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653章 黑胖朱高熾
  第653章 黑胖朱高熾

  大明想要發展的話,那麽南洋是第一首選。

  對於朱英來說,整個南洋,都必然會在他的有生之年全部歸入到大明的直接統治中去。

  這一點無可置疑。

  因為只有南洋,才能給大明續命。

  最近的天氣,已經是越來越冷了,雖說還沒有到嚴重影響民生的地區,但朱英明白,關於到小冰河時期,已經在開始。

  歷史上共經歷了四次小冰期,而與之伴隨的便是四個王朝的覆滅。

  第一次是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就是現在了。

  當然,最嚴重的時候,還有一百年才開始。

  一直從明朝中葉至清朝初期。

  這樣的天災,不是朱英可以去改變的,只能是想辦法去渡過。

  即便是高產作物,在如此極端的天氣下,亦是不會有任何幸存的可能。

  這樣的極端寒冷,已經完全不適合生存,人和動物都是會被直接凍死,遠遠超乎想象。

  歷史上,太湖,潘陽湖,洞庭湖,淮河都要結冰。

  夏寒,夏霜雪在這樣的極端天氣下,都司空見慣,屢見不鮮。

  就連海南那種沒見過雪的地方,都要下個鵝毛大雪。

  從北至江南地區,都要被冰封。

  如此情況下,不管是哪個王朝,都要受到極大的動蕩,幾乎沒有避免滅亡的可能。

  且到那個時候,朱英都已經入土了,也沒法去控制著。

  囤積糧食什麽的,也是扯淡。

  百年是嚴重的災亂,後邊還有數百年也一直受到影響。

  即便是遼東的黑土地,那也救不了大明,都已經全部給凍住了。

  就算是朱英還活著,也沒法給變出糧食來。

  現在大明人口有迅速增長,需求只會是更大,為了後世想,則必須要把南洋拿下來。

  在那樣的環境下,只有南洋這樣的熱帶地區才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是小冰河,不至於整個世界都給冰封掉。

  發展整個南洋地區的糧食產業,是未來大明的生活保障。

  “太孫殿下真的說讓去真臘了。”

  曹震興奮的再三確認。

  沒想到剛從草原回來,就能夠去南洋,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

  對於武將來說,閑置在家是最大的侮辱,他們的功名本就是馬上取。

  且武將的權力也都是在軍隊中,這回到京師,雖說也是享受富貴,但總感覺要差了點味道。

  “這次太孫讓我帶三萬兵過去,看似不多,但南洋那邊可還是有我大明水師,如今安南更是在我大明掌控之中,真臘之行,顯然是沒有那麽簡單。”

  “太孫殿下這是想讓我充當前鋒,先行試探真臘那邊的情況,甚至是駐扎真臘,靜觀其變。”

  藍玉分析著說道。

  曹震倒是有些無所謂:“能帶兵出去就成,這回來幾天雖說快活,可總待著不是個事。”

  “反正出去全聽國公的就是。”

  藍玉有些無奈的搖搖頭。

  像是曹震這樣的情況,是目前武將中的展現,都害怕太孫不帶上自己。

  最擔憂的是弓箭入庫,馬放南山。

  倒不是說京師現在不好,就是太熱鬧太繁華了,反而是讓許多武將沒法適應。

  兩年的時間,讓這些在外的勳貴們再次回到大明京師之後,感覺就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

  飛速的變化讓人不安,這裡似乎沒有了曾經的熟悉,反而是陣陣陌生。

  所以才會擔憂權力的變化,希冀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朱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他要把漢族的人口朝著南洋地區大規模的遷徙過去。

  只有這樣才能更大你規模的開墾農田,增強生產。

  至於黑土地那塊,或許只能開發數十年。

  等到了小冰河時期,就不能用了,民眾也得想辦法多多遷徙到南洋。

  大明的天氣,是一年比一年冷了。

  京師邸報上,許多篇幅開始描述關於南洋的事情。

  比如暖和的天氣,一年可以種植四季的糧食,還有各種美好的描述。

  這樣的方式在後世有些司空見慣,用軟文慢慢影響到大部分的百姓。

  於現在的大明,掌控了邸報這麽個輿論神器的朱英,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兵部那邊,在接到太孫的示意也感覺到很是頭疼。

  “三年時間,達成駐兵三十萬,遷徙民眾三百萬,太孫這次是真的要動真格的了。”

  兵部尚書茹瑺感覺到有些頭疼,包括是兵部的左右侍郎,或是其他主事,也沒想到太孫會這樣的想法。

  “這,陛下知曉嗎,能同意這樣的事情?”兵部左侍郎倪齊不由開口問道。

  倪齊並非是漢人,而是蒙古人。

  也就只是血脈了,畢竟都已經四十歲了,從來沒去過草原,一直都是在中原長大。

  屬於是蒙元時期的遺留。

  “如此重大之事,陛下肯定是同意了,就昨天還有令旨過來,讓涼國公領兵三萬去到真臘,看來咱們這今後的方向,主要就是放在南洋地區了。”

  “太孫應該是想把安南徹底的拿下來,那裡土著眾多,唯有遷徙我大明百姓過去,才能更好的掌控。”

  茹瑺分析著說道。

  對於兵部來說,深刻的了解太孫殿下令旨,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裡頭藏著許多奧妙與忌諱。

  雖說因為大明軍事學院,軍政分離等一些因素的影響,讓五軍都督府的權力下落,而兵部的權力正在上漲。

  要是放在任何朝代,這對於兵部來說都是好事。

  可現在嘛,就不好說了。

  陛下還在呢,尤其是關注兵權,一旦有涉及兵權上的事情,搞不好就要掉腦袋。

  那麽多開國功臣,就是最好的例子,凡是牽扯到兵權的,就沒幾個好過的。

  兵部能做的,就是好生的揣摩太孫殿下的用意,這在調兵方面,才能讓太孫滿意。
    是給強將,還是弱兵,又或是調動哪個衛所,都是有講究的。

  如果太孫想要打擊涼國公,那麽就不能讓先前的部下跟著去了。

  如果太孫是真要讓涼國公去辦事,那自然要上精兵強將才行。

  選統領的名單,這些都是兵部要去做的。

  一番討論和分析過後,茹瑺決定看涼國公自己意見,去選跟隨過去的部將。

  安南東都,升龍城。

  這裡是安南王室所在,也是安南最為繁榮的城市。

  隨著胡季犛被拿走京師後,整個安南的平叛也就結束了。

  但是大明的軍隊並沒有撤離,而是在主要的城市布防起來。

  很顯然,往後的安南,基本上要生活在大明的管制下了。

  安南王室,目前也僅僅保存個名頭,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實權。

  那些地方割據的勢力,自然是全部歸順了大明,當然,這樣的歸順只是名義上的,等大明軍隊走了,可就不好說了。

  “告訴他們,我不見,誰也不見,讓他們好生過日子吧,不要打這些小心思。”

  安南王陳顒,曾經的太上皇,現在當然是只能稱王了。

  聽著侍衛說外邊有數位老臣聯決求見,陳顒想都不想就直接拒絕了。

  他們的心思,陳顒怎麽不明白,無非是想把自己拉出來,為他們自己謀取更多的權力罷了。

  也不想想,安南已經變天,大勢如此,又有什麽可以改變的。

  單單就今年來說,從大明過來的官員就有上千人,幾乎安南這邊重要的官職,全部都換成了大明來的官員負責。

  地方軍還好,宮廷禁衛軍已經名存實亡。

  大明建立安南軍事學堂,只有通過大明軍隊的訓練和考核,才能繼續當兵,否則就給解散掉,作為勞役乾建造,種田事宜。

  而最主要的,是大量的漢人遷徙到安南來,穩固大明的統治。

  不管是陳顒還是這些老臣,都很清楚大明現在的想法,可誰能有什麽辦法呢。

  難不成跟大明去對著乾?
  陳顒才沒那麽傻。

  當初如果胡季犛成功了,也沒他什麽事,至少如今榮華富貴不缺,最基本的體面也有,這就已經足夠了。

  王宮雖說保留,但大部分的區域已經被大明所佔用,作為議事。

  陳顒僅僅是在寢宮這塊。

  整個安南,現在除了劉勝外,也就是朱高熾了。

  比起在倭國的日子,朱高熾感覺在安南要舒服多了,至少沒什麽需要太忌憚的地方。

  劉勝現在八十來歲了,雖說身體還算是健朗,但精力肯定法跟上。

  除了一些大方向的事情,基本上的事務都交給了朱高熾在處理。

  朱高熾是皇家子孫,就身份來說,在整個安南是最尊貴的。

  不管是靖寧侯葉升,還是普定侯陳桓這兩位如今駐扎在安南的將軍,也得是要給朱高熾幾分面子。

  只是現在的朱高熾變化很大,整個人比在倭國的時候瘦了許多,同時也由當初的白胖變成了黑胖。

  畢竟是熱帶,稍微待的時間長一點,就會曬黑。

  在沒有防曬霜的如今,誰都沒有辦法避免這個事情。

  “先生,這安南的土著,簡直是我見過最為懶散的,比之倭國,可是要相差太大了。”

  安南官道上,上千精兵簇擁著一輛馬車緩慢行駛。

  在這馬車上的,正是朱高熾跟夏原吉。

  朱高熾來到了安南已經大半年了,在這大半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選擇待在富饒的東都升龍,西都清化。

  而是聽從夏原吉的建議,親自到大部分的安南地區巡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朱高熾本身是很懶散的,畢竟身體有這麽胖,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要管理地方,那麽就不能只是聽從別人的諫言,這樣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斷。

  “這裡物產豐富,水稻一年三四熟,雨水豐富,無須大量灌溉,所以安南百姓你自然就沒我大明百姓那般勤勞。”

  夏原吉在馬車上,一手撥動著算盤,一手在紙面上做著記載。

  聽著世子殿下的話語,頭也沒抬的隨口說道。

  這些些許有些不敬的行為,朱高熾顯然根本沒有在乎。

  這些天來,夏原吉可要比朱高熾忙碌多了。

  作為世子,他主要是看,了解。

  但夏原吉就不一樣。

  每個地方的糧食儲備,土著部落的人員情況,包括各地糧食的種植,他都會一一詳細進行記錄。

  越是對安南了解透徹,夏原吉的心裡就越發震撼。

  在他刻板印象中的貧瘠之地,竟然糧食的產量是大明都沒有辦法相比的。

  這一點已經是超出了夏原吉的認知。

  如果中原王朝的君主們,知曉這些糧產如此豐富,怕是早就按耐不住帶兵打過來了吧。

  其實不管是安南,亦或是南洋其他國家,是真的不算弱,畢竟他們不怎麽缺糧食,這就能養得了足夠多的兵源。

  大明之所以能夠如此簡單取得安南,主要是跟安南先前藩鎮割據有很大的關系。

  歷史上朱棣打安南的時候,也不是跟強行征伐安南,是幫助陳朝對抗胡朝,於大部分的安南貴族看來,是撥亂反正的正義之師。

  哪怕是最後統治安南,也是因為陳朝絕嗣,安南陳朝的老臣,官吏耆老‘原複古郡縣’的請求,這才改安南為交趾。

  朱英的行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是因為安南安秀公主陳慕月為妃子,回應安南王室的請求,派遣軍隊來幫助安南王室穩固統治。

  後邊也是因為胡季犛的反叛,行大逆不道囚禁安南王室,謀害大明軍隊,這才派出大軍肅清安南。

  此乃正義之師,便就可以得到安南大部分百姓,貴族的支持。

  不然安南上下團結一氣的話,即便是說能夠強行攻打下來,也是比較耗費很大的。

  哪怕是現在,名義上還是安南王室的統治,大量的明朝官員過來,只是為了幫助安南更好的恢復民生。

  權力的爭奪大多發生在安南東西二都城裡,在其他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起義反抗。

  當然,零星的反抗還是有的,也並非是為了什麽胡季犛之類的,主要還是利益上的爭奪。

  畢竟地方上的官員正在被不斷的滲透,尤其是朱高熾的地方巡查,不帶個一兩千精兵,還真的很容易出現問題。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