防軍著重紀律建設,各項規章制度實行非常嚴格,當然這也建立在東非國防軍的高軍費支出上。

  當然,現在東非國防軍也在籌備力量,準備在幾個重點戰場對聯軍發動進攻,但是這需要時間。

  而東非的出牌方向就是布爾共和國和莫桑比克北部,這兩個戰場東非從兩個月之前就已經開始準備,接下來就是實施階段。

  ……

  默爾克沒有反駁:“你說的很對,目前東非國防軍和英軍最大的問題也是在這一點上,我們雙方的武器裝備都沒有明顯的優勢,這也成為了戰爭進度一個重要的製約。”

  聯軍的負面情緒也會隨著戰爭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多,敵人犯錯越多,東非勝率越大。

  默爾克是負責接待軍事顧問團的東非代表,他問道:“兩位對我們東非國防軍的狀態如何評價?”

  作為兩個歐陸強國,兩國自然少不了對南非戰爭的關注,實際上歐美許多國家都在關注這場空前的戰爭。

  目前英軍和東非的戰線趨於穩定,這就是東非準備反擊的大好時機,就和回合製遊戲一樣,英國人下了先手,接下來就該東非出牌了。

  “這一路下來,讓我對東非的實力有了初步了解,他們的軍隊,不管在紀律,後勤還是武器裝備上絲毫不輸於很多歐洲的軍事強國,英國人在這裡難以取得戰果也就顯得不再奇怪。”奧匈帝國軍事顧問團團長赫岑多夫讚歎道。

  一三.一一四.一四一.一二二

  雙方在實力上差距不大,就看誰能更進一步取得戰術上的優勢,這更考驗軍事指揮官的能力。

  在之前東非國防軍並沒有完全掌握戰爭主動權,反而是被動的應付英軍的變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軍戰術調整以後。

  普利特維茨看著和馬克沁機槍毫無二致的所謂1885型重機槍很是無語,抄襲就是抄襲,這都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不至於說什麽自主研發。

  德國人和奧匈帝國人根本就不知道圖蓋拉河在哪,不過聽默爾克的語氣就知道馬克沁機槍在南非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戰爭時間越長,且不發生意外情況下,肯定東非優勢會越來越大,除了東非有國力做支撐,同時有本土作戰優勢外。

  而東非相反,雖然東非是一個陸權國家,但是東非陸軍沒有大戰經驗,所以導致現在東非和英國在軍事上形成拉鋸。

  南部軍區,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事顧問團也抵達了南非。

  “這就是東非使用的馬克沁機槍?”普利特維茨對著東非的國產機槍研究道。
    “我們東非國產機槍叫做1885型重機槍,他確實參照了馬克沁機槍的一些結構,不過二者幾乎是同一時間出來的,主要還是我們東非軍工業自主研發的成果。”

  默爾克:“1885型重機槍在戰爭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阻礙了英軍的攻勢,配合塹壕和鐵絲網,能夠對敵人造成巨大的殺傷性,在整個圖蓋拉河戰役,馬克沁機槍對敵人的殺傷就達到了千人以上,不過後期隨著英軍戰術的調整,馬克沁機槍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依舊是很好的火力補充。”

  “一種武器對戰爭的影響終究是有限的,更加考慮的是指揮官的能力和士兵的作戰意志。”赫岑多夫在一旁說道。

  “說的不錯,至少我們之前到達過的幾處前線,東非士兵的精神面貌還有作戰意識都比普通國家要強很多,如果有這樣的優秀兵員,即便是放在歐洲也足以支撐很多戰爭。”普魯士顧問團團長普利特維茨說道。

  這種情況下,比拚的點就是雙方的戰爭承受能力,這一點肯定,對東非國防軍來說“優勢在我”。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英軍“世界第一強國”的濾鏡,因為各個戰場的反饋,擊碎了東非士兵對英國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又鼓舞了東非對抵抗“侵略者”的信心。

  當然,這也是湊巧了,如果英國晚一個月開戰,東非的“衛國”戰爭,恐怕就要變成“侵略”戰爭了。

  只不過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身份比其他國家更加便利,可以深入東非進行觀察和指導。

  之前英軍和聯軍從三個方向對東非發動突襲,一定程度上讓東非措手不及,這次東非也要在多條戰線上給予聯軍壓力。

  東非頂住戰爭初期的壓力,反之現在聯軍如果抵擋不住,那這場戰爭就可以宣告聯軍轉入被動狀態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