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國師》第370章 張輔
  第370章 張輔
  “……”

  整個五軍都督府的議事廳裡鴉雀無聲,眾人都陷入沉默之中,認真消化著剛才從國師嘴巴裡吐露出來的這番言辭。

  客觀公正地來說,靖難之役不討論戰爭性質等問題,僅以兵源構成、士卒出身來講,跟唐朝的安史之亂,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燕軍的兵源構成,主要以胡人(蒙古人、色目人)和北地胡化漢兒為主,士卒出身則是既有與唐朝府兵高度相似的衛所兵,也有募兵製下的新征兵,還有朵顏三衛等雇傭兵.朱棣麾下的燕軍,跟安史之亂時的那個“燕軍(安祿山國號大燕)”在這兩方面不說一模一樣吧,也可以說是相差無幾。

  而正是因為經過了四年靖難之役的戰火檢驗,正是因為很多將領都認識到了內地衛所兵戰力的低下,衛所製變革的必要性,才被在座的將軍們看得清清楚楚。

  衛所製最早是由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提出的,主要參考了西魏北周隋唐沿革下來的府兵製,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將其確立為大明的立國基本制度之一,所謂“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都指揮使司下轄若乾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而洪武開國時又規定好了十三個都指揮使司由朝廷中樞的五軍都督府分別劃片管轄。

  關於衛所製,老朱自誇過:“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嗯,其實老朱說的還保守了,何止養兵百萬?何止是不費一粒米?

  要知道,洪武開國的時候一共491個衛,軍隊基本不存在缺編吃空餉的情況,那可是實打實的三百萬大軍!
  當然了,事物都有兩面性,三百萬大軍看著嚇人,可要是按照募兵製發軍餉,把大明戶部乾破產都養不起,而這些久經戰火的軍人若是貿然裁撤又必然會造成天下大亂,所以屯田製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

  老朱當然知道衛所兵種田時間久了沒啥戰鬥力,他自己的原話說的都很明白,“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

  說白了,衛所製就是為了把這三百萬人找個辦法養活起來不鬧事,用來打仗那是額外收獲,這麽想,是不是就覺得賺了?

  事實上,老朱確實賺了,他養兵一粒米都不出,還從衛所手裡收米。

  那麽究竟誰虧了呢?

  當然是老朱後面的皇帝們。

  衛所製是開國時的權宜之計,根本不是什麽萬世根本,就算沒人動它,到了薑星火前世明朝嘉隆萬三朝時期也就維持不下去了,當時全國大量衛所兵逃亡,很多衛所空了七八成,邊軍稍好,隻跑了四五成.所以在明朝中葉,以“戚家軍”、“於家軍”、“李家軍”為代表的募兵製部隊,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而募兵製的下一步進化,便是家丁製。

  薑星火的這番話沒有招來反對,便是因為衛所製的弊病實在是多到數不勝數,邊境的衛所兵戰鬥力還比較強,但很多內地的衛所兵跟農人並無區別,把一群沒怎麽訓練過更壓根提不上有實戰經驗的老弱病殘送上戰場,簡直就是在鬧笑話。

  大明開國的時候,養著這三百萬衛所兵是為了維持穩定,而到了靖難之役後,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原因也很簡單,很多衛所被成建制的打光了。

  君不見能容納數十萬人的德州大營,轅門前的大纛沒變,可士卒已經換了好幾茬了啊!
  李景隆北平之戰扔了五十萬大軍跑路,白溝河之戰扔了六十萬大軍跑路,這些兵都哪來的?還不是建文帝從全國征調來的衛所兵。

  所以,眼下有這個條件,那麽衛所製變革,晚變不如早變。

  好半晌後,蒙古韃官出身的同安侯火裡火真率先打破沉寂,目光灼灼的看向薑星火,問道:“國師這般說來,可是已經找到改善衛所製弊病的方法了?”

  其他將軍們對此也頗為熱切別誤會,他們不是真想從薑星火嘴裡得到答案來改變大明。

  你不能指望這些跟著朱棣造反的大小軍頭有什麽太高尚的理想,五軍都督府的將軍們,所希望的是從薑星火這裡,得到一個他們能接受的軍改方案。

  馬上要進行的軍改,才是關乎他們和他們下面的擁躉切身利益之所在。

  “之前薑某與陛下談論過此事。”

  薑星火悄然換了個自稱,自信滿滿的回答著,他的手指輕輕地叩擊著案幾,仿佛在思考什麽重要事情。

  其實並沒有這種想法,他早就思考完了,哪還需要臨時思考,只是,該吊胃口時就得吊胃口嘛
  事實上,在路上的時候,薑星火細細琢磨永樂帝的聖旨,畢竟永樂帝應該已經考慮很久了,在深思熟慮之後,給他回京的第一道聖旨是這個,薑星火就覺得應該不僅僅是對他的暗示,暗示他只要軍權在就不要急,這裡面還有其他要做的事情。

  表面上,自然是火器部隊與軍階制度。

  但薑星火稍稍思量,又琢磨出了另一重涵義,便是軍改。

  是的,永樂帝一定有借他的口,向五軍都督府宣布軍改方案初稿的意思。

  因為軍中的大小軍頭都有各自的派系,哪怕是朱能、丘福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姚廣孝不出面,自己這個理論上的軍界局外人,其實是最合適做這個事情的。

  這樣,哪怕將軍們不滿意、反對意見很大,永樂帝也還有轉圜的余地。

  “既然如此,國師何不快快拿出解決辦法呢?”又有人站起來提醒道。

  眾將聞言紛紛點頭讚同,顯然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挺上心的。

  “諸位莫急,薑某剛才在思索,怎樣將衛所的弊病徹底杜絕。”

  薑星火微微拾眸,環視四周後才說道:“當然了,變革衛所製,絕非朝夕可成之事但薑某曾與陛下說過,要改衛所製,需要先建立一支非衛所製的常備軍,人數大概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

  “諸位將軍可能也聽說過了,那就是——京營。”

  “這京營該如何構成,陛下的意思是?”

  薑星火搖了搖頭,隻道:“陛下的決意尚且不知,但薑某給陛下的意見,是由三大營組成,只是此三大營並非洪武時期同名的那個,而是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五軍營,乃是由京師衛軍和大明各都司選調出來的精銳騎兵、步兵組成的主力野戰軍團。”

  “三千營,便是以剽悍韃官為骨乾組成的騎兵部隊,重騎兵、輕騎兵俱備。”

  “神機營,則是以火器為主的部隊,裝備火銃、火炮、熱氣球。”

  “當然了這些只是薑某個人提議,具體還要等評定將階,以及征伐安南後,才會考慮進行軍改。”

  眾將聽聞此話皆松了口氣,雖說,這位國師人人皆稱謫仙臨世,但終究是看著年輕了些,若是他一上來便獅子大開口,或者弄出什麽驚世駭俗的東西來,那可就不妙了。

  而這個軍改方案,其實之前他們也聽到過一些風聲,如今從薑星火這裡親口說出來,再結合永樂帝“讓國師來五軍都督府親自講一講火器部隊”的事情,便也隱約悟到了什麽。

  事實上,在詔獄裡的最後一節課,朱棣接受了新的軍事理念衝擊後,朱棣就對火器部隊上了心。

  正是因為朱棣的默默支持,朱高煦純火器化的稅卒衛才得以成立,也才有了去江南平叛露臉的機會。

  火器部隊或許現在還不夠成熟,也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適應高烈度戰爭,但這次薑星火帶著稅卒衛打出來的表現,卻無疑是讓火器部隊大規模成軍,有了一個基礎。

  五軍都督府觀察團回來後,詳細給朱棣匯報了戰況,朱棣也有了按照薑星火之前提議,單獨讓火器部隊成立“神機營”的想法,所以才讓薑星火來五軍都督府講一講。

  如今看來,勳貴武臣們的阻力並不大。

  畢竟薑星火不是空口白牙向他們祈求給火器部隊單獨成軍的機會,而是稅卒衛打出了相應的表現,而且薑星火能帶給他們利益。

  這裡便是說,軍改,同樣也是變法的一部分。

  不管將軍們怎麽想,如果軍改真的按照薑星火的計劃進行,那麽在外界看來,大明的軍方,就已經站在了變法這一邊。

  除此以外,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加速,大明的商品賣出去越多,也會有越多的資金投入到鋼鐵產業和化工產業,這些產業都會以正循環的方式,提升火器相關材料的強度,眼下是火繩前裝滑膛銃,隨著時間的發展,就會出現燧發前裝滑膛銃、燧發前裝線膛銃,乃至燧發後裝線膛銃。

  薑星火給將軍們講了軍事理論,並沒有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這些東西描述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什麽?當然是利益!
  而薑星火今日在五軍都督府的宣講,給將軍們帶來的,可謂是滿滿的利益,既包括了關於棉紡織業手工工場及後續產業分紅的物質利益,也包括了他馬上要講的軍階制度的精神利益。

  “另一件要講的事情,便是將階制度了。”
    “全軍用來進行標識區分的軍階,暫時擬定從將階開始,如果推行效果好,那麽再進行校階和尉階的變革。”

  “將階,分為上將、中將、少將,該制度與爵位高低、職務權責並無關系,僅用於標定該將領的等級排序。”

  大明的大小軍頭們齊聚一堂,此時都認真聆聽了起來,之所以軍頭們這麽熱衷,其實很好理解,因為這些實權將領,大部分都是靖難勳貴,他們覺得自己比洪武開國勳貴強,但很多傳承下來的洪武開國勳貴,爵位比他們高,這就讓他們心頭很不服氣,而且還有很多人能力不行,沒有戰功,但都在五軍都督府掛著職位。

  將階制度,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不錯的變革內容,可以有效地重構明軍將領的鄙視鏈,並且以一種類似於“明碼標價”的方式,標識出來。

  誰的功勞大,誰排序靠前,多公平!
  當然了,公平從來都是相對的,這對於在座的洪武開國勳貴,諸如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傑、鳳翔侯張傑、欒城侯李莊等人來說,其實就很難受了按照爵位,他們是侯爵,僅次於個位數公爵的存在。

  但是論戰功來排將階,他們有個毛的戰功?

  不管這些人念頭如何,薑星火的話語還在繼續。

  “上將、中將、少將,每個級別分為五星,共十五等,即一星上將到五星上將,中將和少將以此類推主要參考標準是戰功,而較多的等級,既考慮到晉升需求,也考慮到了差異化標識的要求。”

  永樂靖難勳貴自然是嘴都笑歪了,洪武開國勳貴們卻各個面色難堪。

  他們沒有戰功,要是侯爵給評個一星少將,那就真是羞辱人了。

  當然了,薑星火一向善於聚攏朋友,打擊敵人。

  五軍都督府裡,沒有他的敵人。

  薑星火看著面色不善的洪武開國勳貴們,繼續說道:“由於將階制度也要與實際相結合,所以原則上評定將階的標準是:公爵最低需授一星上將、侯爵最低需授一星中將、伯爵最低需授一星少將。”

  此言一出,洪武開國勳貴們臉色又稍微好轉了一點點。

  至少還有個兜底的,雖然一定會因為戰功有差距,可只要不差的太遠,那麽他們就能勉強接受了。

  不過很快,薑星火接著說了幾句:“但是將階之間的評判標準不能單純地以爵位來衡量,必須要綜合考慮雙方的具體功績,畢竟在軍中,戰功才是衡量地位高低的根本依據.”

  “咳咳.”一名坐在角落的年輕勳貴忍不住輕咳了兩聲。

  眾人循著他的聲音望去,卻見那人正是信安伯張輔。

  他爹張玉作為跟朱能、丘福齊名的燕軍三巨頭,地位自然毋庸置疑,可惜已經戰死,所以資歷尚淺的張輔雖然很得這些叔伯們的關照,但終究是資歷太淺,如今在五軍都督府也就是個吊車尾的陪襯,今日甚至從開始到現在,一句話都沒說。

  薑星火終於注意到了這個沒什麽存在感的年輕人。

  哦不對,是沒什麽存在感的兩個年輕人,一個信安伯張輔,一個新寧伯譚忠(燕軍大將譚淵之子),都是沾了戰死父輩的光才有資格在這般年紀進五軍都督府。

  譚忠用手懟了懟張輔,但對方還是站了起來。

  “這位是?”

  “在下信安伯張輔。”

  薑星火看著這位身材魁梧,面容堅毅的青年將軍,稍稍有些詫異。

  竟然是三征安南的張輔!

  這是未來下一代明軍挑大梁的存在,倒是值得自己重視幾分。

  張輔自然不知道薑星火心中所想,拱了拱手,提問道:“在下有自知之明,若是按國師的將階制度,那麽在下年紀輕,軍功跟諸位將軍比定然不足,也只能靠著伯爵,評定到一星少將.但敢問國師,怎麽才能從做到從一星少將,晉升到五星上將呢?”

  “五星上將,需對國朝有旁人不可比擬之功,譬如開國時的徐、常,又譬如當今的朱、邱,亦或是張玉將軍那般,便是國公,也不見得一定能評上。”

  嗯,薑星火有一句話沒說,其實若論“不可比擬之功”,前後送了110萬大軍給朱棣的李景隆大將軍,才是真正的靖難第一功臣,評個五星上將絕對不過分。

  張輔本來還想說什麽,但新寧伯譚忠一直在拽他的袖子,方才拱了拱手,坐了回去。

  然而,張輔雖然面色平靜的很,心中卻已升起了一絲野心。

  他絕不願意活在父輩的陰影下,靠著父輩的功勞過日子,終有一天,他要證明自己,他要成為大明的五星上將!

  將軍們陸續又問了一些問題,薑星火一一予以解答。

  “不知道國師還有什麽新產業打算建立?”

  “自然是有的,而且不少過幾日,《邸報》上會有相關刊登,還請諸位留意。”

  如此種種,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誘惑下,五軍都督府的將軍們,對薑星火態度終於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國師盡管放心,讓安南同意自由貿易一事,我等必當盡力而為。”

  “對,我願意支持國師的將階制度!”

  ……

  見狀,薑星火嘴角揚起了一抹淡淡的弧度,不過,他的內心卻是毫無波動。

  這幫軍頭,果然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沒關系,今日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隨即,薑星火又接連說了許多冠冕堂皇的廢話,總算是把大家的熱情給降下去了。

  五軍都督府的將軍們,是用刀子“歡迎”薑星火的,卻是用全體出動的方式恭送,甚至連之前態度最惡劣的靖安侯,都變了一張臉似地。

  朱能雖然表現沒有那麽明顯,但也起身送到了門口。

  對於朱能來說,今日薑星火的表現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料,對於上次談話時未曾講完的“戰爭是廟堂的延續”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令他頗受啟發.畢竟他這個地位,已經不單單是純粹的勳貴武臣了,更是大明帝國的最高層之一。

  了解了新型戰爭的邏輯,了解了究竟為何而戰,朱能對關於京營軍改、征安南等事情,也有了自己更加深入的思考。

  看著被前呼後擁送出去的薑星火,默默跟在屁股後面的柳升,雖然在理智上能理解,但在感情上還是接受不了.裝了逼還能走,還是這麽走出去的,在五軍都督府成立幾十年,薑星火是第一個。

  不過柳升今日也是很開心的,雖然“神機營”的事情還沒有敲定,但最終成功概率無疑是大大增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這個專業炮兵軍官有了用武之地,以後會有更大晉升空間。

  五軍都督府外。

  “師父,接下來去哪?”朱高煦騎上他的汗血寶馬,跟在薑星火的小灰馬後面。

  薑星火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他的神色冷峻了下來。

  廟堂鬥爭從來都不是玩過家家,這是極為嚴肅的事情!
  “去皇宮,我倒要看看,是誰在跟變法作對。”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