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252章 明朝張三豐
  第252章 明朝張三豐

  地主,對於朱英來說,或許對於朱元璋以及整個大明來說,都是很頭疼的角色。

  雖說不像是世家那樣根深蒂固,但發展的時間長了,就會逐漸演變成世家。

  明初的地主,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新生代地主,祖上數代元朝流民,流民,本就是元朝時期的特產了。

  還有一種,就是江南地區的地主。

  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並非是把整個大明疆域都打了一遍,很多地方其實並沒有被起義推翻。

  這個重點地區,就是江南。

  江南最初是屬於張士誠的地盤,哪怕是現在洪武二十五年了,江南的很多地主豪紳,心中對於張士誠依舊是念念不忘。

  朱元璋對於江南地區,一直都是非常的忌憚,這些從官員的貪汙,處死,流放上可以看出。

  基本上江南地區的官員,在有犯罪的情況下,朱元璋看到後,下意識的都會罪加一等。

  便就心裡頭想著:‘張玄玄這般長壽,咱學著他點,也不說跟他一般,活到八九十,看著咱大孫再給咱生一個重孫,也就差不多了。’

  “咱倒是想和其見見,去年就下了諭旨,只是到現在也沒消息傳來。這些個喜歡雲遊的道士,咱還真拿他們沒辦法。”

  “那些退役的將士們,大孫準備先在哪裡進行安排,咱剛剛看了下總數,這第一批的名單,也有三萬多人。”

  現如今的大明,戶籍在冊人口不過六千多萬,估摸真實人口,也肯定沒有達到一億之數。

  概因張三豐是個道士,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雲遊。

  皇家不存在缺吃食,尤其是朱元璋,最是喜歡大魚大肉。

  朱英聞言,這才心中松了口氣,他還以為老爺子跟張三豐很熟呢。

  就是武當山上,張三豐的弟子們,幾年沒師傅的消息都很是正常。

  只是從去年到今年,張三豐這邊根本沒有下落可言,對此朱元璋也沒辦法。

  甚至大部分江南地區,都沒有造反的案例。

  這是一個精確到個位數的統計。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的江南,肯定是在不斷的衰落,繁榮的景象大打折扣。

  朱元璋大筆一揮,齊泰欽差大臣的名義,就直接定下來了。

  感情是嘗到了甜頭。

  道士的雲遊和劉日新這樣的算命先生不同。

  劉和躬身回道:“回稟殿下,方才有官宦呈報關於老兵退役的名單冊子,陛下應該就是這件事,想要跟殿下商議。”

  便就是大明現如今,擁有七百畝田地以上的地主,為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一戶。

  大地主不得征稅,因為那是東林黨人的產業。

  這裡面記載著的是,關於所有大明地主的情況。

  但因為劉伯溫江南籍貫的問題,在大封功臣的時候,相當於後勤主管的李善長封為一等公爵。

  “爺爺似乎認識他?”朱英有些詫異的說道。

  “而且對於養生,十分的講究。當時孫兒好奇,就多問了幾句,那道士也不含糊,就把一些粗淺的道理,告訴了孫兒。”

  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等。

  劉日新算命,基本還是要以城池為主,去的是人多的地方,有跡可尋。

  江南很富,關鍵他富不在於百姓,而是大量的土地兼並產生的繁榮景象。

  比如劉基劉伯溫,浙江人士。

  “行了,便就放在這裡把,眼下也是到了晚膳的時候,將大孫叫來,共同用膳。”朱元璋吩咐道。

  打造大明,乃至世界第一火銃兵營。

  朱元璋對此很是認同,雖然江南地區的錦衣衛,是除了京師外最多的,但是錦衣衛機構的職權,也有相應的限制。

  朱英有些感歎著,同時眼神中散發出冷光。

  和其他的冊子不同,這裡面不僅記載了所有地主的名稱,還有一個很詳細的統計數據。

  現在的朱元璋日子很有盼頭。

  攤丁入畝這個政策,需要在番薯,馬鈴薯,玉米等作物大肆傳播大明各地區後,才能真正的落實下去。

  “且都是淮西的,相互間也能幫助,很難被江南富商豪紳們買通,這在江南各地,就能很好的貫徹朝廷的意志。”

  治安署這樣,直接分手了知縣的權力,相當於半個知縣在行事,就完全不同了。

  “不錯,咱剛才也粗略的看了言,七八成都是咱淮西的老卒,甚至不少人的名字,咱還有些熟悉,都是曾經跟過咱一同打江山的老兄弟。”

  就算有消息,或者哪裡傳來消息,張三豐出現過。

  地主喊一聲造反,根本就沒人搭理,人還沒聚集呢,官府就已經過來圍剿了,根本不具備造反的條件。

  “咱不是說過了,這些事情,直接傳到咱大孫那裡去嗎。”

  嘿,能吃飽,誰有心思造反呀。

  “聽咱大孫的,往後咱的食譜上,將這些肥肉有關的菜肴,全部劃去,免得咱看見了心煩。”

  這也是為什麽,朱元璋敢如此針對江南地區。

  “臣遵旨。”一旁的劉和領命,然後退下,就往坤寧宮過去。

  “尤其是治安署,更是直接跟底下的百姓對接,對於掌控江南的情況,尤其是一些惡霸地主,是最為容易接觸的。”

  “爺爺的村人自治法子雖好,但對於江南,還是不夠用,只有把治安署開便江南地區,狠抓,硬抓,才能慢慢的根除。”

  對於張三豐,朱元璋可不僅僅是知道,在去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天下的道教,加強對道教的控制。

  感情什麽糧食危機,錢財危機,跟他是一點乾系都沒有。

  “大孫你記好了,就江南而言,蘇州府和松江府這兩個地方,尤為需要注意。”

  那些被乾倒的地主,他們的田地,都成了官田,然後分給普通百姓。

  齊泰走後,朱英從書櫃上,拿出一本冊子翻看。

  朱元璋聽到這個名字,不由驚呼:“原來是他!”

  在立下功勞的分配上,也是同樣會下降許多。

  明末,東林黨執政。

  朱英聽到這些,也感覺有些震驚。

  “或許大孫還沒在戶部查看國庫的歲入,單單就這兩府之地,在咱大明的賦稅歲入之中,竟是佔據三成,簡直匪夷所思。”

  可見劉伯溫對於明朝的功勞,是相當大的。

  張三豐,名君寶,又名全一,字玄玄,道號昆陽。

  大多數百姓,早就淪為了地主家佃戶,或是長短工。

  隨手翻開幾頁,可以看到還有許多劃痕,那些被劃掉名字的,就是已經被老爺子處理掉的地主。

  這時,劉和過來,傳話道:“殿下,陛下那邊教你殿下一同去用晚膳呢。還請殿下隨我出發。”

  “肉食這塊,可以多吃魚肉,最近廚子們研製的水煮魚片倒是很不錯,還有雞肉也不錯。”

  朱元璋說話後,眼神中帶著少許的留戀,看了看桌面上的五花肉,紅燒肉這些以肥肉為主的菜肴,然後輕輕轉過頭,吩咐道:

  朱元璋也是沒收大量地主的田地後才知道,為什麽張士誠那廝,如此沒有上進心,整天貪圖享樂。

  畢竟能吃飽飯的,都還是少數人,誰還會去研究什麽少吃呢。

  劉伯溫只是一個縮影,更多的江南籍貫的官員,基本上全是這個情況,無一例外。

  目前對於大孫下達的安排,基本上在朱元璋這裡,都是直接通過。

  朱英倒是感覺過於浪費了。

  朱元璋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在坤寧宮的朱英,這個點正準備出門,去一趟火藥司。

  “看來爺爺對於地主們的提防,早就有了,難怪在我聊起關於土改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驚訝。”

  難道這些江南地主們,就不會聯合起來嗎?

  文貴武輕,富裕的東林黨欠下九邊兵鎮多少年的餉銀?
  就像是一個循環,明初朱元璋對江南地區多麽狠,在明末的時候,就全部被報復了回來。

  華蓋殿中,朱元璋見到大孫過來,笑呵呵的問道:“最近咱整個人呀,都感覺胖了一圈,主要還是大孫帶過來的這些廚子們,做的膳食味道過於鮮美。”

  只是,即便是如此,冊子上的一萬四千多擁有七百畝以上田地的地主們,還有八成來源於江南。

  錢去了哪裡?
  在東林黨人的手裡。

  礦業不得征稅,因為那是東林黨人的產業。

  “江南的那些豪紳富商,一直讓咱很是頭疼,不過現在倒是稍微好了點,以前是真的讓咱氣憤。”

  這本冊子,是上次老爺子跟他聊過後,交給他的。

  這兩個地方,是張士誠的老巢。

  “或許在最初的時候,爺爺就已經知道地主階級的危害,所以不斷的在抑製地主。”

  “看來,得去江南走一趟了,商會在那邊,除了雪花鹽收益極大,其他方面都被限制得很嚴重,這樣,可不行。”

  朱英看著老爺子越發壯大的將軍肚,不由勸慰道。

  朱元璋有些感歎的說道:“若是別人說這話,咱還不怎麽會信,既然是張玄玄說的,那肯定有其中的道理。”

  這讓過來傳遞的官宦惶恐不安。

  “江南,好一個江南稅賦甲天下,看來這麽多年的重稅下來,江南始終是大明的一根刺。”

  朱英對於齊泰的安排,傳遞到朱元璋這裡。

  “就這三成,還是咱在那邊收了大量官田,才有這般多的,這遠遠不是蘇,松兩地的所有,當還可以更高一些。”

  可以看出,處理掉的地主,八成都是標注著江南籍貫。

  再過去尋找的時候,人早就離開,不知去了哪裡。

  朱英微微停頓了一下,心中開始組織語言。

  朱英問道:“爺爺找我?可是有什麽事情。”

  什麽食不言,在朱元璋這裡可沒這個規矩。

  “每次就膳,咱都把肚子給吃撐了,米飯都要多盛一碗。”

  像張三豐這種,去的都是些寥無人煙的大山深處,很多地方甚至無人踏足,官府想要去查,都不知道從何下手。

  朱英這時沒有猶豫,直接說道:“這道士姓張,名三豐。”

  在身體和口味上,朱元璋終究還是選擇了身體。

  當然,朱英根本沒見過張三豐,若真是見了這等神仙人物,想都不要想,死纏爛打都要拖著一起。

  朱元璋喝了口豆汁,笑著說道:“看來這一切,都在大孫的掌控之中,難怪大孫對於選人這事,沒有過多的參與,直接就交給涼國公等人去操作。”

  或許很多人對於江南好像沒太大的感覺,但若是知道,明末時期政治聯盟的東林黨,就是以江南士大夫為首的官員。

  而所謂的東林黨爭,是東林黨和大明全國的朋黨之爭,同時還跟閹黨爭。

  足可見東林黨的實力,已經達到了什麽層次。

  兩府之地,佔據大明天下三成賦稅,難怪老爺子對整個江南地區,一直是稅上加稅,一年比一年重。

  “爺爺,江南讀書人多,安南那邊,最缺教化,不若於江南地區,盡數免除死刑,將其流放至安南,爺爺覺得如何。”

  朱英帶過來的這些廚子,在製作上很是講究,同樣的菜式,通過他們的手,味道就要提升數個檔次。

  朱元璋直接問道。

  朱英聞言,看著桌面上的十幾個葷菜,不由說道:“爺爺最近吃的過於油膩了一些,這樣對身體可不好。”

  大明,作為歷史朝代中,白銀相對最充裕的王朝,最後滅於銀荒。

  或許有人會奇怪,這麽針對江南,為什麽在大明農民起義造反的隊伍裡,反而江南是最少的。

  江南這等魚米之鄉,大明糧倉。

  現在的朱元璋,已經可以明顯的看到雙下巴了,這才幾個月的時間呀。

  名氣,名望,功勞更多的劉基,卻是封為三等伯爵。

  朱英回道:“這些將士們,孫兒準備先將其全部往江南地區安置,若是孫兒沒猜錯的話,這些將士,大部分都是涼國公下,淮西人士為主。”

  “孫兒本來是不怎麽相信的,後來那道士告訴孫兒,他都活了一百多歲了,孫兒這才驚歎,方才有些相信。”

  朱元璋聽到大孫這話,有些奇怪的問道:“大孫對於吃食這塊,還頗有研究?”

  “若是按照現在的法子,貫徹打壓江南地區,大明至少可再續百年國祚。”

  微微沉吟後,朱英說道:“孫兒在西域的時候,就認識一個年邁的道士,那道士最是喜歡吃,也算是比較富有,在吃食這塊特別的挑剔。”

  朱英聞言點點頭,便就隨同劉和出發去華蓋殿。

  像是前面的洪武三大案,遷移南方富戶,降低了江南才子在科舉考試中的錄取比例,限制江南人入朝為官,尤其是戶部,是堅決不讓任何帶著江南籍貫的進入。

  後世,張三豐這個名字早被神化了,朱英順口拿出來湊一下。

  朱元璋皺眉說道。

  這些簡單的道理,在後世算是常識,在現在的大明,可沒這麽多講究。

  想要造反,最大的主力軍,可不是地主,而是那些一窮二白的黔首。

  爺孫倆一邊就膳,一邊就開始聊了起來。

  “爺爺是很有先見之明,可惜還是乾得不夠徹底,後世的子孫不頂用呀,沒有延續一直打壓江南的政策,給他們開放了。”

  大孫回歸,這麽年輕和優秀,他真的想活的時間更久一點。

  朱英很清楚,現在大明全國,江南就是稅賦最重的地方,可以說是承擔了大明半數稅收。

  “必須要想辦法,把這根刺給拔除乾淨。”

  當然,重點照顧的對象,都是在地主身上。

  朱元璋聞言,有些驚奇的說道:“竟是還有這等人物,此道士叫什麽名字,咱倒是想要認識一番。”

  朱英笑著回道:“江南是個好地方,人傑地靈,又富裕。這些淮西的老將士們過去,自然不會過得差。”

  桌面上的五花肉,紅燒肉都被端走,朱英坐在老爺子對面,開始一同就膳。

  此時,有官宦前來稟告,關於老兵退役的第一批名單,已經由兵部聯合五軍都督府上報過來。

  對於老爺子不斷處死江南文人,富商,地主。

  商業不得征稅,因為那是東林黨人的產業。

  他要看看最近的火繩槍發展得如何了,湊夠三千數目,朱英就準備開始投入操練中去。

  朱元璋的語氣,有些感慨,還有些忌憚。

  就張士誠在那裡能看到的,完全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場面。

  “這些五花肉,紅燒肉,口感是極佳的,對於身體健康方面可不是太好,當多吃青菜,豆汁,肥肉得少吃。”

  不過在這樣的重壓之下,朱英原本準備繼續大力壓製江南地區的想法,卻是有了些變化。

  派遣一些道士出使全國各地道觀,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

  不然生得多,吃不上飯也是白搭。

  江南的這些才子,文人,富商,在朱英看來,就是最好的對外輸出。

  尤其是海外的貿易,藩王們肯定不擅長,總還是需要能懂經營的商人,開發海外藩國。

  至於對大明之外的禍禍,朱英表示,日後定有王者之師,前去解救。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