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219章 我怎麽有種被拍賣的感覺
  第219章 我怎麽有種被拍賣的感覺
  汝陽縣屬於上縣,縣城內人口將近十五萬左右,商業也算是比較發達。

  但是四萬大軍就在城外幾裡地內扎營,這可是給了汝陽縣很大的壓力。

  縣城內府衙。

  包含知縣在內的數人,聚在一堂,商議城外之事。

  縣衙的官吏設置基本上是按正官、佐貳官、屬官、教職、雜職、吏典、差役的順序編排的。

  佐貳官是縣丞、主簿,分掌糧務、水利、河防等事。

  此刻除了知縣,主簿,縣丞等人外,典吏作為屬官,也在其中。

  “袁大人,據說外面率領大軍之人,乃是當今長孫殿下,不知長孫殿下如此尊貴的身份,怎麽會來到我們這裡。”

  “說是為了瘟疫過來。”汝陽縣丞有些疑惑的對著知縣問道。

  袁知縣聞言,眉頭微微一抬,卻沒有去回答縣城的話。

  袁姓在汝陽是大姓,先祖能追溯到三國末期的袁術,袁紹之上。

  袁知縣這個知縣的位置,也不是靠功名來的,也是通過舉薦的道路。

  一年才出多少舉人,進士,明朝的大量官員,基本上都是通過舉薦的形式當官。

  其實朱元璋能夠有這般的威信力,甚至中後的大明,爛到根子上,都還能維持下去,並且很是得民心。

  和朱元璋所任用的舉薦制度,分不開乾系。

  朱元璋的舉薦制度,可以看做主要是對於地方富民的拉攏。

  洪武六年朱元璋就下詔說道:“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舉薦推舉賢才的科目有: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

  洪武時期舉薦的范圍很廣,主要是鼓勵百姓在道德上升華自己,對於孝子表彰的就很不錯。

  諸如易州淶水縣民李得成冒著嚴寒“臥冰求母屍”,被舉為孝廉,被朝廷任命官職,後來官至布政使。

  以舉薦制度來看,明太祖朱元璋更加重視的是一個人的品德,而不是能力,是想通過此舉,將社會風氣帶向好的一面,並且培養出一批忠君愛國的官員。

  朱元璋大搞舉薦制度,甚至直接從富民中選用官吏。

  對於地主階級的拉攏,可謂是不遺余力。

  如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調查浙江等九地布政司,還有南京十八府州田地在七百畝以上的地主,共一萬四千二百四十一戶,編成花名冊,分批召見,直接錄用。

  有了地主階級的擁護,大明自然極為穩定,尤其是這些擁護的地主們,極為崇尚忠君愛國的思想,算是正能量一系。

  這就不難想象朱元璋在民間的威信了,他們當然是會說朱元璋的好話。

  像是貧農,基本上也得靠著富民生活,能夠當選官吏的富民,在當地的名望肯定是很不錯的,也很得到當地貧民的擁護。

  至少在有什麽災禍的時候,通常都會以身作則,出來救濟四方。

  所以貧農對於朱元璋也是同樣的擁護,認為這是個真正的好皇帝。

  有拉攏便有打壓。

  對於支持明朝統治的地主階級,朱元璋自然是笑臉相應。

  對於不支持,不配合的,甚至當地名聲差的地主,文人,那叫一個殺伐果斷。

  諸如蘇州人才姚潤、王謨被征不至,皆誅而籍其家。

  像是那些地主勢力更加強大的,更加要狠一些。

  江南的地主豪強勢力最為強大,這些地主豪強擁有大量土地,還魚肉百姓橫行霸道,甚至隱藏人口和土地,向農民轉嫁賦役負擔,使朝廷的統治延伸不到基層,偶爾還來個起義啥的,也是這些人在背後支持。

  朱元璋便幾次下令將曾經依附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江南地主豪強,還有忠於元朝的孤臣都遷到鳳陽。

  使其遠離家鄉,沒有根基,方便控制之余,還可以開發開發鳳陽老家。

  其中一些較為大頭的,還被遷移到南京在,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美其名曰:以壯京畿。

  便就是這般剛柔並濟的手段,才能奠下明朝將近三百年的國祚。

  不然大明中後期的那些奇葩皇帝,早把大明給完犢子了。

  後面朱棣三次親征,搞得大明一窮二白,也是因為地主階級的擁護,才沒有動搖到統治的根基。

  袁知縣,便就是這地主階級中的一員,所以他對於朝廷,尤其是朱元璋那是極度的擁護。

  河南這邊賑災,可是實實在在出了不少的錢糧。

  聞言,袁知縣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回答,而是沉吟過後,這才說道:“長孫殿下能夠來我們汝陽,是對汝陽的重視。”

  “既然長孫殿下來了,那我們汝陽也得拿出誠意方可。”

  下方的縣丞聞言,面色有些憂愁的回道:“可是大人,今日殿下並未回應,而是交代明日再看,這其中是不是殿下對我們有什麽看法呀。”

  袁知縣搖搖頭,道:“不要肆意去猜測長孫殿下的想法,本官聽說,陛下已經定下,將於九月舉行冊封太孫事宜,長孫殿下此刻前來,定然就是為了處置瘟疫此事。”

  朱雄英的存在,就算是朝廷重臣,幾乎都不知道,就連皇宮裡,若不是老一輩的,也不清楚。

  所以袁知縣下意識的以為,就是朱允炆。

  在袁知縣說完後,數位官員紛紛點頭讚同,典吏則開口道:“知縣大人,長孫殿下駕臨,我等如何也得組織縣內的大戶們,共同表達出誠意吧。”

  袁知縣不言,其他官員紛紛出聲讚同。

  典吏作為知縣屬官,像是這種知縣不方面開口的話,自然要效勞一番。

  顯然這個典吏還是很懂味的,袁知縣也投去讚許的目光。

  這體現的誠意,在袁知縣看來,自然是越大越好。

  這可是不久後的太孫殿下,大明未來的皇帝陛下,若是能夠有幸讓其對自己對上幾分好的印象,還愁以後官路不同。

  在袁知縣看來,長孫殿下的到來,簡直就是自己這一生中最大的機遇。

  所以昨天長孫殿下剛到的時候,就忍不住想要拜訪。

  現在想起來,是自己有些孟浪了。

  不過殿下既然沒有明確拒絕,那肯定就有戲,且看這情況,長孫殿下應該不止待上一兩日。

  “大人,這誠意,大概在一個什麽范疇之內呢。”

  主簿有些遲疑的問道。

  能夠乾到主簿,他自然是有足夠的情商。

  主簿並非汝陽本地人,在這裡沒什麽根基,不過也幹了七年多了。

  和袁知縣的舉薦不同,主簿是通過舉薦和科舉外,由國子監選拔為官。

  屬於學院提拔。

  舉薦,科舉,國子監,這也是目前大明當官的三個途徑。

  且主簿的出身,不算富裕,其父母曾經更是佃農出身。

  佃農,在元朝的時候,曾經算是和地主為依附關系,更是主仆,元朝律法規定,佃農要對地主向主仆之禮。

  這跟奴隸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朱元璋建國大明後,下詔規定:“佃見田主,不論齒序,並如少事長之禮。若在親屬、不拘主佃,則以親屬禮行之”。

  佃農與地主從元朝的主仆關系,到了明朝成為少長關系,地位提高了不少。

  更難得可貴的是,因為元末延綿的戰爭,以至於民不聊生,甚至很多老百姓逃荒時乾脆賣身為奴。

  對此朱元璋下詔:“凡戰亂中勢弱力孤或貧乏不能自存,於庶民之家為奴者,詔書到日,即放良”。

  在這基礎上,還進一步決定由朝廷出錢,贖還因饑荒為奴者的自由。

  洪武十九年,光是河南布政司就贖還了典賣為奴者男女二百七十四名。

  往小了說,這是把最底層的貧民地位給提升上來了。

  往大了說,這就是奴隸解放。

  到如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已經沒有為奴者的百姓。

  在地主階級和貧民階級面面俱到,這些舉措下去,尤其都還是朱元璋的諭旨直接下達。

  加上那大白話一般的諭旨內容,更讓聽不懂雅文的百姓不僅清清楚楚,更是有很大的親切感。

  朱元璋曾經農民的身份,更是讓廣大農民內心產生強大的認同感。

  殺貪官汙吏這些,越發如此。

  且要知道,大明如今的軍隊,八成都是屯田兵,平時都是乾著和農民一樣的活計。

  所以對朱元璋的個人崇拜,是深入到大明上下各個階層,那些上層階級的達官貴人們,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些各個方面,才是構成朱元璋有如此威懾力的重要結構。

  盡管大肆屠殺功臣,盡管歷史上藍玉案一萬五千多中層軍官被牽連誅殺,但是這對於朱元璋個人的威嚴,沒有絲毫的影響。

  縱觀古今,也唯有朱元璋將開國功臣殺了大半,還能皇權依舊穩固。

  早知道可不僅僅是功臣,在此之前,官吏都殺了好幾輪了。

  所以在縣衙的這些官員中,無論是地主出身的袁知縣,還是佃農出身的主簿,亦或是軍戶出身的縣丞,都是朱元璋的堅決擁護者。

  汝陽縣衙,只是大明一千多個縣的縮影,幾乎大部分的縣衙,都和汝陽縣衙的情況大同小異。

  這般深入的統治力,誰還能撼動朱元璋?
  主簿開口的意思,也是想讓袁知縣把基調定下來。

  不過眾人還是小瞧了袁知縣的手段。

  汝陽袁姓人氏,都是認為是書香門第,錢財這般俗物,怎麽自己開口了,那豈不是和那些賤商一般。

  “待會通知縣城內的各個大戶,今夜本官就準備個晚宴,長孫殿下過來,可不能疏忽大意。”

  “至於這誠意,各家的情況皆有不同,當然沒個準數,出多出少,都是看自個人來,本官還能強求不成?這豈不是壞了本官的名聲。”

  袁知縣說到這裡,微微停頓了一下,這才補充說道。

  “倒也不能讓大家失望,傳告出去,到時候誠意最大的,本官可酌情帶上幾人,隨同本官一同去得見長孫殿下的聖顏。”

  袁知縣此話一出,頓時場面就有些熱鬧,尤其是典吏,眼神中更是透露出驚喜之色。

  消息但凡靈通一點的,都知道長孫殿下就是未來的陛下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若是能在長孫殿下面前露個臉,哪怕只是報上一句自己的名諱。

  在未來的時候,那就有了青雲直上的可能。

  這如今的大明,這等機遇,那真的是萬般難得,而且是真正可能出現的。

  長孫殿下久居深宮,若是看到熟悉的姓名,自然會多留意幾分,這是再多錢財都換不來的。

  典吏性周,是汝陽本地人。

  周在汝陽,可是大姓,溯源甚至能到商周時期。

  是極為古老的姓氏。

  周姓在《百家姓》中名列第五,後世有這麽一句話: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稱周氏。

  後世所說的汝南,就是大明目前的汝陽縣。

  其中經過多次改名。

  作為汝陽大姓,周典吏背後的支持力量可不小,加上和袁知縣的關系,這讓周典吏心中已經下定決心,這個誠意,定要遠遠超出其他人家。

  想到這裡,周典吏就有些坐立不安,他想要急著回去跟族內的耆老們商量一番,絕不能錯過這次的機會。

  眾人的神情被袁知縣盡收眼底,能夠當上知縣,並且穩穩幹了這般多年,袁知縣當然是有幾分手段的。

  “諸位就先散了吧。不過此事有些匆忙,大夥可別催本官,怕是到時候來得人有些多,本官得安排廚子們多準備一些佳肴。”

  “依本官看,便就先暫定在戌時半更天吧,想來時辰上也差不多了。”

  袁知縣算是給足了時間,定下晚上八點開宴席。

  聽到這話的官員們紛紛讚同,現在距離戌時半更天還有兩個多時辰,足夠他們去商量這件事了。

  定下基調後,袁知縣也不廢話,讓大家散開,通知大戶人家的同時,也回去商議自家該出多少誠意。

  長孫殿下駕臨汝陽縣旁的消息,頓時就在城中大戶人家中傳開了。

  幾乎所有的大戶人家,晚膳都不吃了,直接就召開家族會議,開始盡可能的商討出,這個誠意要達到一個什麽程度,才能在長孫殿下面前,有露臉的機會。

  而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城裡群英商會的人知曉了。

  像是汝陽這種大縣,自然也有群英商會的負責人駐扎。

  早在朱英過來前,就已經開始溝通了。

  雖然群英商會在汝陽入駐的時間不長,但因為雪花鹽的生意,也算是有足夠的面子,至少銷路上不用愁。

  雪花鹽雖說是官營,但朱英從中得到的利潤,自然主要還是以走私為主。

  這也是為何朱英目前一直都沒把雪花鹽直接並入到官營裡面去。

  私鹽才是利潤來得最快的。

  加上饑餓銷售,雖然群英商會在汝陽入駐短,但地位可不低。

  袁知縣傳播開來的這些消息,連半個時辰都不到,就傳到了朱英這裡。

  朱英聞言,頗有些無奈。

  這感覺,和後世的那拍賣會般的天價午餐,似乎沒啥區別。

  若是朱元璋,亦或是大明同時代的人,在知道這些情況後,定然會心中不爽,甚至暴怒。

  但作為後世過來人,朱英對其卻是感到很有興趣。

  甚至對於群英商會的負責人問道:“到時候你也會過去嗎。”

  負責人是個中老年男子,聞言低頭恭敬道;“回稟殿下,老奴自然是可以去的。”

  朱英微微一笑,道:“到時候,把這個價格,往上抬一手。”

  “唔若是過低,那可就打我的臉了,這個你到時候在宴會上,一定要提出來。”

  “借此機會,你也試探一下城內各家的底細。其中具體詳細,都要好好記錄下來。”

  負責人聞言,心下輕輕松了口氣。

  其實在來的時候,他還是有些惶恐不安的。

  在他看來,自己的東家,大明的長孫殿下,其身份是多麽的尊貴,這等形式豈不是對殿下的玷汙。

  哪能用錢財來衡量跟殿下見面的標準,應該是以德行。

  只是朱英,又怎麽會在乎這些連底層下的面子工程呢。

  多得些錢財救治瘟疫,才是王道。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