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走進不科學》第132章 牛頓:所以愛會消失的對嗎?
  第132章 牛頓:所以愛會消失的對嗎?

  黑板前。

  聽完徐雲的一番話。

  老蘇微微彎下身,從身邊撿起了一顆小石子,拿起後松開手。

  只聽吧嗒一聲。

  石子很自然的便落回到了地上。

  “重力.”

  隨後老蘇重複了一遍這個詞,表情若有所思:
  “名字倒挺有意思的,不過小王,不知重力的這個重字,究竟該如何解釋?”

  徐雲思索片刻,將自己早就準備好的回答說了出來:

  “重力的重字,便是意指物體的重量。

  也就是但凡有質量的物體,無論它多小,都會隨之產生重力。”

  老蘇雙眼一虛,腦海中將石頭替換成了沙粒模擬了一番。

  接受了這個概念後,他又繼續問道:
  “那麽小王,重力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聽到這個問題,徐雲臉上的表情不由凝重了少許,只聽他道:

  “傳聞很久以前,風靈月影宗出了一位名叫石昊的先賢,自小便聰慧無比。

  他發現世間萬物中,每個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其它有質量的物體施加一種力。

  他將這種力取名為萬有引力,而重力便是地球上引力的一個分力。

  重力垂直向下,使得所有物體在脫離了支撐後,便會自由的產生下落。”

  說完這些。

  徐雲不由看向老蘇,生怕這位大佬再問出一句‘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麽’出來。

  畢竟萬有引力的本質,這可是後世都不曾有具體定論的概念呢。

  眾所周知。

  小牛雖然發現了萬有引力,但他發現的其實是萬有引力在數學上的定義,而非物理概念上的萬有引力。

  物理概念的解答要等到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後,世人才會對萬有引力得到進一步的認知:

  萬有引力的本質是空間彎曲——或者說彎曲的不僅僅是空間,而是四維的時空。

  對於相對論來說。

  時空是一個整體,用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平直時空被稱為“閔可夫斯基空間”。

  而彎曲的意思便是指平直的閔可夫斯基空間的度規發生了變化。

  與此同時。

  廣義相對論認為,是物質的質量在作用,才讓時空產生彎曲。

  而物體沿著四維時空的最短路線運行(測地線運動),其運動的形式表現為萬有引力。

  還是拿當初的徐雲做例子吧。

  徐雲落地。

  小牛說:
  哦,這是因為地球的引力把徐雲給拉到地面上來了。

  愛因斯坦則說:

  不是的,是地球的質量使得地球周圍的四維時空產生彎曲了,所以徐雲才會掉下來。

  徐雲(物理術語叫做測試粒子)從樹上落下,在四維時空裡看來,徐雲走了從樹上某點的某時刻到地面上某點某時刻的最短距離。

  也就是徐雲按照四維測地線在運動。

  這個四維的測地線運動在三維空間的投影,就是徐雲從樹上落下的運動軌跡。

  因此在後世,萬有引力在三個力學中的解釋也是完全不同的。

  小牛的經典力學中,認為引力是由質量產生的一種基本力。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則認為引力是由於時空彎曲導致的。

  而量子力學則認為,引力是物質之間交換引力子產生的。

  以上觀點孰對孰錯不可知,如今仍然在爭辯——《science》在2018年在創刊125周年之際。還把這個問題歸到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沒錯。

  和自行車一樣,就是這麽個初中物理就會提到的問題,如今的科學界依舊沒有具體的定論。

  而在以上三點中,經典力學對引力的定性范圍較為局限,很多時候甚至用不上經典力學。

  因此老是有些人囔囔廣義相對論否定了經典力學,這其實是個很無賴的說法。

  甚至在徐雲上輩子寫的一本小說裡,主角穿越見到了小牛,結果都有一些人評論‘你去找牛頓幹啥,經典力學根本就是扯淡’。

  實際上。

  判斷經典力學對不對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看它有沒有現實價值就行了。

  它能讓你造飛機,開坦克,讓你建了幾十米甚至數百米的高樓,讓你潛到水裡很深很深。

  可以運用在我們宏觀世界的各個領域,所以它就是非常成功的。

  至少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宏觀世界,你可以絕對相信它。

  還記得那個單擺實驗嗎:

  把單擺換成砍頭的刀,然後放出去。

  再把脖子架在它原來的位置高0.01公分,你敢不敢做?

  反正徐雲敢做,而且還真做過,不過用的是人頭大的鐵球。

  而比起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討論的是更廣闊的一個范疇。

  也就是高速的微觀世界,動不動就是十的八九次方的事兒,所以經典力學就不太好用了。

  總而言之。

  三者各有適應的領域,經典物理在生活中依舊堅挺且必須。

  考慮北宋時期想要了解微觀世界或許還有一些可能,但想要了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嘛
  除非老蘇能吟詩苟到一百三十歲,否則壓根不可能。

  因此徐雲的想法便是將引力在經典力學的范疇裡論述,一切按照經典力學為基礎框架進行知識的傳授。

  視線再回歸現實。

  或許是對引力沒有直觀概念的緣故。

  老蘇在聽完徐雲的解釋後,並沒有再去深入探究這股‘力’的由來。

  取而代之的,則是一股全新的疑惑。

  只見他將手掌張開,放到邊上小趙的身邊揮了揮,隨後看向徐雲:

  “小王,按你所說,物體之間都會存在一股引力。

  那麽我和小趙、小李靠的這般近,為何一點吸引力都沒察覺到?”

  徐雲抬頭看了眼有些懵圈的小李和小趙,笑著解釋道:
  “老爺,根據石昊所言,萬有引力乃是世間最最微弱的一類力。

  這種力很難察覺,甚至要比夏日蚊蟲叮咬的觸感還低,因此您感覺不到才是正常的。”

  聽到徐雲的解釋,老蘇還沒反應,一直沒怎麽出聲的小趙倒是忍不住開口了:

  “王王公子,既然這所謂的‘引力’小到無法察覺,那麽你又是如何知曉它切實存在的呢?”

  徐雲立時對這位捧哏投去了一個讚許的眼神,隨後他指著身邊一個組合好的簡易道具說道:
  “當然是靠著這個。”

  這套道具大約四五十厘米高,也是通過謝老都管找到的工具製成的。

  先前老蘇在嘗試粉筆的時候,徐雲便是在鼓搗著這個玩意兒。

  而能在短時間內被組裝完畢,這個道具的材料自然也不會複雜到哪兒去:
  道具的主體是一個與後世不太一樣、但功能相近的扭秤——沒錯,扭秤:

  現代扭秤的原型,是在16世紀由英國皇家學會的米歇爾神父製作出來的,在18世紀得到了優化,最終定型為了現代扭秤。

  不過在此之前,各個古代文明都有一些比較原始的扭秤存在。

  比如宋朝老蘇發明的扭秤。

  當初老蘇在監製水運儀象台的時候,為了計算力矩,便設計了一台可以精校的古典扭秤。

  工具圖還被老蘇畫在了《紹聖儀象法要》裡。

  而此時此刻。

  這台扭秤則被通過一根韌性很好的鋼絲系在了支架上,扭秤的兩端則放著一大一小的兩個鐵球。

  鋼絲上有個精度不高、但可以正常進行反射的小鏡子。

  沒錯。

  看到這兒。

  物理老師沒被氣死的同學想必已經猜到了。

  徐雲這次要進行的實驗,便是後世赫赫有名的
  卡文迪許扭秤實驗。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