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148章 取締八股文
  第148章 取締八股文

  朱元璋今年已經六十五歲了。

  在這個年紀,他心中最為擔憂的事情,就是整個大明帝國後繼無人。

  之前選擇朱允炆,那叫無奈之舉,算是矮個裡面挑高個。

  哪怕他之前心目中比較中意的老四朱棣,其實也並不合朱元璋的心意。

  在朱英出現後,最初的朱元璋,更多方面是受到個人情感的左右,而並不是說朱英有多強的能力,可以來繼承皇位。

  但是今天,現在,就完全不同了。

  軍政分離的建議,這完全是朝著大明千秋萬代的思路去想的。

  最為主要的,就是大孫的布局,簡直讓人驚駭,這要是換了別人,朱元璋第一想法就是先弄死再說。

  從早前布局安南,到現在掌控高麗,這等行為凡人聽之,都會覺得如同神鬼故事一般。

  如此大孫,單單就才能上,執掌大明綽綽有余。

  朱元璋還有什麽好遺憾的。

  “爺爺,你別哭啊。”朱英看著先是瘋狂大笑,突然就嚎啕大哭起來的老爺子,連忙起身,上前安慰道。

  “咱這是高興的呢。”

  朱元璋揮袖抹了抹眼角,情緒波動有些劇烈,朱英輕輕拍打著後背,半晌才緩了過來。

  “年紀大嘍,總是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朱元璋有些感慨的說道。

  本身他也是一個暴躁脾氣,這點幾個兒子都很相像。

  尤其是在涉及到大妹子,大孫子,兒子的時候,就越發如此了。

  “大孫呐,找個時間,你也該去看看你父親了,回京師這麽久了,連你父親的面都沒見過吧。”朱元璋微微歎息,對朱英說道。

  “聽爺爺安排。”朱英低聲說道。

  對於自己這個素未謀面的父親,朱英心中的情感有些複雜,不過人已去世,也再沒有交流的可能。

  聽到大孫的話,朱元璋有些傷感,不過情緒沒那麽波動了。

  畢竟現在還有大孫在,並不算孤苦無依。

  子孫再多,但是叫爺爺,叫爹的,唯二兩人,現在便是唯一了。

  其他的子孫,倒也不是朱元璋不在乎,只是總感覺有那麽一層隔膜,尤其是現在年歲來了,每次聽到父皇,皇爺爺。

  帶個皇字,朱元璋總是感覺有些刺耳不是滋味。

  “大孫,關於批閱奏章這塊,你還有其他的問題嗎。”朱元璋隨口問道。

  不過就朱元璋看來,大孫已然領悟出軍政分離這個點,必是到極限了。

  最後的這句問話,有些像流程一般。

  然而,朱英只是稍微遲疑了一下,說道:“爺爺,其實還有一個方面,孫兒注意到了。”

  朱英遲疑,只是覺得今天談論的事情比較多,一下子全說出來,會有一種消化不良的感覺。

  不過看到老爺子面色上的悲傷,他還是決定說出來,至少也能轉移一下爺爺的注意力。

  況且他要說的問題,也是在於內政的根本,是對大明所有制度的一種非常大的衝擊。

  如同商鞅變法,其實已經迫在眉睫,越是早點,對於大明就越有利。

  朱元璋愣了一下,他隨口一問,沒想到大孫還真有其他的想法。

  於是問道:“是關於哪方面的。”

  朱英回道:“是關於內政這塊。”

  聽到這話,朱元璋本來有些萎靡狀態,頓時就精神了起來。

  在朱元璋看來,自己的大孫對於很多治國策略,都有著獨特的見識。

  尤其是上次的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的策略方案,目前在大明多數地方開始實行起來。

  因為大孫上次的警告,所以哪怕朝堂群臣都想進行全國推廣,但還是被朱元璋給攔了下來。

  以工代賑在大孫的口中,如果不能有熟悉的經驗和完整的預算方案,一旦全國推廣的話,很容易引發貪汙成風。

  現在以工代賑的施行,需要朱元璋特批,主要針對遇到災荒的地區。

  目前來說,效果超乎想象的好。

  大明現在的各種災荒本來就很多,一旦出現災情,從災區上報到京師,最快也是七八天甚至十多天的事情。

  然後才是京師下令,從災區的周邊開始調糧進行賑災。

  其中還涉及到軍隊的調動,畢竟賑災的災糧為了防止意外,一般都是由軍隊押送。

  而且餓瘋了的災民,沒有大軍鎮壓,保不齊要鬧出什麽亂子來。

  從籌糧到賑災這個過程,或者說災糧發到災民手裡這個時間,少說也是一個月起步。

  災民很難撐到這個時候,是不可能待在災區原地等死的。

  所以災區的災民都會進行自我救贖,直接成群結隊的向京師所在方向過去,沿路則是各個地區官府進行一定救援。

  曾經沿路的救援,主要就是官府出力,什麽鄉紳勳貴,地主大戶,不存在拿存糧出來。

  像後世影視裡,出來施粥這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現象。

  一般大戶人家,子孫後代,婢女仆從不會少,自家都顧不過來呢,還去施舍別人。

  做出這等事情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頂多就是在官府號召捐糧的時候,意思一下。

  而且災民的數量,根本不是幾個富戶能搞定的。

  便是災民們在路過城池的時候,都是城外施粥,嚴禁入城。

  但是以工代賑出來後,這些鄉紳勳貴,地主富戶,就開始變得積極主動起來,甚至有時候為了爭奪名額,大打出手的情況屢次發生。

  在這樣的氛圍下,小波的災民三四個城池就被吸收掉了。

  大波的災民,也頂多路過十幾個城池,就差不多了。

  根本不會向往常一樣,京師外圍聚集數萬甚至十多萬的災民。

  “大孫有何想法,直管大膽言說。”朱元璋有些期待的說道。

  朱元璋總有一種感覺,仿佛對他來說很麻煩的事情,到了大孫這裡,突然就變得簡單起來了。

  大明的災荒,害了多少百姓,幾乎可以說是動亂的根源,但是大孫一個策略下來,最近朱元璋都沒看到什麽災情緊急的奏章了。

  不是災荒變少了,而是災民還沒開始聚集的時候,就已經被周邊的城池給吸收乾淨了。

  曾經被人厭棄的災民,現在突然有了一種香餑餑的感覺。
    因為災情一開,必定就會有以工代賑活下來,很多鄉紳勳貴都想乘此機會撈上一筆。

  糧食在地窖放久了,也是會變成陳糧不值錢的。

  哪怕是災荒再厲害,鄉紳勳貴們都不會愁吃穿,當然是能撈就撈。

  朱英心中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孫兒在查閱奏章的時候,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地方上的官員,對於當官並沒有經驗。”

  “而且郭忠在跟我講述這些官員的情況時候,我發現這些官員任職的情況非常混亂。”

  朱元璋聽到這話,不由皺眉問道;“大孫所說的混亂,是什麽意思。”

  朱英說道:“譬如某個官員,最初為官的時候,先是在戶部任職,在戶部幹了三年後,又去了吏部,再過三年,說不定又去了工部。”

  朱元璋聽到這裡,眉頭皺得更深了,因為他沒有發現大孫到底說的是什麽問題,甚至心裡有些不愉快。

  “大孫的意思,是說咱讓這些官員調動得太過於頻繁了嗎?”

  其實早之前,很多官員在一個地方任職的時間,相對來說會比較漫長,不過朱元璋為了防止貪汙,或者結黨營私的事情發生。

  一般來說每隔幾年,都會調動官員的職位,品級越高的官員,調動得就越發頻繁。

  尤其是六部尚書,幾乎是兩年到三年就會換一輪。

  朱元璋便是以此,來收攏手中的權利,得到中央集權的效果。

  朱英聞言,也察覺到了老爺子有些不耐煩的語氣,不過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繼續說道:

  “老爺子,一個官員,從他入仕開始,需要讀些什麽書。”

  朱元璋回道:“自然是四書五經。”

  目前大明以八股取士,科舉考試隻許在“四書”“五經”的范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答題必須按照八個連續的部分進行,不得違背,這種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後,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國,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當時已有資本主義萌芽,商業和市場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這對封建經濟是一種衝擊,
  所產生的思想和各種“異端邪說”對封建主義的思想體系也是一種衝擊。

  也就是說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前代人的思想,他們在應試的文章中寫出了新的內容,裡面不僅有諸子的思想,還加入了佛道兩教的觀點。

  應試文章竟然離經叛道,雜入新奇之說,詭僻之論,在朱元璋看來,這怎麽能行。

  為了迫使當時的學子服贗孔孟之道,製止異端邪說,從而鞏固封建專製,就必須加強儒家經典的灌輸,把人們的思想重新納入官方思想的軌道上。

  要達到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把科舉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加以嚴格規定,於是朱元璋規定。

  科舉考試必須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經典《四書》作為標準答案,文章必須以八股文為形式。

  這樣,讀書人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也不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然的話,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這一關。

  這就是大明真正意義上的應試教育了。

  所以朱英在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朱元璋的心裡,其實是很不舒服的,甚至有些微微的扭動身體,強行壓製自身暴躁的情緒。

  畢竟站在他面前的是大孫,還是十年未見,好不容易再次相見最為疼愛的大孫。

  或者說現在的朱元璋,還不知道怎麽去對大孫發泄怒火。

  要是換了大兒子朱標,估摸著現在朱元璋已經抄起家夥什,攆著打了。

  老爺子的異常,朱英也感知到了,但是他依舊選擇繼續問道:

  “爺爺也是從貧苦百姓出走出來,當是了解一名,譬如鐵匠學徒到成長為鐵匠師傅,需要多長的年月吧。”

  朱英轉彎說道。

  朱元璋怎麽聽不出來大孫言下之意,不過還是回道:“少說三年五載,七八年也是正常。”

  朱英點點頭,再次問道:“那麽老爺子從何認為,一個學子考取功名為官有,怎麽能有從官的經歷呢。”

  到了這裡,朱元璋逐漸平靜下來,似乎感受到了大孫其中的意味,微微沉吟說道:
  “自是有老人帶新人,一名官員,先是從輔職做起,當有了熟悉的經歷後,通過考校,再成為主官。”

  朱英點點頭,說到這裡,其中的關鍵也差不多了。

  他再次問道:“戶部掌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國庫。”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

  “其中六部任何一部,一個未嘗接觸過的官員要熟悉上下,少說也得數年時間才行,僅僅不過一個學徒。”

  “當這個學徒剛有些經歷之後,就得重新換個地方學習,若是天資聰慧者無須多說,但哪來如此多天資聰慧者。”

  “便是有些中規中矩的官吏,就僅僅一個事情,便需用一生來鑽研了,如何能更好的發揮出本身的才能。”

  “爺爺可是曾看過宋朝歐陽修所處《賣油翁》,萬事無他,唯手熟爾。”

  朱元璋眉頭舒展開來,問道:“大孫的意思,是應當讓官員在本身的職位上進行調動,如戶部官吏,便是在戶部調任,吏部便在吏部。”

  “便於官員更好的掌握本身所學,是這個意思嗎。”

  對於這個問題,朱元璋其實也是考慮過,所以在官員的任免上,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在原本的部門,只有一些大才。

  譬如尚書這個職位,主要在於管理官員的職位,才會進行調動,不會影響部門的學習。

  在朱元璋看來,大孫的問題,明顯還是因為不夠熟悉朝堂才導致的。

  然而,朱英卻是搖頭說道:

  “自然不是,孫兒的意思,是在科舉八股取士外,另開選功名之路,學子所讀之書,也不局限在四書五經之內,而是另外編撰。”

  取消八股取士,或者說先行壓製八股取士,這才朱英看來,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朱英想打造的大明,是一個民智開啟的大明。

  八股取士對於思想的限制,實在是太大了,甚至於後來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話的出現。

  早知道曾經書生,可不是手無縛雞之人。

  所謂君子六藝,每個讀書人,學武都是必然。

  比如一米八六的聖人孔子,其中武力值怕是比項羽還要來得牛逼一些。

  畢竟霸王舉鼎的項羽,那個鼎只有三百五十斤。

  而孔子托舉城門,按照春秋當時的情況,最輕的城門都是四百斤朝上了。

  甚至於諸葛孔明,三國最為出名的軍師。

  其個人武力值多的不說,少說單挑四五個大漢沒半點問題。

  而如今的西方,已經開始了文藝複興,思想開放的運動。

  朱英想要給大明步入工業時代奠基,就必須解放思想,讓更多的思維碰撞出強烈的火花。

  最為重要的便是,將工匠的地位進行提升。

  想要進行這後續一系列的舉動,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人才。

  這也是當初,為什麽朱英在察覺到自己的身世情況後,第一想法還是前往安南。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