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走進不科學》第134章 填鴨式教育不可取 (6400字大章)
  第134章 填鴨式教育不可取 (6400字大章)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

  地圓說和地平說之間的是非對錯,一直都是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先前在介紹張載的時候,曾經提及過地圓說的由來:
  後世一般認為,地圓說正式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

  也就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這一概念。

  等到了公元前3世紀。

  生活在亞歷山大的科學家埃拉托色尼,則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並且計算出了地球的直徑。

  不過當時未曾說明的是,埃拉托色尼的方法其實很笨:
  他意外得知在每年的夏至日正午,太陽光會直射到賽因——也就是埃及的阿斯旺中一口深井的井底。

  與此同時。

  在距離賽因正北約5000希臘裡的亞歷山大城,太陽光線與地面垂直線卻有2π/50弧度也就是7.2°的夾角。

  假設太陽光線是平行的。

  那麽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出一個數值:
  即地球沿著通過南北兩極的子午線周長=5000×2π÷2π/50 = 250000希臘裡。

  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導,只能說統一了部分人的認知。

  實際上的地圓說,並不是隨著數據或者公式的解開,便一拳就把地平說ko了的。

  縱觀人類歷史。

  幾乎每朝每代都有人不相信地圓說。

  甚至在後世的21世紀,地平說的支持者也不少見。

  比如現在,每年都有一次地平說大會在海對面舉行——最近一次會議,甚至有600多人到現場參加。

  網絡上的參會者更是達到了12.4萬真實人數,擱國內的直播平台分分鍾百萬級人氣。

  油管上也充斥著各種視頻,都聲稱能夠證明地球是平的。

  如今本土的民科算是一類貶義詞,比如你能在設計圖上見到各種八卦陣似的設計導路,要不就是堪比徐雲毛筆字的鬼畫符。

  但在地平說支持者面前,這些民科還真不怎麽夠看。

  地平說的支持者們認為,地圓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地球外太空的照片是統治者為了迷惑我們拍攝的虛假影像,是為了圈養奴役人類的偽真理。

  其中NBA球星歐文,便是很有名的一位地平說支持者。

  準確來說。

  他是其中一個“吃豆人教派”的‘信徒’:
  這個教派認為地球是平的,如果你到達了地球邊界,就會瞬間從地球另一邊出現,於是你無法發現地球是平的……

  袋鼠國便是反面的國家,一度還有一個小腦萎縮的袋鼠歌手被他們奉為時間停止的殘次品。

  順帶一提。

  另一位球星庫裡則認為登月是假的,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毫不誇張的說。

  在地平說教派裡,類似各種稀奇古怪的言論簡直多不勝數。

  他們掛著不能盡信權威的名頭(單說這句話其實是沒錯的),但所行的卻是各種反智甚至很恐怖的事情。

  實際上呢。

  地平說是共X會布局的關鍵支點,同時也是陰謀論的核心基點。

  具體內容太過敏感,此處便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

  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瘋狂的多。

  後世尚且如此,就更別提地圓說不算公理的古代了。

  就說此時屋內的三人吧:

  老蘇作為繪製過星圖的專業天文學家,對地圓說的接受度相較於他人要高點。

  甚至他本身就有一些傾向認為大地是圓的。

  但小李和小趙兩人就不一樣了。

  這兩個小青年雖然對科學很感興趣。

  但他們卻從未經受過任何成體系的、正確的科學教育。

  因此在徐雲早先提到地球是圓的時候,他們的心中便很自然的產生了一些疑惑。

  如果不是發現老蘇聽得津津有味。

  小李說不定早就打斷徐雲,氣鼓鼓的提出質疑了。

  屋子裡。

  看著興致勃勃的老蘇與一臉懵圈的小李二人,徐雲沉思片刻,說道:

  “老爺,您去過海邊嗎?——我是指那種一望無際的大海。”

  老蘇聞言點了點頭,回憶道:

  “老夫九年前曾奉旨前往登州核查水師糧餉問題,自是見過海洋。

  端的是天連水尾水連天,當場便將老夫震撼的幾近失色。”

  登州。

  便是後世的魯東省蓬萊市。

  這裡有著赫赫有名的登州港,也是宋朝屯駐水師的核心場所。

  蓬萊臨近渤海、黃海,倒也確實稱得上一望無際。

  隨後徐雲又轉過頭,看向了小李和小趙。

  只見小李思索片刻,搖了搖頭:
  “家父早先在黃州為官,隻遇過江,未見過海。”

  一旁的小趙見說瞥了眼小李,緩緩道:
  “本王倒與李姑娘不同,兩年前本王曾去過一趟昌國縣,為王兄收購藥材。

  昌國毗鄰東海,倒也幸得見識過海之雄壯。”

  宋朝的昌國,便是如今的浙省舟山。

  它與東海相連,也是一處浩瀚世界的入海口。

  三個人,兩個見過海。

  這在比例方面雖然談不上完美,但要比徐雲預期的高很多。

  隨後徐雲沉吟片刻,對老蘇和小趙問道:
  “老爺,簡王殿下,不知兩位在欣賞海景之際,可否見過從遠處駛來的帆船?”

  後世對帆船在華夏古代出現的時間一直頗有爭議,主要分成春秋說和兩漢說兩種看法。

  不過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時間線都要遠早於眼下的宋代。

  所以此時帆船眼下很常見,尤其是在海邊。

  故而小李和老蘇只是彼此對視了一眼,便齊齊點頭道:

  “自是見過。”

  徐雲朝二人微微頷首,深吸一口氣,拋出了自己的殺手鐧:

  “既然如此,不知二位在見到帆船的時候,可曾注意過一件事?”

  “什麽事?”

  “帆船是哪個部位先出現在二位視野內的?”

  聽到徐雲這番話,老蘇和小趙頓時齊齊一愣。

  “哪個部位?”

  小趙見到大海的時間離現在只有兩年,印象自然相對也比較深,便先一步道:

  “若是沒記錯的話那日@本王登高觀海,首先見到的似是白色的船帆,其次才是船身”

  聽小趙這麽一說,老蘇倒也回想起了一些畫面。

  不禁微微點頭讚同。

  不過想著想著,他忽然意識到了什麽。

  猛的瞪大眼睛,看向徐雲,嘴角隱隱顫抖:

  “小王,你是說我們先看到船帆,是因為大地是圓形,所以海面將船身給擋在了後方?”

  徐雲沉默片刻,鄭重而堅定的點頭道:
  “沒錯。”

  海面上的行船先看到船帆,後看到船身。

  這是亞裡士多德在證明地球形狀時,曾經提及過的有力證據。

  當然了。

  在現實生活中,你想單靠肉眼驗證這個說法,其實是比較麻煩的。

  因為根據R+d=(R+h)可以計算,一個視線高度為1.75米的人,能夠看到的地平線距離有4.65千米。

  如果你站到山上或者建築高層,看到的范圍就更遠了。

  這種十幾公裡起步的視力范圍,一般人其實是很難分辨出船帆、船桅和船身的。

  這種情況下所謂首先看到風帆,很大部分原因要歸結於風帆的顯眼程度,和海平面沒啥關系。

  但值得一提的是。

  登州和昌國這兩個地方卻很特殊,不同於一般的海岸:

  它們都是宋朝水軍要地,同時也是宋代知名的海市所在。

  眼下是宋朝海市最發達的時期,貿易聯通的可不是內地,而是周圍的各個國家。

  而凡是越洋貿易的船隻,體型往往都非同一般。

  比如很有名的宋代古船,被發掘複原的華光礁1號。

  整艘船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舷深約3-4米,這在宋代只是中型船的規模。

  像在登州、昌國這兩處海市兼軍事重地。

  你若是運氣好,甚至可以見到兩千料級別的帆輔車船。

  至於所謂兩千料嘛.
  差不多是45米、寬11米、深5米的規格。

  也就是千噸級的排水量,是鄭和船隊最大的寶船的40%左右。

  這種規模的大型船隻,只要天公作美,在極遠處分辨出船帆和船身還是不難的。

  老蘇和小趙一個是前任宰相,另一個是宋哲宗的親弟弟,屬於大宋最頂尖的那批人。

  他們前往海市的時候想要見到這種船,簡直就是像是喝水一般容易。

  當然了。

  在後世看來,先見到船帆不一定就代表地球是圓的。

  因為從可能性角度上來說,其實還存在一種甜甜圈模型的可能。

  但此時的老蘇顯然沒能想到那麽多,他的心思近乎完全放到了徐雲所說的那番話裡。

  作為眼下華夏本土或者說全世界最頂尖的天文學家——還是沒有之一的那種。

  老蘇對於星辰的癡迷程度,近乎達到了一個瘋狂的地步。

  先前提及過。

  老蘇曾經製作過一個只能放大五六倍的望遠鏡,這架望遠鏡的觀測效果也就比純肉眼高上那麽一丟丟。

  而在公元1084年。

  老蘇為了觀測一個偏西方向的星辰,甚至帶著這架沒啥大用的望遠鏡跑到了吐蕃!
  沒錯。

  吐蕃!

  要知道。

  宋朝的吐蕃可不像後世,這時候的衛藏和中原可以算是兩個不同的政權,彼此之間甚至有些小規模衝突。

  從汴京跑到吐蕃的路程長不說,風險也是大的驚人。

  但為了追求真理,老蘇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成果便是蘇頌星圖上的17顆星。

  這就是老蘇,一個執著到不懼生死的時代巨匠。

  否則同樣的科技水平之下,老蘇能比歐洲人繪製出多數百顆星辰的星圖,真以為全靠運氣啊?

  而作為一位在星圖上花費了大量心血的求道者。

  老蘇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自然也思考過另一件事:

  那些天空星辰和自己腳下的大地,到底是個什麽模樣?
  可惜的是。

  老蘇的那架望遠鏡說是望遠,實際上在星空面前,幾乎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

  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望遠鏡要到1608年才會由漢斯·李波爾發明,伽利略又把它改造成了天文望遠鏡,人類方才真正看清頭頂星辰的模樣。

  在那之前。

  哪怕是老蘇這種不世出的天才,肉眼能見到的圓形星球,也只有月亮和太陽罷了。

  畢竟他特殊的是腦子,而不是肌體產生的變異。

  但眼下隨著徐雲所舉的帆船例子的出現,老蘇這才恍然發覺
  原來真相,竟然一度離自己如此接近!

  同時。

  或許是受到了徐雲這番話的啟發。

  老蘇的腦海中又想起了一個記憶片段:
  十多年前,他曾經去過一趟古豐州的鳳城,也就是後世粵省人最愛的食材的省會。

  期間某日的入夜時分,他在庭院中納涼,並且一如往常的抬起頭仰望星空。

  沒過多久。

  他便按照自己積累下的習慣與經驗,發現了北方那顆亙古不動的紫微星。

  不過看著看著。

  老蘇的心中忽然產生了一股怪異的感覺:
  他在鳳城所見的紫微星,高度上似乎比汴京所見的低一點.
  不過當時老蘇並未多想:

  他只是以為自己舟車勞頓有些疲乏,判斷力上出現了一些偏差,便回屋內睡覺去了。

  畢竟那個降低的距離差值不算很明顯,微微弱弱,幾近於無。

  若非因為他經常仰望星河,多半連那種古怪的感覺都不會產生。

  但眼下若是按徐雲所解釋的那樣,整片大地是個圓形的話
  那麽這個高度的問題便可以解釋的開了:
  因為大地是個圓形,紫微星又在極北處。

  因此越往北走,紫微星越高,越往南走,紫微星便會
  越低!

  沒錯。

  看到這兒,

  想必很多同學已經猜到了紫微星的身份。

  它便是後世所說的北極星,勾陳一!

  不過老蘇不知道的是。

  他眼中所謂亙古不變的北極星,其實並不是固定的某顆星,只是一個固定的稱號罷了。

  好比皇帝的寶座,可以換不同的人來坐一樣,今天你明天他,崇禎樹上笑哈哈。

  目前咱們口中很具華夏浪漫的北極星勾陳一,在國際上稱之為小熊座alpha。

  實際上它離北天極還有約30角分的距離,大概是一個月亮那麽遠。

  眾所周知。

  由於歲差原因,地球的自轉軸在天球上的指向一直在變化。

  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顆星球來到那個位置。

  比如從公元前12000年一直活到現在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那時候的北極星不是勾陳一,而是織女星。

  公元前3000年的北極星則是天龍座α,也就是右樞。

  它是一顆暗淡的四等星,在天空中非常不起眼——作為對比,勾陳一是2等星,而織女星是0等星。

  等到了公元4000年,北極星將會變成仙王座γ。

  從理論角度來看,目前地球上可能只有三位長跑運動員有機會活到那時候。

  順帶一提。

  南極在天球上也是變化的。

  比如現在,咱們的南極點附近沒有亮星。

  但到了公元8000年的時候,將會有一顆明亮的南極星出現——船底座ι,也就是海石二,這貨也是一顆2等星。

  到了公元9000年,南極星將是更加明亮的船帆座δ,也就是天社三。

  不過此時的老蘇並不知曉這種奧秘,他的心中只有另一個問題。

  “小王,你所舉的例子雖然看似可以解釋地圓之說,但終究還是比不上親眼所見.”

  只見他死死的盯著徐雲,雙拳不由緊緊握起:
  “所以.你可有辦法.讓老夫等人親眼見到星辰的模樣?”

  徐雲看了他一眼,點點頭:
  “有。”

  噗通——

  老蘇的心臟頓時重重一抽,眼睛瞪得滾圓,下意識脫口而出:

  “什麽辦法?”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那該如何製備?”

  聽到老蘇這番話,徐雲很是無辜的朝他一攤手:

  “小人不知。”

  “你不知道?”

  老蘇的聲音驟然拔高了幾分,表情帶著強烈的疑惑:
  “你怎會不知道?”

  徐雲聞言,用一種很疑惑的目光掃了眼老蘇,無辜的一攤手:

  “老爺,您該不會以為小人無所不知吧?”

  老蘇頓時一呆。

  眼見自己的話術似乎起到了某種效果,徐雲便繼續道:
  “老爺,小人只在風靈月影宗的書冊上看到過這種工具,原理倒是勉強能夠記得。

  但想要製備可以看清星辰的天文望遠鏡,以及之前提及過的顯微鏡,有個問題必須要先解決。”

  “什麽問題?”

  徐雲眼中閃過一絲莫名的光彩,說道:
  “數學計算。”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