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苟在仙秦煉詭修仙》第173章 五花折桂
  第173章 五花折桂
  天青如洗,綠雲暈色,上下明光,一望千裡。

  仔細看去,如初曙山窗,像雪後晴山,清清亮亮,晶晶瑩瑩。

  李園內,李太白的文宮、文膽、文心、文氣在文曲星力的淬煉下,開始朝著聖力蛻變。

  周身氣勢更是不斷攀升,從三品大儒突破到二品鴻儒僅僅隻用了三天。

  而李太白周身氣勢還在不斷攀升,很快就臻至二品圓滿境界。

  一品真儒境的瓶頸瞬間破碎,一股玄妙之感自李太白體內升騰而起。

  無數關於詩文的感悟,紛紛烙印文心之中,讓文心朝著聖心蛻變。

  一旦蛻變完成,凝聚聖心,李太白就會晉升為當世文宗。

  接下來,只需要按部就班,以聖心為根基,凝聚出不滅聖魂,就能證道聖賢。

  當然,想要凝聚聖心,並非短時間可以完成,凝聚聖魂更是需要漫長歲月。

  三個月時間轉瞬即逝,李太白的文心徹底蛻變為聖心,無量聖光衝霄而起,瞬間彌漫整個唐州。

  緊接著,聖光內顯化出李太白的虛影,頭戴銀冠,身披青衫,面容俊美,氣質沉凝。

  而無量聖光則凝聚成巨大車輦,前面是九龍拉車,後面是文曲拱衛,金光萬道,瑞彩千條,祥雲如傘蓋,瑞氣騰碧霄。

  李太白虛影微微一動,就端坐在車輦之上。伸手一指,九龍騰空,拉動車輦,開始巡遊。

  唐州境內每一個郡縣,每一個鄉鎮都沒有落下,所到之地,文采華章化作天花亂墜,更有教化聖音響起。

  那些天花融入體內,所有人隻覺得身體的沉屙一掃而空,整個人都變得精神起來。

  還有許多心慕儒道之人,自教化聖音中領悟到儒道至理,體內誕生絲絲縷縷文氣,自此踏足儒修之道。

  “詩劍仙,李太白!”

  每到一地,沐浴在聖光中的人就會頂禮膜拜,這是對文運的尊敬。

  “九龍拉車,文曲巡遊,聖賢教化!”

  柳河東捋著胡須的手微微一顫,數十根精心打理的胡須被連根拔起。

  想他凝聚聖心,證就文宗,聖光僅僅籠罩一郡之地,文運凝聚的車輦只有三龍拉車,文曲星只是垂落道道星光。

  同樣是凝聚聖心,證道文宗,但彼此之間的異象竟然如此之大。

  哪怕柳河東的心境修為早已超然物外,心中依然忍不住升起絲絲酸楚。

  他轉頭看向韓昌黎,同樣在韓昌黎眼中看到絲絲酸楚,心中的酸楚瞬間消散幾分。

  九龍車輦繞著整個唐州轉了一圈,最後來到長安郡城,文曲星虛影綻放無量星華,彌天極地,浩浩蕩蕩,充塞天地。

  嘩啦啦!
  車輦稍停,一個個鬥大的文字自李太白體內飛出,字字珠璣,輕靈玄妙,成千上萬,朝著長安城飄落而下。

  每一個文字都散發著智慧靈光,蘊含聖人的道理,所有看到文字的人,心中都不由萌生一種作詩的渴望。

  這一瞬間,不知道有多少稚嫩孩童開竅,得到文氣沾染,以後思維敏捷,有望在詩文上有所造詣。

  其中,有一個孩童名叫方仲永,本來只是農家弟子,看上去呆呆傻傻。

  卻有數枚文字融入他的體內,呆滯的眼神瞬間變得無比靈動,竟然無師自通,指物作詩。

  如方仲永這般的幸運兒,在長安城並不在少數。

  要知道,靈文化形,文氣落城,教化一方,其文氣和證道者的文章息息相關。

  李太白以詩證道文宗,誕生的靈文和文氣都與詩天生契合。

  融合靈文能夠提升詩才,形成一位位詩文真種子。

  自此以後,唐州詩壇定然人傑輩出,詩才冠絕仙秦一百零八州。

  柳河東看著滿天飛舞的靈動文字,文氣橫空,彌漫不消,臉上的驚訝之色也是越來越濃。

  他自詡見多識廣,也沒有聽到過誰證道文宗時,能引動如此多的文氣,誕生如此多的靈文。

  如此恐怖數量,幾乎是正常文宗能夠引動文氣、靈文的五六倍以上。

  沒錯,他和韓昌黎就是屬於正常文宗范疇,以闡述儒家經義至理證道。

  一般來說,文章越符合儒家聖道,引動的文氣越多,衍生的靈文越多。

  而詩詞歌賦篇幅有限,哪怕是才高九尺的佳作,也遠遠遜色於闡述儒家經義。

  可李太白卻憑借自己創作的上千首優秀詩文,量變引發質變,完成了最終的逆襲。

  “壯哉李太白,異象蓋古今!此後,誰敢言詩賦乃是小道?”

  詩聖杜子美朗聲一笑,聲音中滿是自豪與興奮。

  自儒聖道化文曲,門下七十二弟子受其恩澤,盡皆證道聖賢,被世人並稱為“儒家七十二聖賢”。

  其余三千弟子,也在文曲恩澤之下,臻至大儒境。

  儒家聖道起源於儒聖,由儒家七十二聖賢和三千大儒共同發展壯大,成為當世第一顯學。

  因此,闡述儒家經義,注解聖賢典籍,最容易貼合聖道,證就聖賢的幾率越高。

  如橫渠先生,憑借著“橫渠四句”,引得文曲星垂,鑄就聖心。

  若非天不假年,未能在壽元大限前,凝聚出聖魂,儒家將再多出一位聖賢。

  即便如此,橫渠先生也被世人尊稱為“虛聖”。

  如司馬相如,一篇《鳳求凰》,千古名賦,卻只是文宗而已。

  儒道九十九位聖賢,皆是以經義凝聚聖心、聖魂,證就聖道,無一位以詩詞歌賦證道。

  李太白的出現,卻給所有主修詩詞歌賦者帶來了光明,帶來了證就聖賢的希望。

  詩佛王摩詰、詩魔白樂天、詩鬼李賀等詩壇大家,見此景象,古井無波的臉上少見的流露出笑容。

  從文運的趨勢來看,詩詞歌賦之道越發完善,有證道的希望。

  作為當世詩壇大家,他們自詡詩才不弱無人,同樣有證道聖賢的希望,自然頗為欣喜。

  除了杜子美等詩壇大家外,那些主修詩文的儒修更是欣喜若狂。

  一旦李太白成功以詩證道,詩文的威能將會大幅度提升,擁有著匪夷所思的力量。

  “文氣如海!”

  “盛況空前!”

  “不可思議!”

  “足以記入長安郡志,乃至是唐州州志!”

  長安郡本就文氣昌盛,普通人都能咬文嚼字,但長安郡城,乃至是整個唐州,卻沒有出現一位當世文宗。

  雖然李太白並非長安郡人士,但是他在長安郡證道文宗,教化一方,長安郡百姓自然是與有榮焉!

  不少儒修已經開始在研墨構思,準備將這一盛況寫入讀書筆記中,傳之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李太白,果然了不得!”

  只是這一出,就讓李太白鋒芒畢現,直接將群芳爭譜的熱度都給壓了下去。

  “真是蔚然壯觀,真真是唐州一大盛事。吾代唐州數萬萬百姓,謝過詩劍仙教化之恩!”

  李淵的身影憑空而出,對著李太白躬身一禮,以示感謝!

  作為唐州州牧,唐州文運越盛,氣運越隆,李淵獲得的好處自然越多。

  李太白笑而不語,臉上沒有半點驕傲自得,只有一種古井無波的平靜。

  對他而言,如今最重要的是凝聚聖魂,其他都是浮雲。

  哪怕他壽元充足,也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不然橫渠先生就是前車之鑒。

  不知過了過久,靈文不在衍生,車輦之上,李太白虛影再次生出新的變化。

  只見虛影自車輦中站起,長袖飄飄,瀟灑不羈,俊美如仙,眸光清澈,蘊含智慧。

  下一刻,無數詩文匯聚而來,凝聚成一本詩集,赫然是《太白詩集》!
  詩集倏爾飛起,迎風一招,垂而變化,散成五朵碗口大小的異花,白赤金青紫,鬱鬱馥馥,香氣光浮。

  並蒂五花開,經義自然來,盛開的花萼上是細細密密的靈文,講述詩文之道,浩然之氣,經久不散。

  “到了五花折桂!”

  水榭閣樓上,柳河東看著五彩流轉,捋著胡須的手微微一頓,道,“不知道哪家兒郎有此福緣,得到文運垂青。”

  嘩啦啦!
  一道清風徐來,並蒂五花分開,飄飄然朝著長安郡城內落去。

  “我的!”

  “我的啊!”

  “就是我的!”

  無數青年才俊翹首以待,眼睛睜得大大的,心裡不斷祈禱。

  五花墜落,似慢實快,眨眼間,就落入郡城中,融入到五個有詩運的少年身上。

  “是我!”

  城東杜府,一個眉目清秀的少年人長身而起,青花在他眉心旋轉,由實轉虛,最後消失不見。

  轟隆隆!
  在青花消失的刹那,杜府上方顯出一株晶瑩的桂樹,高有百丈,枝葉如玉,香氣氤氳之間,鬱鬱馥馥,百裡可聞。

  “青花折桂啊!”

  杜府之主杜佑高興地合不攏嘴,連連吩咐下人道,“趕緊去準備厚禮,等吾孫融合青花之後,就登門拜訪詩劍仙!”

  杜佑乃是唐州的從事祭酒,正三品大員,在唐州的權勢足以排進前十。

  “恭喜老爺!”

  “賀喜老爺!”

  “牧公子青花折桂,成為詩壇大家指日可待!”

  府中都是機靈人,紛紛說些討喜的話,惹得杜大老爺越發高興。

  “哈哈!”

  杜大老爺笑聲不斷,揮手道,“所有人這個月的月錢加倍,為吾孫賀!”

  在青花落下的時候,其他四朵花同時落下,每個得到花朵的人家,屋脊上都會顯化桂花飄香的異相。

  其中,得到白花折桂者,乃是一位少女,姓杜,閨名秋娘,豆蔻少女,曲眉豐頰,清音便體,秀外慧中。

  赤花折桂者,姓元,名稹,垂髫童子,唇紅齒白,機敏聰慧,穎悟絕倫。

  金花折桂者,姓李,名禹錫,舞象少年,敏而好學,才華橫溢,卓爾不群。

  紫花折桂者,卻是一位少年和尚,法號無本,剛毅木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這就是五花折桂!”

  崔宗之極目遠眺,用羨慕的語氣道:“這五人以後都有詩文大家之資,而且受李太白文運眷顧,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看到昔日的好友一步登天,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修為實力,都將自己遠遠甩在身後。為好友高興的同時,崔宗之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李太白並不知曉好友的複雜心情,他的目光落在杜牧、杜秋娘等五人身份,心中頗為滿意。

  這五花折桂要比普通的師生關系還要堅固,這是烙印在儒家聖道中的法理。

  要是敢違背之人,就是欺師滅祖,將會天行聖道,廢其文宮,碎其文膽,從此無緣儒道。

  從某種程度而言,五花折桂者,便是李太白的聖道延伸,能夠助他完善聖道。

  本來他只是想捋李府的羊毛,卻不想機緣巧合作出《俠客行》,引得文曲星垂,直接證道文宗,就連成就聖賢都只是時間問題。

  經此一役,還將他的名聲真正推向了整個唐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不僅如此,他的名聲更是以唐州為中心,向東荒二十四州,乃至是整個仙秦傳遞而去。

  除此之外,靈文化形,文氣滿城,更讓整個長安郡的人都得他一個大大的人情。

  這盛大的九龍拉車,文曲巡遊,聖賢教化,徹底讓李太白奠定了自己的根基,聲望和影響力都在瘋狂膨脹。

  正是憑借著恐怖的聲望和影響力,李太白才能穩固自身暴漲的氣運,不至於因氣運不足而跌落境界。

  五花折桂後,半空中的虛影一動,化為一縷青氣,嫋嫋而上,須臾之後,文曲墜落,向著李園而去。

  轟隆隆!
  李太白文曲入懷,身上籠罩住重重疊疊的文曲星光,刹那之間,一幅幅景象在識海中浮現。

  唐州之中,無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都在為自己凝聚聖心、證道文宗而歡呼雀躍。

  這樣的舉動,不是來源於畏懼和求索,而是源自骨子裡的對文運的崇拜和尊重。

  “人心所向,文運鼎盛,天地同運,儒道即人道!”

  李園之中,李太白端坐不動,神情平靜,識海文宮之內,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見文宮穹頂之上,上千首詩文化作星辰點綴其間,拱衛著文曲星,不斷吸收文曲星力淬煉自身。

  一顆固若精金的文膽懸浮在文曲星下方,同樣在汲取文曲星力淬煉自身,朝著圓融無瑕蛻變。

  文宮中央懸浮著一顆晶瑩剔透的聖心,七竅玲瓏,蘊含著無量聖道法理。

  此時,星星點點的晶瑩念頭融入聖心內,赫然是芸芸眾生的信念願力所化,精純至極。

  無窮無盡的信念願力匯聚,衍生出一道靈焰,高有三尺,五彩十光,神異非常。

  那是萬眾一心的堅持,薪火相傳,人心不止,文運不朽。

  這是芸芸眾生之火,亦是聖賢之火,簡單而又複雜,複雜而又簡單!
  這聖賢之火不僅能熔煉三魂七魄凝聚聖魂,還能焚燒世間邪魔詭異!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