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神隱山海經》第966章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第966章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陸山觀的母親蘇宛丘修煉了‘七星紫薇訣’和‘大衍神算術’,將多個學科製成卡片擺在桌上,然後將一根千年蓍草拋起來,任憑蓍草落下,落在“古文字學”專業上。

  於是陸山觀選擇了帝都大學“古文字學”專業,花了六年的時間拿到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

  此後,他跟著老祖陸一燈,學了“儒門心法”和“浩然之氣”,同時也學了巫法和少部分“龍章”、“鳳文”,以及倉頡老祖留下的基礎神符。

  他的功力太淺,研究這些神符很吃力。

  於是,老祖陸一燈讓他去試著研究“鬼書”,給了他一堆資料,包括道家的《陰符經》、《太乙救苦救難天尊超度經》、《太乙救苦度人經》、《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和佛門的《地藏經》、《大悲咒》這些超度亡魂的經典。

  有了這些經典,再加上陸家特製的魂燈,有助於理解天、地、人、神、鬼各階層,完善天庭、人間和幽冥地府的體系。

  按照陸丞搜魂哪吒獲得的信息,鴻鈞老祖想要在大劫之後再造天庭,未來的修真體系將會劃分為54個階層,其中包括18層地獄,6層人間欲界,18層色界,4層無色界,然後是四梵天、三清天、大羅天,合計54重天。

  到目前為止,陸家所有修士的著眼點都在人間和仙界,對於幽冥體系從未認真研究過。盡管陸丞明知道自從靈氣複蘇後,有一些陰魂鬼魅充斥於世間,甚至有一部分鬼魅帶著記憶轉世重生,但那些鬼魅只要不出來害人,便不乾他的事。他忙於修煉,沒有精力去管。

  然而,自從陸丞獲悉《鬼書》與《天書》、《地書》、《人書》、《夏書》並列,那就不一樣了,說明《鬼書》中有門道,暗藏著天道法則,值得花心思去研究。

  他甚至聯想到:“地藏王為何常駐地府?他躲在地下研究出什麽大道?傳說中的冥河老祖和忘川老祖,究竟是神仙還是先天神魔?他們究竟在什麽地方修煉?幽冥地府早就存在了,鴻鈞想要再造天庭,勢必要聯合佛門,收容地府十大閻羅王……”

  陸丞覺得幽冥體系太複雜,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

  他忙著提升功力,不願花心思琢磨,便委托陸一燈去研究。

  陸一燈乃是國學大師,更喜歡琢磨《人書》和《夏書》,將老祖交代的任務“轉包”給後人,讓陸山觀去研究《鬼書》。

  陸山觀博聞強記,將那些道經和佛經倒背如流,然後他去了洛陽城北的邙山。

  邙山是歷代帝王貴胄、顯赫人物都趨之若鶩的葬地,匯集古代墓葬數十萬座,素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洛陽是十三朝古都,綿延兩三千年,有40多個帝王、千余名達官貴人埋骨在邙山。葬於邙山的人,幾乎決定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走向。因此,邙山號稱“東方金字塔”、“中國帝王谷”

  廣義的邙山長100多公裡。狹義的邙山,僅指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

  登上邙山可遠眺滿城風光,而遠眺的最佳時間是傍晚,因此“邙山晚眺”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萬籟俱寂,陰風吹拂。

  陸山觀坐在邙山之巔,念誦經文,朗朗上口。

  他的聲音不高不低,不急不緩,傳送到十裡之外。

  如果擱在以前,肯定會有人過來製止,因為十裡太遠了,夜半三更不睡覺,那不是擾民嗎?然而這是公元4008年,留在地球上的人口大幅減少,又因為十日橫空的緣故,很多人躲到“未央宮”裡居住,待在外面的人越來越少,別說北邙山了,即便是偌大的洛陽城,當年鼎盛的時候有700萬人,現如今只剩下兩三萬人居住。

  因此之故,整個北邙山變成了荒郊野嶺,草木蔥蘢,寥無人煙,完全被鬼魅佔據了!

  陸山觀念誦經文,招來許多的鬼魅。

  他作為元嬰修士,早已開了天目,雖然夜色朦朧,但還有月光融融。

  他看見數不清的鬼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穿著歷朝歷代的奇裝異服,有的還戴著帝王的冠冕,或站或立,還有鬼魅齜牙咧嘴,甚至有鬼魅咬牙切齒。

  有鬼魅撿起地上的石頭,朝他丟過來,被他身周的護體罡氣擋住。

  有的鬼魅手持木棒衝過來,被陸山觀隔空一指,旋即化作白光,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實講,鬼魅的功力並不高,因為沒有肉身的緣故,只能積累神魂,沒辦法產生精氣。

  人死之後,三魂七魄分離,魂歸於天,魄歸於地。

  隨著靈氣複蘇,那些個歸於地下的殘魂,汲取了靈氣之後,一點點補全魂魄。

  魂魄補全之後,才是真正的陰鬼。

  有很多陰鬼轉世重生了;但還有一些陰鬼,因為心有牽掛,或者帶有傲氣,或者受到拘泥,不願意轉世為人。不能轉世為人,於是便留下來繼續修煉,積累神魂,日久天長變成了“鬼魅”,這個“魅”字,是指神魂較強,有一定法力,能迷惑人心的鬼。

  陸山觀念了兩個小時的經文,眼看著數百個鬼魅化作白光消失。但也有很多鬼魅非但沒消失,反而變得面目清晰了。

  夜半三更,陸山觀停下來思索。

  這時候,有一位留著山羊胡,頭角崢嶸的老叟,上前幾步說道:“請問仙長尊姓大名?”

  陸山觀望著他,道:“我姓陸,你是哪位?”

  “在下呂不韋。”

  “什麽?你冒名頂替的吧?”

  “我真是呂不韋,領人編纂過《呂氏春秋》。陸仙長,能否暫停誦經,來我的洞府聊聊?”

  “好,你的洞府在哪兒?”

  “據此不遠,仙長您請跟我來。”

  陸山觀跟著對方,來到一處小山包。

  呂不韋的墓塚高10米,直徑百米,被花木環繞,長滿了古槐和野草,在墓塚旁,有一塊高大的紀念碑,旁邊還有功德碑,鐫刻著呂不韋一生的功過是非。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