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406章 並不神秘的欽天監
  第406章 並不神秘的欽天監
  普及教育,文字,知識,律法等。

  是一件非常漫長的時間,六千萬余眾,文盲達九成,在即便是朝堂上武官都過半大字不識的情況下,遠比想象中的要艱難。

  明初,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為白紙的時代。

  曾經的山河破碎,讓漢文化在這裡斷代,或許後世嚴查典籍就會發現,在明之前的許多歷史,幾乎是由明在繼往開來,或者說,填補。

  京師邸報的發行,在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層面。

  那就是思想和教育的普及。

  更深層次,便是:開民智。

  在明初這個年代,開民智是一件正確的選擇嗎。

  如果這個問題,去問那些飽讀詩書,豪門貴族,世家子弟,勳貴大戶。

  他們會毫不遲疑的告訴你,不可開民智。

  尤其是主流思想,為儒獨尊的儒家嗎,更是倡導不可開民智。

  儒家的理想是士人和貴族壟斷國家權力,下層人當馴順的牛羊就行了,所以儒家稱自己的理想是“代天子牧民”。

  一個‘牧’字,極為惹眼。

  在大明如今,學習知識需要準備筆墨紙硯一整套文房四寶,這是貧窮農民所負擔不起的。

  古代那麽多的文化博學之士可曾想到這一點?
  他們想過,只是不願。

  在大名如今,郡縣守令都有推行教化之責,可他們勸勉的都是那些上得起學的人

  例如家中至少有幾十畝地者。

  他們可曾想過為那些上不起學的人做些事?

  沒有。

  在大明如今,活字印刷術已經發明了很久很久,然而幾乎整個文化圈子都在排斥他。

  斥責這般印刷出來的書籍,沒有靈,沒有神,無法感受先賢精義。

  他們可曾想過,去改善,為下層百姓製造出更為廉價的書籍嗎。

  沒有。

  不管他們是否臣服大明,不管他們是否臣服陛下,這並不影響他們為自己的利益而站邊。

  即便是現在,京師邸報在大明京師廣為傳播的如今。

  大量的奏章,密疏,不斷出現在朱元璋,朱英的案頭。

  裡面大量的分析,大量的預估,大量的勸諫,都是在講述國家大事,怎可讓百姓知曉。

  “他們在怕,他們怕百姓們懂事了,為官時不好貪汙了,不好欺上瞞下了。”

  “他們想攔,但這是他們能夠攔住的嗎。”

  “他們口口聲聲說,民智開了,百姓就不順從了,可咱也是從最底層的百姓裡走出來的,他們騙得過歷朝歷代的皇帝。”

  “可唯獨,騙不了咱。”

  “即便是咱當了皇帝,咱心裡頭也非常清楚,百姓們造反,並不是因為多讀了幾本書,並不是因為明了事理,聽過什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是,他們已經餓到吃不上飯了,看著父母,妻兒餓死在自己面前。”

  “躺在床榻上,連呼吸都在小心翼翼,生怕動作太大,就更餓了。”

  “易子而食,何其慘也,那人間煉獄。”

  “在那窮途末路之際,還能不反?難不成就要活生生去死嗎???”

  乾清宮中,爺孫倆一起批閱奏章。

  連續十多本,都是在彈劾邸報之事。

  這讓朱元璋破口大罵,而後開始講述起來,也是在教導大孫。

  很多事情,並不是說大臣們一致就是對的。

  朱英道:“從古至今,從來不是因為識字明理,便就喜歡造反,反而是那些不明事理的百姓,更為容易被攛掇,盲從。”

  “每逢王朝末年,多少豪傑,都是在為國努力,迄今思曹操一生,哪怕地盤再大,人馬再多,也是漢朝丞相,而不是魏武帝。”

  聽著大孫感歎,朱元璋唏噓道:“說實話,當年咱也不是說想著當皇帝,哪怕這肚子都沒飽過,也不是說一定要加入紅巾軍中。”

  “湯和老兄弟邀咱一起加入,咱當時在寺廟裡,雖說吃不飽,但也餓不死,本想拒絕,奈何有人要誣陷咱,逼著咱逃走。”

  “若是沒人逼咱,說不準這個時候,咱還在寺廟裡討生活吧。”

  說道這裡,朱元璋便就笑了起來。

  一些曾經的往事,在腦海裡閃爍。

  朱英道:“這是老天爺的意思,就算是爺爺一次不去,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天下江山,需要爺爺,也且只有爺爺,才能扛得起這般拯救漢家之重任。”

  朱元璋笑著搖頭道:“王朝更替,即便沒有咱朱元璋,也會有那李元璋,劉元璋,咱也只是恰逢其會罷了。”

  朱英聽到這話,頓時就想起了西歐分裂,堅定不移的說道:“這天下,沒有,也不可能有李元璋,劉元璋。”

  “不是每個人,都能鬥過張士誠,陳友諒的,爺爺有沒有想過,若是這天下,被他們所拿,還能有大一統之王朝嗎。”

  陳友諒驕傲自大,張士誠就想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

  若是沒有朱元璋,這破碎的山河,真能重拾嗎?

  朱元璋聽到這些,並沒有太多的表示,只是微微仰頭,嘴角上翹。

  這等奉承話,大孫不是第一個說的。

  自從大明建立,一統天下後,豐功偉績這些,那些文人說得更加高雅,更加雄偉。

  剛開始還不錯,天天聽,早就膩歪了。

  耳朵都已經起繭了。

  然大孫口中說來,這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

  “邸報這邊,咱定然是要全面推行的,誰也阻擋不了,這些個上奏的,他們的名字咱都會讓錦衣衛記下來。”

  “好好查一查,看看是否有什麽貪汙違法的。”

  “過兩天伐倭大軍就要出征,大孫這兩天多去看看。”

  “欽天監那邊,咱便讓劉日新跟著帶隊過去給大軍辨別氣象。”

  “此次伐倭,必定要一舉建功。”

  朱元璋講述著對於征倭的安排。

  朱英聽到劉日新的名字微微一頓,這才想起這個年頭的風水師,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只是用他們來預測天氣,靠譜嗎?

  雖說有諸葛亮借東風的事情在前,不過怎麽想,感覺都有些怪怪。

  想到這裡,朱英還是覺得自己得親自去問問劉日新。

  邸報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整個京師內,幾乎都在圍繞著邸報上所寫的東西在述說。

  在這個缺乏娛樂的年代,邸報這種新鮮玩意,足以讓所有的士子百姓為之著迷。

  即便是賣菜的老農,也會去茶樓裡聽上一段。

  從前的國家大事,哪裡會跟他們這些窮困百姓有什麽關聯,那都是官老爺的差事。
    聽到太孫婚典,老農也要拍手道一聲好。

  對於太孫,很多百姓都是感激涕零,因為在治安司的介入下,京師的商幫幾乎消失殆盡。

  與之帶來的,便是小販們不需要再去繳納保護費了。

  就連管轄市場的五城兵馬司的巡捕大爺,突然間就變得客氣了許多。

  曾經哪個不是白吃白拿,現在就是小販們趕著送,那些巡捕大爺都不敢去接。

  太孫大婚,老百姓們是由衷的從心裡頭感受到祝福。

  還有那學堂。

  聆聽邸報的老農,就有一小兒子在太孫的學堂求學。

  這可是家裡頭,未來的希望啊。

  若是能夠學出身來,如果能有個生員的功名,對於老農來說,都是祖宗保佑。

  每次小兒子回家,老農都會嚴厲訓斥,必須要在學堂跟著先生好好學。

  同時什麽農活,哪怕是春耕都不會讓小兒子去碰。

  這可是改變命運的時候。

  “話說在咱們大明立國之前,蒙元統治,咱們這些漢人,尤其是南人,那就是四等民。”

  “什麽是四等民?便就是跟雞狗差不多的地位,哦,這般說不太準確,在元大人的眼裡,咱們可是連狗都比不上,想當狗可沒那資格。”

  “這中原大地,自古以來就是咱漢人天下,洪武爺立下大明,才算是給了咱們真正的棲息之地,否則那等日子,何異於煉獄般。”.
  聽著說書先生在台上的話語,老農的心裡頭,也有一股異樣的情愫在產生。

  今年的老農,也已經到了花甲之年,真正在‘元大人’下討過生活。

  那時,他之一家,便就是‘元大人’家奴。

  過著連狗都不如的日子。

  曾經的往事被勾起,老農不由握緊拳頭,一股叫做憤怒的情緒誕生。

  聽到洪武爺立國,又緩緩松開,臉上不由洋溢著笑意。

  現在雖然也累,但至少能活。

  有著三個兒子的老農,哪怕是在村裡,也是受人尊敬。

  想起村裡頭傳的‘攤丁入畝’。

  老農突然想到:賦稅少了,也能多養活幾個。

  據說種下的那些新作物很是高產,怕是以後都能不挨餓了。

  或許,回家找婆娘再生幾個娃?
  想到這裡,老農心裡頭一陣火熱。

  欽天監。

  在外人心中,這裡應該是非常神秘,帶著如同神話般的色彩。

  朱英來之前,也是這麽想的。

  之所以沒有傳喚劉日新,而是親自過來,也是想到這神秘之地看看。

  然而真正到了後,說不上失望,卻和想象中的相差很大。

  說是欽天監,但感覺卻跟翰林院沒有太大的區別。

  隨處可見的是各種欽天監官員埋頭苦讀。

  甚至還有許多欽天監成員,看著典籍書冊,時而抱著珠算不斷撥動,時而在紙上急促寫寫畫畫。

  就好像在做術算題般。

  若不是還有一些風水羅盤,銅錢木劍存在,朱英甚至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地了。

  有見到的官員,想要參拜,被朱英抬手阻止。

  “帶本宮去劉日新所在。”

  “遵令。”

  劉日新作為欽天監監正,自然有單獨的院落大堂。

  朱英直接走了進去,劉日新正在研讀書籍。

  聽到有人進來,頭也不抬的說道:“我不是說了,每天這個時候不要來打擾我嗎。”

  朱英笑著說道:“許久不見,劉大人果然改變不少。”

  這熟悉的聲音,讓劉日新頓時抬頭看去。

  這一看,連忙起身,納頭就拜:“臣劉日新,拜見太孫殿下。”

  朱英道:“行了,都是老熟人了,便就不用講究這些虛禮了,起來說話。”

  劉日新起身作揖:“謝殿下。”

  朱英打量了一番周圍,而後道:“看來最近劉監正的小日子,還算是過得不錯嘛。”

  這話讓劉日新冷汗都冒出來了。

  實話說,現在的劉日新,真是舍不得如今的生活。

  從前知曉陛下性格,怕死,所以隻想遠離朝堂。

  現在真成了欽天監監正,這待遇可不低,還不用管太多的事情。

  房子的問題解決了,老婆也接了過來,孩子已經懷上。

  要是得罪了太孫殿下,這一切可就如夢幻泡影般破碎。

  想到這裡,劉日新就想再次磕頭。

  朱英自然察覺到,一手托住道:“別搞這麽嚴肅,我今日過來,是有其他的事情跟你聊聊,可不是要責罰於你。”

  劉日新總算是心裡頭石頭落下,不過動作也更加謹小慎微了。

  朱英見此,也懶得敘舊什麽的了,直接開門見山的將心中的疑惑說了出來。

  最後更是點明,若是沒那個本事,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

  伐倭在朱英看來,自是極為重要之大事。

  在以戰養戰的策略下,哪怕是打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也得把倭國徹底給教化了。

  這一切,或許別人看來耗費過大,但在朱英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些東西,只有知曉了,才會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劉日新倒是沒有多想,連忙表示道:“請殿下放心,這次臣將率欽天監中所有懂得氣象學問的官員,一同前往,為大明東征效犬馬之勞。”

  朱英反而有些愣住了,問道:“伱們真能看懂天象?”

  劉日新解釋道:“人力不及天變,然風雲變幻,不出五行八卦,在易數之內,前人之總結,便有七分定理,六分準確。”

  這話朱英倒是聽明白了,大概就是說預測的結果有六七成的把握,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不見得每次都能算準。

  朱英好奇問道:“具體是怎麽個測算法子呢?”

  劉日新爽快道:“大安陰晴日,清風送爽楊柳枝。留連雨綿綿,旱苗喜雨在禾田。速喜霓虹現,豔陽高照在人間。.”

  “停!”朱英聽著頭大,連忙喝止。

  他就知道這些東西可沒這麽通俗易懂。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