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元輔》第597章 臨行前的準備
  第597章 臨行前的準備
  辦理巡按關防之類的事情都是走流程,有王國光這位左都禦史關照,自然是一切從速,吏部那邊更不用說,所以就不必多提了。

  但不管怎麽快,這個過程最起碼也得三五天。而且三五天后估計高務實依然走不成,因為廣西巡按的大印還沒回來——那位前巡按胡宥是個大孝子,知道母親逝世後,他是直接掛冠而去的,一應關防大印等相關東西全得從廣西快馬送回京師。

  這年頭沒有火車飛機,從廣西到京師按照不同的驛馬急遞等級,所耗費的時間不同,按照都察院和吏部的估計,那顆象征著高務實廣西巡按禦史身份的大印要到達京師,估計還得有個十天半個月。所以高務實打算利用這半個月的時間把一些事情安排一下。

  見心齋是肯定要趕緊安排的,劉綎走後,馬芳和劉顯雙雙致仕養老,被高務實聘請來做顧問了,不過他們倆名義上是做火器設計需求這方面的顧問,而實際上主要負責幫高務實整理武裝家丁,因此沒有住在京師附近的見心齋,而是去了開平。

  本來劉顯一開始帶走了劉馨,但正巧這兩天又帶她回京師了。劉顯跟高務實說,因為京華的藥鋪開始大量需要優質三七做百寶續命散的主材料,而只有西南一帶的三七藥效最好,所以他打算讓劉馨走一趟西南,聯系一下自己當年的舊部,看看能不能找到穩定的貨源。

  高務實對劉顯的思路比較不能理解,此前劉馨跟著劉綎回京還好說,畢竟有那樣一個大哥在,安全肯定是確保無虞的。可現在劉綎人都去雲南了,這會兒讓劉馨一個大姑娘跑一趟西南……會不會心太大了點,這可是你親女兒啊!

  但劉顯卻放心得很,拍著胸脯跟高務實保證,說劉馨論武藝自然不是她哥哥的對手,但尋常兩三個軍中小校卻肯定拿不下她,而且她久隨自己,熟知兵事,若是單論指揮,恐怕劉綎還要遜他這個妹妹一籌。

  單論指揮,那就是說要忽略劉綎的個人武勇,以及這種武勇帶給部下心理上的優勢加成了。不過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劉顯對自己這個女兒的信心,他是打了一輩子仗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應該不至於看走眼。

  雖然高務實一開始覺得這話有些不可思議,不過轉念一想,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和忠貞侯秦良玉不也都是女將?可見帶兵能力強,主要在於腦子,又不是非要個個都跟馬芳、劉綎這種猛將兄似的,非得親自上去臨陣斬將才行。

  而且劉顯還告訴高務實,他會把自己身邊的兩百家丁一並給劉馨帶去,畢竟他現在身邊有高家的護衛家丁,也不會有什麽安全問題。

  劉顯的意思是劉馨可以和高務實一起上路,到湖廣的嶽州府或者常德府再分開,高務實南下廣西,劉馨西進入川。

  路線安排倒是沒有問題,不過高務實印象中最好的三七應該是出自雲南,劉顯讓劉馨入川,似乎有些緣木求魚。

  他把這一點對劉顯說了,劉顯表示他也知道雲三七藥效最好,但他的舊部主要在四川,雲南那邊雖然劉綎已經去了,可是上任不久,未見得有這樣的能力搞到大量三七。

  高務實想了想,高黨在雲南雖然也有人,但為了一些藥材的事情麻煩人家似乎不太好,也就認可了劉顯的理由。雲三七的問題,等劉綎在那邊站穩腳跟了再說也不遲。

  談妥了這件事,高務實就開始安排起京師附近的產業問題來。不過他發現自己目前需要安排的事情並不多,各廠礦的生產都已經進入了正規,目前大明也沒有打什麽大仗,無論鐵還是煤,需求量是都比較穩定的,並不需要做多少調整。

  天津港之類的事情也差不多,都是按部就班就好,最多有點小修小擴,高孟男和帥嘉謨就能決定,不需要麻煩他高務實這位甩手掌櫃。

  甚至包括位於山東萊州的京華造船廠,現在也沒有什麽事需要高務實操心。他們目前還在生產平底沙船,這是山東一帶很有生產經驗的船型,無須高務實操心。而尖底海船什麽的,都還在技術儲備階段,包括合適的木材也正在儲存(造船木材需要放置幾年才能用),所以也做不出什麽大動作來。

  京華香皂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這都是高務實的老產業了,怎麽可能還要他多操心。

  倒是京華火槍廠和京華火炮廠需要稍稍交待一下——主要是讓高炯多和吳兌聯系,吳兌不僅是高黨要人、兵部尚書,而且是高黨下一步的重要人物,兩個兵工廠的生意也肯定需要他這個本兵多少幫襯一點,至少別被人陰了。

  在軍工私營上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現在大明除了京華火槍廠和京華火炮廠之外,又多了一家王氏兵器廠,實際東家是王崇古之子王謙。王謙是萬歷五年的進士,現為工部主事,其兵器廠當然也和高務實一樣,是家生子代為掌控。

  不過他家的兵工廠鐵料來源是高務實的開平三大廠,而且主打冷兵器和盔甲製造,跟高務實暫時沒有生意上的直接競爭。

  另外聽說陝西馬家也有意摻和一腳,只是馬自強才去世兩年,他們還沒決定下來。

  這麽一算,高務實在京師的產業雖多,但大多已經走上正軌,幾乎不需要他過多干涉,於是高務實也就放下心來,開始最後的“走家串戶”——其實也就是拜訪高黨在京的各位大臣,順便還要請今年同科並成功留京的進士同年們聚一聚。

  除此之外還得拜訪一下他當年的一批老師——實際上就是朱翊鈞從太子到皇帝這近十年的日講官們。雖然這批人裡面實學黨、心學黨以及沒有明確政治傾向的人都有,但是不管怎麽說,禮數還是要做到位,實在沒空一一拜訪的,也都派人送信表達歉意。

  最好笑的是,高務實臨走前居然還“賺”了一筆錢——幾乎是只要跟他曾經有過關系的官員,無論是老師也好、同僚也好、同年也好,甚至還包括朱應楨等生意上有關系的勳貴,都給他送來了多少不等的程儀,其中少的十兩,多的百兩。

  最後曹恪給他一算,一共竟然收了高達七千多兩銀子的程儀,真是讓高務實自己都大吃了一驚——我認識的人可是真不少!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