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570章 老朱的長遠布局
  第570章 老朱的長遠布局
  大明有兵兩百余萬。

  除開各地的常用兵外,主要的兵員集中在哪裡?

  沒錯,便是草原邊關。

  朱元璋從來沒有輕視過草原,哪怕是對於北元,一直都有很強的防范意識。

  只是限制於草原的情況,而沒有辦法做到一舉深入的殲滅。

  現在的邊關,總計有兵五十萬余。

  在朱元璋一道諭旨之下,除開留守城池的兵力,其余所有衛所,軍鎮,全面出動。

  共計大軍四十萬數。

  四十萬的大軍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對於整個北元來說,現有的人口總數,大約在兩百萬左右。

  這裡頭是包括老人,小孩,婦女在內。

  四十萬的大軍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
  如果全部行動起來,完全可以直接橫推整個北元。

  當然,聲勢是很浩大,不過其代價也是非常的高昂。

  四十萬大軍所需要的口糧,也是一個同樣的天文數字。

  至少對於蒙古騎兵來說,不算是太大的威脅,完全可以先行跑路。

  自古以來這也是中原王朝拿這些遊牧民族沒有辦法的緣由。

  不過四十萬大軍,鋪天蓋地的氣勢,依舊是給了草原這邊很大的壓力。

  茫茫草原之上,在數日之前,便就已經是約定好了一個地方進行會談。

  其中主要的關鍵,自然便是關於大明燕王的事情。

  “我勸你們快點釋放我大明燕王殿下,包括其將士一人不可落下。”

  “如若不然,我這身後四十萬大軍將會讓你們知道什麽叫做後果。”

  一處偌大的營帳內,中間是一條長桌。

  長桌的兩邊,分別是北元和大明的朝臣們。

  談判一開始,大明這邊的一位戶部侍郎,便就直接開始先聲奪人,氣勢十足。

  仿若不像是來要人的,倒像是來打人的。

  北元這邊為哈爾台吉帶頭,不過主要的成員也都是漢人。

  當這戶部侍郎的話音剛落,北元這邊立即有一位漢人大臣站了出來,毫不客氣的反駁道:“李元林,可別在這裡胡扯的了。”

  “大家心裡頭全都是明白人,說這些廢話有什麽用,還不如是直接點,乾脆點,咱們把事情明明白白的給說清楚了。”

  “你要是再這樣說,可別怪我翻臉了。”

  被稱作李元林的戶部侍郎,稍稍側頭望去,見到那漢人大臣頓時面色一變,隨即是破口大罵:“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仇文程伱這個瓜娃子。”

  “怎的,當初在書院混不下去,我還以為你跑哪裡去了,原來是去給蒙人當狗了?”

  “看你這模樣,當狗挺多年了吧,給爺爺叫喚兩聲聽聽,看看是熟稔不熟稔。”

  “若是叫得爺爺心裡頭歡了,指不定還給你兩賞錢。”

  “哈哈哈哈!!!”

  隨著李元林的大笑,頓時漢人這邊全部都跟著大笑了起來。

  包括是這次代表大明的齊泰,也跟著撫恤而笑。、

  齊泰目前也算是朱英的人了,在前年的時候,齊泰就曾經被朱英派遣到河南調查關於饑荒的事情。

  後來高產作物的種植加多,自然各地饑荒也逐漸的減少下來,即便是有什麽天災人禍的,也可以很快的把流民安定。

  齊泰當時去河南巡查,是以暗中的身份進行,回來之後朱英也沒有急著將其進行一個升職。

  畢竟有些東西沒必要是這麽的著急,職位升太快了,可不見得是什麽好事。

  一直到最近的事情,關於選定這次跟草原談判帶隊的負責人時,是朱英定下讓齊泰來負責的。

  齊泰對於邊關很是熟悉,他過來主持的話,不會跟當地邊關造成什麽矛盾衝突。

  這一點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類似於這樣的談判,自然是需要邊關將領的配合才行。

  比如說這次的造勢,對於大明來說,就比較有所影響力。

  而便是在大明這邊大臣對北元大臣嘲笑的時候,即便是北元大臣心裡頭極為難受,也沒有辦法發泄出來。

  畢竟,他們在這個時候,屬於漢奸的身份。

  自小就是從中原王朝長大,本身也是漢人,最後卻選擇去輔佐北元做事。

  這在他們自己看來,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他們在大明沒有得到重用,自然就是選擇去輔佐北元,從而得到認可和施展抱負的機會。

  這樣的人,從來就不少。

  只是他們沒有想過,大明其實已經給了他們太多的好處了。

  這些人最次也是秀才級別,能夠有讀書的環境,也完全是依賴於中原。

  只不過曾經蒙元入住中原,於現在的時代,對於漢奸來說沒有這般大的排斥。

  但是嘲笑是不可避免的。

  他們之中,大部分其實並非是最初效忠的蒙元,除了少數一兩人,多數其實還是在北元事情才投奔過去的。

  “各位其主,就不要來說這些陳年往事了。”

  “咱們現在需要聊的是,關於大明燕王。”

  “我看你們這次,很是沒有誠意呀,要不要談判先暫停兩天再說。”

  “反正燕王在咱們那邊,吃得好,睡得好,也不用是過於擔憂。”

  一名年歲頗大的北元老臣,咳嗽兩聲之後,慢悠悠的說道。

  這般話語,好像是燕王正在遭受什麽折磨一般。

  不等大明大臣們說話,這老臣繼續道;“屆時我也跟燕王聊聊,說是大明這邊,好像不是很急著讓他回去。”

  “大概燕王也比較喜歡草原的風光。”

  當這老臣說話的時候,周邊的人都安靜了下來。

  即便是哈爾台吉,臉上也露出幾分恭敬。

  似乎這位效忠於北元的漢人老臣地位頗高。

  齊泰沒有說話,而是緊緊的盯著這張老態龍鍾的面容,上面是一圈圈的皺紋。

  但論年紀來說,怕是沒有八十也有七十好幾了。

  半晌,齊泰帶著幾分不可置信的語氣問道:“您是.歐安民歐禦史?”

  歐安民笑呵呵的說道:“沒想到在這個時候,竟然還有人認得老夫。”
    這句話說完。

  大明這邊半數大臣頓時面色有了幾分變化。

  歐安民是蒙元時期,禦史台禦史大夫,從三品的官職。

  禦史台可謂是蒙元時期,最高監察機關。

  其主要負責人,便就是禦史大夫。

  聽上去好像並不是很高,實則要知道,於蒙元時期,漢人的官職是有著很大的限制,即便是有再高的才學,再好的政績,也很難說升得上去。

  正一品到正三品這裡頭,幾乎鮮有漢人的身影。

  而歐安民,自然是個中翹楚,不然也沒有可能說做到禦史大夫這個級別。

  歐安民的名聲,其實算是不錯的,在處理很多事情上,對於漢人蒙人相對比較公平。

  加上本身就是儒家圈子裡的出名人物,所以知名度很高。

  只是在蒙元潰敗之後,就沒有了他的消息,先前藍玉和朱棣對於蒙元的俘虜,歐安民也沒出現在裡面。

  沒曾想這次談判,竟然出現了。

  齊泰歎息一聲,恭敬作揖之後,這才開口說道;“當初大明初立,陛下遍尋天下人才,共同治理大明。”

  “吾當時雖年幼,卻依然記得那人才之名目上,歐禦史極為靠前。”

  “然而便是宗族親友,也無人得知歐禦史之蹤跡,最後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今日看到歐禦史精神矍鑠,吾深感欣慰。”

  “只是心中疑惑,為何當初歐禦史不肯入大明共事,是有何等難言之隱嗎?”

  歐安名的名聲,可是比之現在翰林院的劉三吾,還要來得更為厲害。

  畢竟當初在蒙元那般情況下,歐安民依舊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為漢人謀取福利,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己從政的能力。

  這樣的人才對於最初成立的大明來說,是極為渴求的。

  尤其是作為禦史大夫。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更是相當之重要。

  如果當初歐安民效忠大明,到現在至少也是個都察院都禦史,正二品。

  歐安民聞言,輕輕一笑,看了看大明這邊大臣們一眼後,這才平靜的說道:“哪有什麽難言之隱,不過是前朝舊臣,又何必再忠新朝呢。”

  “老夫年歲也大了,心思比較直接,不想做那服侍兩朝之人。”

  “曾經年少,吃的是元朝的飯,讀的是元朝的書,當的也是元朝的官。”

  “不管別人是如何看的吧,反正老夫這年歲也大了,半截身子入了土,沒必要再去想那麽多了。”

  這一番話,很清楚的表明了歐安民的想法。

  簡單點說,就是他的心思,還是在於蒙元。

  從其稱呼上,便就可以看出一二,只有真正心慕蒙元之人,才會按照曾經的稱呼為元朝。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現在而言,並不屬於特例。

  蒙元自建立起,一共存續了九十七年,也就是常言的胡無百年之國運。

  按說蒙元是典型的異族統治,滅亡之後,長期被壓抑在社會底層的漢人,應該是

  “翻身農奴把歌唱”“載歌載舞謝朱明”。

  但實際情況卻少許有些出入。

  元末潮州路總管王翰,是個純正血統百分百的漢人,可是在國破家亡之後,懷著“報國每慚孫武策,匡時空草賈生書”的悲憤之情四處逃亡,最後甚至寧肯自殺也不事二主,投效大明。

  留下了“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了卻君親恩”的詩篇。

  這和現在的歐安民有些相似,畢竟出生在元朝,吃老元家的飯長大,有著感恩念德的心也算是正常。

  可是元代詩人戴良,卻是個的徹頭徹尾貧下中農,即便是有這讀書的能力,然家裡頭可算不得富裕。

  蒙元滅亡後,也對大元朝念念不忘:“風塵澒洞遺黎老,草木凋傷故國秋。”

  後來朱元璋找他出山做官,這哥們不從,居然死在獄中。

  類似的詩人還有王逢。

  對於朱元璋,一直稱呼為南朝天子,其下意識就是竊取了元朝之人。

  洪武七年的時候,買的裡八剌,也就是元順帝嫡孫,被朱元璋冊封‘崇禮候’,而後被遣返蒙古,也就是北元時。

  王逢還特意作詩:“火流南鬥紫垣虛,芳草王孫思愴如。”

  買的裡八剌是洪武二年,李文忠攻陷應昌時抓到的,也正是因為這個關系,所以李文忠才得以冊封公爵。

  這才有了今日的曹國公李景隆。

  而這曾經的買的裡八剌,便就是現在的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也稱作額勒伯克可汗。

  蒙古人的名字,向來是比較多,這是各類翻譯的緣故。

  殺人如麻,剝皮充草的老朱,當然不是這麽好心。

  洪武二年的額勒伯克只有七歲,朱元璋封了侯爵,賜給宅第,還安排儒家名士教其學問。

  到洪武七年遣返的時候,其已經在大明生活了五年。

  從七歲到十二歲這個年紀,正是建立三觀的年紀,而額勒伯克一直都在大明生活,顯然受到很大的影響。

  加上五年的循循教導,也體現出了朱元璋的想法。

  額勒伯克走的時候,不僅是安排了厚禮,還特意選擇了兩個蒙元宦官,鹹禮、袁不花枯木兒護送。

  走的時候,朱元璋對其說道:“爾本元君子孫,國亡就俘。曩即欲遣爾歸,以爾年幼,道裡遼遠,恐不能達。今既長成,咱不忍令爾久客於此,故特遣歸,見爾父母親戚,遂骨肉之愛。”

  又對兩個宦官交代:“此是故元之嗣也,不幸至此,長途跋涉,爾善視之。”

  不同於絕人後代的司馬懿,朱元璋這也是顯示出自己作為大一統君王,庶不絕元之祀的寬宏大度。

  也同時能夠讓其回到北元之後,能夠有所影響。

  他日因,今日果。

  這也是為什麽朱棣在被俘虜之後,還是同樣的享受到了王爺的待遇,甚至是高得有些過分的緣由所在。

  否則曾經就藩北平王府,長期跟北元打仗,殺了不知道多少蒙古人的燕王朱棣,哪裡會有現在這麽好的處境。

  說到底,還是做老子的朱元璋曾經布下的局。

  這個事情,其實朱英也是知道的。

  在對付北元,最早實行禁運條例的時候,朱元璋當然會將這裡頭的關系告訴。

  也就是說,在最開始的時候,朱英就非常的清楚,假若朱棣被俘虜的話,身家性命會得到很好的保障。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