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長孫!》第838章 推行新政
  大明京師。

  隨著冬季的到來,天氣變得越發寒冷。

  但是整個南京內外城的人群,卻越發的多了起來。

  尤其是各種奇裝異服的外國人,幾乎是隨處可見。

  這是因為作為這個天底下最為強大的國家,馬上就要換一位皇帝了。

  當然,沒有人會覺得換個皇帝會讓大明變得衰弱,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大明能夠威服四海,震懾天下,跟現在的大明太孫分不開乾系。

  皇帝陛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收拾河山,重建漢製,而太孫殿下則是讓大明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強盛時代。

  所有的百姓都在期待著,太孫殿下會帶領大明走上更加繁榮強盛的道路。

  在之前,太孫殿下於正月初一舉辦登基大典的消息,通過報紙在各省份傳開後,就有大量的百姓紛紛前往京師。

  龐大的人群,讓驛站的工作人員擔憂不已,生怕出現什麽不好的事情。

  “上次見識到這樣的場景,那還是在洪武初年的時候。”

  京師邊上驛站,老驛卒不由感歎著說道。

  年輕的驛卒疑問道:“二十多年前,我們大明就有這樣的盛況嗎?”

  二十多的驛卒,顯然對小時候發生的事情不清楚。

  老驛卒眼中帶著回憶,感歎道:“那可不是盛況,那是逃難的饑荒,滿滿當當的,全是想要去京師討一口吃的。”

  “驛站這裡都擠不下了,我們也只能看著他們在外面餓死,甚至是.誒,不說了,那些都不過是陳年往事。”

  “你只要記得,現在的生活,是多麽的來之不易,便就行了。”

  說完話的老驛卒似乎心情不怎麽好,交代了一聲,也就獨自離去了。

  在他那個年代,能夠看到大量的人群,從來就沒有什麽好事,跟現在哪裡一樣。

  年輕的驛卒顯然不能感同身受,他看了眼老驛卒略帶落寞的身影,然後轉頭看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的人們,如同在看兩個不同的時代。
——
  京師的衙門現在個個都亞歷山大。

  在太孫登基的這個節骨眼上,任何小事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

  而且根據歷朝歷代的規矩,所謂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當太孫殿下登基後,也就意味著朝廷的權力將要重新進行一次洗牌。

  禮部主客清吏司衙門。

  作為接待外賓的部門,最近郎中張見可謂是忙得不可開交。

  太多的外國人跑到京師來,就是想參加太孫殿下的登基大典。

  這對於大明來說,當然是好事,之所以那麽早把登基的消息放出去,不就是給這些海外國家一些趕路的時間嘛。

  八方來朝,萬國來拜,這是所有的皇帝都想得到的殊榮。

  太孫自然不可能發出一道令旨,要求別人來拜見,這就失了體面,別人主動前來,這才是最好的。

  當然,如果能夠趕來,而沒有趕來的小國,事後會不會遭到清算,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紈絝,且要給我小心一些,現在是特殊時期,任何錯誤,都會被人抓到放大。”

  “若是出了漏子,別說你老爹我這頭上烏沙不保,便是這卿卿性命,都有可能不全。”

  “那些狐朋狗友,最近少和他們接觸,給我老老實實待在家裡讀書,現在舉人都如此簡易,明年乃是太孫登基第一年,你要是考不上,看我不把你腿打斷。”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的張見,首先就是逮著兒子張文傑一頓訓斥。

  張文傑一臉委屈。

  “爹,我只是上街溜達了一會,看看熱鬧,可沒乾別的事情。”

  “你可不能汙蔑於我,我可什麽都沒乾啊。”

  旁邊的張見夫人也幫襯道:“你這大官人,可不要在衙門裡受了氣,跑回來撒在兒子身上。”

  張見看妻子說話了,便解釋道:“誰還能讓我受氣,那些蠻夷,還敢跟我對著乾?”

  “只是今天跟幾個同僚交談,有些感觸罷了,聽說太孫殿下把正三品上的文官,都召進了宮裡,傳出消息說,是要商議推行新政的事情。”

  “新政,新政,這必然是一番更新換代,也不知道上頭風向如何,一個不好,便是我也難免致仕。”

  “這混蛋玩意,年齡早就到了,舉人卻三番不中,現在科舉變得簡單許多,朝廷已經不準舉孝廉入仕,唯有科舉一途開放,如若文傑不能入仕,家業何存。”

  聽到這番話,張見夫人也緊張了許多,問道:“朝廷去年不是下了規矩,六十五致仕嗎,老爺才五十出頭,正當壯年,這還沒到年歲呢。”

  張見苦笑道:“哪能是這麽簡單,說了你也不懂,總之小心為上。”
——
  東宮。

  今日的東宮聚集了幾乎大明所有最有權力的大臣。

  除了朝廷上三品往上的大員,包括其他省份的布政使,幾乎都來了。

  而今日,是朱英推出新政,商議周全之事。

  “殿下,萬萬不可如此啊,此等行為,豈非是自縛手腳,自古以來,就未曾出現過這等這等之事啊.”

  “請求殿下收回新政之中,關於皇權之事,眾所周知,君權天授,殿下何故如此。”

  東宮大殿。

  這裡有七十多人,因此講話什麽的,大家也都能聽到。

  朱英之前就已經擬好了新政的綱領,讓郭忠進行朗讀。

  對於新政,所有的大臣都很緊張,大家都非常清楚,這是太孫殿下登基之後,主要的政治走向,也同時涉及到自己的烏紗帽,包括官職的權力大小。

  在開始後,大家感覺前邊的還好,無非還是之前軍政分離,責任落戶,稽查審核那一套。

  只是更加規范了一些,包括在建設,民生上。

  然而到了後邊,大家就開始心驚膽戰了。

  設立內閣議會,束縛皇帝權力,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請殿下收回成命!”

  在第一個大臣下跪拜到,緊接著第二個大臣也下跪請求。

  “請殿下收回成命!!!”

  集結著第三個,第四個,頃刻間,東宮大殿裡,所有的大臣都全部跪伏懇求,語氣之中,滿是惶恐。

  這讓所有的大臣感受到害怕。
    從新政裡的條例來說,是束縛了皇權,原本屬於皇帝的權力被大量的分配給內閣。

  按理說這應該是個好事,尤其是對於在場的大臣們來說。

  要是太孫是個昏庸之君,大臣是貪婪之臣,那自然是皆大歡喜。

  可偏偏這東宮大殿裡截然相反。

  “我意已決,無須多言,新政之中,關於皇權之事,不容再議。”

  面對這等類似於逼宮一般的場景,朱英卻沒有絲毫的擔憂,只是語氣平淡的說出決定。

  大臣們左右互視,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作答。

  便是伶牙俐齒的禦史們,喉嚨滾動間,也不敢開口。

  “好了,都起身吧,關於新政之中其他事項,再行商議一番。”

  朱英開了口,大臣們也只能悻然而起,略微沉默片刻後,就有大臣站出來,說出自己關於新政其他事項的一些想法。

  大殿中也恢復了氣氛,好像剛才的事情沒發生過一樣。

  散朝之後,朝野上下,官吏之中,立即掀起了驚天波瀾。

  誰也不會想不到,在新政之中,竟然會有對皇權的限制,大家都很不明白,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麽。

  哪怕是朱棣,整個人都有些懵了。

  “法師,太孫這是昏了頭嗎?難不成父皇就會讓他如此行事,說得好聽點,這是聖天子垂拱而治,說得不好聽點,這是自縛雙手。”

  “把治理朝政的權力丟給那些貪官們,他怎麽敢啊。”

  在朱棣得到消息後,立即就找來姚廣孝商議。

  雖說藩王們在新皇登基後,就會去到東神神州開荒,可大明的事務,同樣也會對他們有很大的牽扯,並非是說離開了就沒聯系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明的強盛,反而是他們在海外的堅強後盾,至少在這個時期,不會說有哪個藩王想著造反,從東勝神州殺回來。

  至少,他們之中,要誰能夠統一東勝神州,才有資格跟大明掰腕子。

  姚廣孝沉默片刻,歎息道:“太孫這不是對自己的限制,而是對後世君主的限制啊。”

  “可能太孫覺得,後世之君不成器,因此乾脆把權力限制了,與其出現一個昏庸的君主,還不如如此限制。”

  朱棣道:“我知如此,可是”

  朱棣是很不理解這樣的行為,雖然但凡聰慧點的都能看出,這是朱英限制子嗣的手段,可權力這個東西,如此誘惑,誰能拱手讓人呢。

  “父皇定然是知曉此事的,太孫說服了父皇,否則新政即便是推出,也不是在這個時候。”

  “看樣子,太孫是不想跟歷代皇帝一樣,親自去處理政務,乾脆是當了個甩手掌櫃,也不知這般會讓以後的大明如何,那些貪官們,真的會跟太孫想的那樣,好好的治理大明嗎。”

  姚廣孝笑道:“現在應是諸位大臣最為惶恐,太孫不治世,那就談不上錯,不管是發生了何等事情,錯都在大臣們身上,而皇位穩固,依然不動。”

  “以後這矛盾之間,非是在百姓與皇帝之間,而是百姓與大臣之間,雖是少了些權力,可那些權力對皇帝本身也是束縛。”

  “解開了束縛,皇位也沒那般炙手可熱,也許會有一些權臣的出現,但國祚悠長,未免不是件好事。”

  朱棣聞言,想了想,最後歎息一聲,什麽也沒說。
——
  乾清宮。

  朱元璋還有朱英,正在陪著小文承玩耍。

  小文承在給朱元璋展現自己新練的武藝,刀槍劍戟,還有火繩槍。

  “大孫,也許你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麽的喜歡當皇帝,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是皇帝。”

  “一個國家的興衰,寄托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是個很危險的事情。”

  “咱以前沒考慮過這些,只是想著讓百姓們都聽話,大明的國祚就能延綿,現在看來,或許你才是對的。”

  對於在東宮大殿新政之事,包括宮內外的一些消息,朱元璋自然是都知道的,也很是關注。

  畢竟這樣的事情,可謂是自從始皇以來,算是中原大地頭一遭。

  “爺爺,外面風冷,我們還是進屋裡休息吧。”

  朱英擔憂說道。

  最近老爺子的身體狀況不怎麽好,畢竟已經到了冬天,對於老人來說,每個冬天都跟渡劫一樣,很是難熬。

  朱元璋擺擺手:“咱的身體,咱自己知道,你就別管那麽多了,咱還要多看看小文承的表演呢。”

  面對老爺子的堅持,朱英也無力勸阻,但他給小文承使了個眼色。

  小文承當即說道:“太爺爺,我累了。”

  朱元璋這才道:“好好好,累了咱就休息。”

  聽到這話,小文承得意的看了一眼朱英。

  仿佛在說,太爺爺只聽我的。
——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政的事情也穩定了下來。

  對於大臣來說,他們其實並沒有多大反對的理由,畢竟太孫把權力在讓給他們。

  緊接著,就是內閣的正式成立了。

  朱英選定了十二名內閣成員,其中包括七部尚書,還有幾位侍郎。

  從新政開始,所有的朝廷政務,都會經由內閣處理。

  當然,現在的內閣,包括律法,並不是很完善,這還需要朱英進一步的建設,雖然朱英把大部分的權力都讓了出去,但實際上他的影響力並沒有受到任何的動搖。

  畢竟這些內閣成員,在任何事情上,還是會聽從朱英的令旨。

  朱英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去完善律法,推廣律法,並且保障律法的權威性。

  讓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通過律法去解決問題。

  因此在大明各學院之中,已經是在成立律法專業,包括很多大學士,也是開始向律法研究這塊來偏移。

  當然,軍隊的事情,就跟政務不掛鉤了。

  軍隊只會向皇帝效忠,所有的軍隊,都不會跟官員建立聯系,包括衛所這塊,也是獨立出百姓,官員之外。

  新政在實行一個月之後,百姓其實沒有太大感觸,因為生活依舊,包括大臣們,好像也沒太大的變化,他們還在做著一樣的事情。

  這個時候大家突然發現,好像確實許多事情,也不需要皇帝親自來處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