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元輔》第2051章 正國本(十五)爭
  第2051章 正國本(十五)爭

  “錢科長這話可真有意思。如果,在下是說如果——如果皇貴妃娘娘真的涉案,謀劃或者至少是參與了‘藥膳案’,那麽這皇貴妃的身份還能保得住嗎?
  她若是保不住這一身份,那麽皇三子便不過是一位普通皇子,既非嫡、亦非長,與皇嫡子、皇長子二位再無相爭之資格。試問,這卻如何適得其反?”

  鍾兆鬥與錢夢皋原本關系是很不錯的,可惜在大明官場之上,師生關系才是絕對不能背叛的,朋友之誼嘛……不妨往後稍稍。

  這世上除了父母之恩可能歸於人類天性之外,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其實都有價碼。忠誠往往只不過是背叛的代價大過了可獲得的利益而已,背叛則反之。

  當然,在“民族國家”思想形成之後,一些道德水準較高的人有時候會僅僅出於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誠而舍生忘死,這就是另一種特例了。

  總之,鍾兆鬥的態度已經表明,他將毫不猶豫地站在師相一邊,至少在當前這件事上與錢夢皋勢不兩立。

  他這番反駁也是有道理的,之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貴嫡賤庶,是儒家禮法上安排妻妾身份尊卑的主要原則,而母親的身份尊卑連帶影響所生子女的尊卑。

  因此,即便沒能把鄭妃本人怎麽著,但只要把她的皇貴妃身份打掉,這件事就算成功了,怎麽你錢夢皋還說會“適得其反”呢?反,反在哪啊?
  這個身份尊卑問題,可以參考《春秋·公羊傳》,其中曰:“隱(公)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公)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也就是說,正妻之子為嫡子,嫡子中擇立年長者為嗣,而不立賢者;媵妾之子為庶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需擇立庶子為嗣,則以立貴為原則,避免因眾妾同時生子帶來繼承次序的爭端。

  因此,何休注雲:“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注:中國不同時期尊右還是尊左並不固定,從此處可以看出當時是尊右的。]
  在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下,妻在家內的地位尊於眾媵妾,有“女君”之稱,嫡子地位高於庶子,即是源於親生母親為嫡,地位尊貴。

  隱公與桓公同為惠公之子,然皆非嫡妻所生,但是“桓母右媵”,為媵妾中地位最尊者,因此桓公貴於隱公。

  所謂“子以母貴”,正是指子依母親身份之尊卑排定繼承的次序。因此,隱公雖年長於桓公,又有賢能之名,仍以“母賤”而不得立。

  這就可以看出來,嫡庶貴賤之辨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妻妾身份地位尊卑的劃分,二是子嗣宗法地位高低的區別。前者影響後者,而後者又與家族繼承問題密切相連,可見“嫡庶之辨”是一妻多妾家族禮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母與子的身份尊卑有密切的聯系。

  朱翊鈞之所以在此前那些年裡將鄭妃的身份一提再提,最終提高到“皇貴妃”這個“副皇后”的位置上去,除了要展示自己對她的寵愛,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提高朱常洵的地位。

  試想,朱常洛是庶長子,這一點無從改變,那麽朱翊鈞這個做父皇的,要想讓朱常洵獲得對朱常洛的優勢,或說至少與朱常洛並駕齊驅,除了從《公羊傳》中提到的這一制度來想辦法,還能如何呢?

  當然,後世之人聽得更多的可能還是“母憑子貴”。尤其是經過很多宮鬥戲的狂轟濫炸,很多人恐怕都已經搞迷糊了,不清楚到底是“子憑母貴”還是“母憑子貴”。

  這時回頭看看就會發現,《公羊傳》中亦提到了“母以子貴”。那麽,何謂“母以子貴?”何休注雲:“禮,妾子立,則母得為夫人。夫人成風是也。”

  這裡的“夫人成風”是指《春秋經》載:“文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又“五年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

  風氏為僖公之母,莊公之妾,僖公得立,故尊為夫人。《春秋·左氏傳》曰:“傳,五年春,王使榮叔來含,且賵,召昭公來會葬,禮也。”

  “含”是古代放在死者嘴裡的珠玉等物,“賵”則是贈給喪家用以送葬之物。杜預注曰:“成風,莊公之妾。天子以夫人禮賵之,明母以子貴,故曰禮。”

  然而《春秋·文公九年》經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禭。”《谷梁傳》亦雲:“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以為秦人不以成風為夫人,以妾為妻非禮,故正之。

  這裡就有點複雜了,《春秋經》記載僖公妾母為夫人,三傳對《春秋》記其事的詮釋互相矛盾:
  《公羊傳》未針對成風為夫人特別解釋,但在《隱公元年·春王正月》提出“母以子貴”之說;《左氏傳》謂周天子以夫人之禮會葬成風合於禮,承認成風為夫人合禮;《谷梁傳》則譏以成風為夫人是以妾為妻。

  春秋三傳對於以成風為夫人是否合於禮,見解明顯不同,因此“母以子貴”在禮法上是否具有原則性的地位,一直是一個爭議不休的問題。

  事實上,“母以子貴”與“嫡庶之辨”,二者本就存在衝突。妻妾嫡庶之辨原本是由婚姻締結的儀式而來,嫡庶的身份是固定的,而“母以子貴”卻打破這項固定身份尊卑的原則。

  當然,如果一定要問究竟是“子以母貴”還是“母以子貴”,那就只能按照時間來區分。

  一般而言,在一個大家族中,或者乾脆就是天家之中,那麽當兒子年紀尚小、地位未定之時,是子以母貴;當兒子排除萬難、繼承家業或帝位時,則是母以子貴。

  當然,偶爾還有一個中間態,即兒子已經取得繼承人身份但尚未繼承時,這種情況下作為孩子的生母,通常也能母以子貴。

  不過,歷史上也有例外,如漢武帝劉徹就首創了一條令人聞之色變的制度:立儲殺母。這個制度本書前文曾經提及,就不贅述了。

  總之,立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即便大明的規矩早就立在那兒了,朱翊鈞仍然試圖——至少曾經試圖通過“古已有之”的手段來加以改變。

  不過從“古已有之”的做法中想辦法,卻也不是只有朱翊鈞曾經嘗試,當年心學派就提出過一個建議,說可以由皇后收養皇長子朱常洛,這樣一來就規避了皇長子身份被其生母“拖累”的麻煩。

  然而這個建議當時就被高務實攪黃了。高務實也沒用什麽別的招,還是那句話,皇后還年輕,你們怎麽知道皇后將來不會有出?再加上朱翊鈞著實不喜歡朱常洛,這件事才沒能如心學派的願。

  不過事情雖然壓住了,但這種思維慣性卻不會因此消失,所以鍾兆鬥此時所言依舊是按照這個路數來的。

  然而這次鍾兆鬥還真是失算了。

  倒不是說這個路數能被區區錢夢皋否決,他何德何能敢否定“五經”之一的《春秋》?別說他了,就算是六首狀元出身的高務實,現在頂著實學宗門的名號也不敢直接否認《春秋》的觀點,最多只能就《春秋》寫一本讀後感,表示說大家以前讀此書時誤會了,其實人家《春秋》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啥啥啥……

  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說鍾兆鬥失算呢?其實是因為錢夢皋這次並不是要辯經,他是要談人性。

  錢夢皋不僅沒有反駁鍾兆鬥的話,反而先附和道:“鍾科長所言極是,只要皇貴妃娘娘丟了這后宮之中僅次於皇后娘娘的身份,皇三子按說自然也就沒有了正位之資。”

  鍾兆鬥微微挑眉,雖然沒有說話,但誰都看得出他的意思:那你還說個屁?

  而此時,蕭大亨卻似乎想到了什麽,悄然皺了皺眉,眉宇之間閃過一絲陰霾。不過,他依舊沒有開口,繼續保持著沉默。

  錢夢皋笑了,先是打量了蕭大亨一眼,繼而朝鍾兆鬥略一拱手,施施然道:“總憲、鍾科長,以二位對皇上的了解,會認為鄭皇貴妃經此一事便將一蹶不振嗎?”

  蕭大亨不僅沒回話,甚至把眼睛都輕輕閉上了。他並非認為錢夢皋說的話是無稽之談,相反他同意錢夢皋想表達的意思,只是實在不願意承認,這才做出閉目養神之態。

  而鍾兆鬥這次終於感到事情棘手了,深深皺起眉頭,眉間形成一個川字。他想了想,略有不甘地道:“即便皇上戀舊,不肯就此將鄭妃打入冷宮或者做出更嚴重的懲處,但有了這樣的惡跡,皇上總不可能事發不久就給她恢復身份。

  那麽,我等只要再努一把力,就大可以在這段時間之內抵定大局,讓皇三子徹底失去問鼎儲位的機會。”

  “哦,是嗎?”錢夢皋看來並不相信,微笑著反問:“不知鍾科長所謂的努力究竟是指什麽呢?莫非……是讓皇嫡子早些獲得冊封?”

  這話其實有點打臉的意思,因為鍾兆鬥也好,趙志皋也罷,他們師徒二人歸根結底還是心學派的人,而心學派歷來是支持朱常洛的。支持皇后與皇嫡子母子的,那可一直都是實學派的人,甚至說得更確切一些,是實學派中的高務實一系。

  你一個心學派的人,因為“世兄”趙鳳威的事,跟著師相趙志皋跳反去幫高務實一次,這我錢夢皋認了,可你們難道連心學派的身份和立場都打算一齊拋棄嗎?這可就多少有點“欺師滅祖”了!

  然而鍾兆鬥能得趙志皋看重,自然也是有幾把刷子的,他輕哼一聲,道:“太子之冊封非我所能置喙,我所言者,乃是指皇三子封王之國一事。

  算起來,皇三子今年已經完全可以封王,而封王之後便可以考慮之國。如此,只要趁著鄭妃受懲之際大造聲勢,使皇上不得不聽從百官呼聲,冊封皇三子為王,同時令其之國,那麽鄭妃母子對儲位的念想自然也就該一舉了斷了。”

  正如錢夢皋的話剛才打了鍾兆鬥一個措手不及一般,鍾兆鬥這番話也讓錢夢皋一時語塞。但他反應也很快,立刻搖頭道:“我看鍾科長將此事想得過於簡單了。”

  他頓了頓,道:“皇三子出生於十四年(萬歷十四年),按照太祖規矩,應該是十歲封王,二十歲就藩,那麽皇上完全可以說要等到萬歷三十四年再命其之國……”

  鍾兆鬥大搖其頭,道:“錢科長,你我皆非尋常鄉民,這種話就不必拿來說了。太祖爺的確有這樣一說,可是事實上有多少藩王真是按照這樣的年限來執行冊封與就藩的呢?”

  呃,這個的確不怪鍾兆鬥不拿朱元璋的“祖宗之法”當回事,因為事實上朱元璋自己都沒做到。

  朱元璋的兒子們,長子朱標冊封太子是十三歲……這個姑且不論吧,畢竟太子比較特殊,和尋常藩王沒有可比性。

  那麽看看他其余一些兒子,除了老二到老五是嚴格按照二十歲就藩來安排的,從老六起,就開始連續十三個兒子都沒達到二十歲這個就藩年齡,其中最小的十五歲,最大的十八歲。

  你太祖爺自己都做不到嚴格按照規矩來辦事,後來的皇帝們自然也有樣學樣,封王和就藩的時間基本上就毫無規矩可言了。比如朱棣之子、趙王朱高燧,他封王之後過了二十一年才就藩,當時已經三十九歲。

  如果說成祖那會兒已經太久遠了,那麽看看朱翊鈞的好弟弟朱翊鏐吧,這位潞王殿下才兩歲就封王了,但是二十三歲才就藩衛輝——朱元璋的所謂祖製在這兒一點用都沒起。

  另外還有個情況,是錢夢皋也好,鍾兆鬥也罷,他們這些人現在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原歷史上朱翊鈞不僅是把朱常洵一直留在自己身邊不讓其之國,他後來的其他兒子們也是同樣的待遇,朱翊鈞都一直不肯讓他們之國。

  朱常洵算起來還是朱翊鈞在世時唯一一個被放出去之國的,當時已經是萬歷四十二年了,朱翊鈞實在是被國本之爭搞累了。

  而在朱常洵之後,朱翊鈞的另外三個兒子朱常浩、朱常潤、朱常瀛則更誇張,直到朱翊鈞駕崩都沒讓他們之國。直到天啟七年三四月間,這三位天啟帝的皇叔才得以密集之國,分別就藩漢中、荊州、衡陽。

  所以總而言之,鍾兆鬥提出盡快迫使皇帝冊封朱常洵為王並要求其立即之國,從大明的習慣做法上來說並無問題。

  如此,球……哦,蹴鞠又被踢回了錢夢皋腳下。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PS:表弟陽了,同時昨晚我兒子喉嚨裡似乎也有點聲音不太對,今天白天打算觀察一下。抗原試劑有限,還不敢亂用。唉,可能當爹媽的都有一種心思,祈禱病啊災啊都衝自己來就好了,別找孩子……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