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元輔》第1302章 威勢漸成
  第1302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
  周王、魯王敢不敢跟高務實跳腳?

  答案肯定是不敢的,至少在扣他們這兩支一年的宗祿和“給資”一事上,這兩位王爺一定不敢怎麽著,更別提高務實這裡的跳腳還是特指——大概就是說:有種造反給我看看?

  造反?

  這倆位王爺府上的護衛都只有五百人左右,而且水平頂破天就是“內地衛所兵”這個檔次,拿什麽玩意兒造反?這點人馬別說高務實懶得多看一眼,就算當地總兵搞不好都不必出面,轄區內的兵備道下一道命令就能輕松搞定。

  所以,只要這兩位不是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了,那就肯定不敢跳腳,只能忍下來。

  至於說堂堂王爺被官員給欺負了……嗯,那不是常事嗎?這可不是尋常官員,這是部堂!是聖眷最隆的高部堂!
  張居正家裡把遼王欺負成什麽樣了,有事嗎?屁事沒有!原歷史上要不是張居正死後被朱翊鈞清算,遼王那檔子事連個水花都起不了。這一世張居正依然搞定了遼王,而且由於高拱當權,高務實主張放過張居正,結果遼王案現在也沒人去翻案。

  當然了,遼王本人並不冤枉,他是死有余辜的。只不過當初張居正在其中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王府作為自家宅邸,這是純賺——高務實南下廣西的途中還曾去過張府,那府邸便是過去的遼王府。

  說起這位遼王老兄,也是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幾十年一點正事沒乾過,從四歲到四十歲,除了玩,什麽追求都沒有。

  小時候,他喜歡玩,玩死了張居正的爺爺。後來一把年紀了,還是玩,反正家裡有錢,愛怎麽玩就怎麽玩唄!

  然而玩完的時候還是到了。

  一直以來,張居正都沒有忘記三十年前祖父被人整死的那一幕。君子報仇,別說十年了,對於張居正而言,就算三十年也不晚。

  當時還只是隆慶二年,高拱還在家裡閑住,未曾起複。張居正彼時在內閣裡隻排第三,不過要對付遼王,那已經完全綽綽有余了。

  於是在他的暗示下,很快湖廣巡按禦史以及各類朝中禦史突然暴起,共同彈劾遼王。遼王老兄玩了這麽多年,各種罪狀自然是不難找的,於是一堆黑材料就這麽報到了皇帝那裡。

  穆宗隆慶雖然對藩王一向也不怎麽待見,但怎麽說也是自己的兄弟,聽說這人不地道,好歹也得查一查再說,便派了刑部侍郎洪朝選去調查此事。

  張居正本來是想授意洪朝選給遼王上一大堆的罪名的,其中包括了謀逆。不過洪朝選不肯附張居正給遼王栽贓、坐以“謀反”之意,嚴詞拒絕在鍛煉成獄的成案上簽字。他據實勘查,最後以“淫虐有實,謀反無據”、“法可正,國不可除”而複命。這件事惹怒了張居正,後來被張居正借京察的機會把洪朝選罷官歸裡——這只是順帶提一句。

  既然順帶提了這句,乾脆再順帶提一句:遼王案爆發時的湖廣巡按不是別人,正是這次西北之亂爆發時的三邊總督郜光先。

  郜光先那時候與高拱比較親近,但高拱彼時正被徐階逼退,在老家新鄭閑住。郜光先還只是個巡按禦史,朝裡沒有別的靠山,考慮到張居正一直都是高拱的密友,因此便聽了他的吩咐。

  對了,洪朝選不肯附張居正還有點細節。當時洪朝選是正使,還有一位副使叫做施篤臣。兩個人是一起前往江陵核查的,而這位施篤臣則是張居正的人。

  施篤臣來到江陵,偽造了一份遼王朱憲與洪朝選的書信,想以此要挾朱憲。朱憲一輩子沒受過這種委屈,所以他直接選擇了反抗。

  不過這位王爺反抗的方式有點特別,他豎起一面大白旗,上書“訟冤之纛”。施篤臣見狀,也不知是真沒看清還是故意沒看清,反正當場驚呼一聲:“遼王造反了!”於是帶著五百人把王府圍得水泄不通。

  遼王一個紈絝子弟,本身也不是真打算造反,自然只能當場被擒獲,這個過程沒什麽好說的。

  回到朝廷後,施篤臣按張居正的指示,想以謀反罪起訴朱憲,可是洪朝選卻堅決反對,這個剛才說過。由於洪朝選的堅持,遼王朱憲逃過一死,被廢為庶人圈禁於鳳陽。

  之前說過,遼王這檔子事一則是張居正要報仇,二則是他看上了遼王府,但遼王本身並不冤枉,這廝罪證確鑿的地方很多。

  這家夥可以隨便在大街上抓人殺人(一名醉漢);看上的女子,不論身份一律逼奸;與宗親女子亂倫;僭越修建宮觀等等。總之是死有余辜。

  然而問題在於,遼王雖然哪怕在王爺裡頭都算是敗類了,可是比他好的王爺其實也沒好到哪去。

  現在在位的周王叫做朱肅溱,平時沒有什麽惡名,同樣也沒有什麽美名,按照高務實一貫的了解,這種王爺只是沒人查,一查肯定屁股不乾淨。

  魯王倒是有些美名的,但說實話,魯王府在山東兩百年,阡陌相連、店面數千,他拿出幾百畝下田分給窮人也好,放棄自己那點宗祿而讓同宗窮親戚去領也罷,算得了什麽?背後幹了什麽事誰知道啊?

  非要說他有什麽特別,大抵更多的是會給自己弄個賢王名頭,免得遭朝廷惦記,受了什麽無妄之災。還是那句話,高務實相信這些王府都是不查相安無事,一查全軍覆沒。

  把周王、魯王的事情強硬“擺平”之後,高務實便說起了今天的首要正事。

  “二位昨夜想必也聽到過風聲,五府的都督們聯袂夜訪寒舍。”高務實笑了笑:“他們打算給戶部送點錢來了。”

  靖難系勳貴幾乎一個不落的聯袂拜訪已經卸任戎政侍郎的高務實,這是昨晚最大的新聞,身為戶部侍郎,程文與胡執禮當然是有所耳聞的。畢竟,連這麽大的消息都不能及時得到的話,在京師可不大好混。只不過,高務實的話卻讓他們聞之愕然。

  目前京中對於此事最主流的猜測,都是京中勳貴生怕失了靠山,多半是想勸高務實留任,當然這很困難,不過也有一種轉圜的辦法。

  比如說,高務實作為前任,舉薦一位能夠完全“蕭規曹隨”的實學派官員來出任此職,那也不失為一種合情合理的通融之策,而且可操作性極高。

  誰知道高務實根本不提這個,反而說京營要給戶部送錢。

  這就奇了怪了,戶部給京營送錢倒是正常操作,哪有京營給戶部送錢的道理?哪怕現在京營已經改製,生產建設兵團幾乎是財政獨立了,但至少他們的俸祿還是戶部給發的,怎麽就輪到他們給戶部送錢了?
  程文忍不住問道:“司徒此言何意?京營兩分這才多久,生產建設兵團就能反哺朝廷了不成?”

  喲,你倒是挺會想,反哺朝廷?你瞅瞅那幫勳貴,他們有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操?
  “那倒不是。”高務實搖頭道:“只是我昨晚與他們說了,讓他們把生產建設兵團的財務事宜交給戶部統一管理。”

  別說程文,就連胡執禮都把眼睛瞪得老大,不可置信地問道:“勳貴們同意了?”

  高務實笑了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勳貴們與國同休,自然也是講道理的。他們現在每年毛利大概能超過一百三十萬兩,去掉禁衛軍的開支和他們自身的開支,我預計還能剩出個三五十萬兩,也能頂點事。”

  程文驚訝道:“有這麽多?”

  胡執禮則是另一種意外,他問道:“即便如此,這筆余銀他們能同意上繳戶部使用?”

  高務實笑了笑:“有這麽多不奇怪,生產建設兵團手裡可是有此前五府名下大量地產的,以前這些田地都是軍屯,多余的那些閑地則沒什麽作用。

  如今生產建設兵團與京華有不少合作,開發了其中一些,有的山地產礦、產木,有些地離城近或者位置不錯,則被用來建設尖館(交通要道的歇腳處),等等諸如此類的各項開發都有進行。

  況且改做生產建設兵團之後,以前的軍屯方式已經變了,眼下他們所行的一套法子是本部堂提供的思路,名字叫做‘家庭聯產責任承包製’……”

  胡執禮立刻問道:“這辦法是怎麽回事,大司徒可能詳細說說?”

  這個辦法,高務實作為當年的基層幹部當然很熟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紅朝是村、組,生產建設兵團是衛、所——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製形式。

  土地好理解,“等生產資料”則是衛所所有的那些農具,由於按照以前的制度,這些農具都是衛所的,不屬於軍戶,所以現在也是“承包”性質。

  不過,由於高務實信不過基層衛所的操守,因此這些東西的承包現在是直接免費,軍戶們不必為此花錢,只是在農具損毀時才必須賠償。

  這個賠償也很有意思,高務實生怕基層衛所坑害軍戶,因此不準他們收錢,隻準收賠償的農具。他又考慮到,某些沒良心的東西可能用這些農具不合格來為難軍戶,因此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規定:只要該農具是京華所產的新農具,有京華出示的售賣單據,則生產建設兵團基層衛所便不得拒收,違則上報兵團。

  上報兵團肯定沒有好下場,這個大家都清楚,因為這裡頭大家都逃不掉“京華”兩個字的影響——你TM連京華的東西都敢拒收?反了你了!
  你知不知道兵團高層的勳貴們也是能從這些農具裡分紅的?您老人家的腦袋和他們一樣與國同休了嗎?
  這個制度是後世紅朝實施的,要說全面在大明鋪開,那可能比較難,因為地方上的地主豪強以及他們背後的讀書人都肯定不同意,可能會搞出很大的亂子來——動搖朝廷根基的那個級別。

  但是,這項制度在“軍屯”范圍內卻是完全可行的。為什麽?因為軍屯的田是兩百年前朱元璋就劃分給了衛所的,京營本身也是以五軍都督府的名義控制著大量軍屯地的“集體大地主”。

  既然是集體,而且理論上這都是皇帝的地,那就好辦了,因為它不是私有性質,朝廷今天可以這樣搞,明天也可以那樣搞。高務實代表朝廷這麽改,皇帝既然同意了,誰也沒有二話好說。

  再說,勳貴們作為皇帝以前實際上的“白手套”,他們也同意了啊,那還說什麽?
  與紅朝一樣,在改製後的軍屯田地,農業生產中軍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承包經營生產建設兵團集體的土地,以及其他生產資料(一般做法是將土地等按人口或人勞比例分到農戶經營,與紅朝一致),然後按照契約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

  至於其經營收入,除按契約規定上繳一部分給生產建設兵團集體及繳納田賦(這個田賦是不同於尋常田賦的,相對來說非常低)之外,剩余部分全部歸於軍戶。生產建設兵團集體作為發包方,除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經營某些副業以外,主要是為農戶提供生產服務——也就是提供農具、種子之類的,偶爾還會在高務實的要求下修一修水利設施。

  聽完高務實的解釋,程文和胡執禮拍手叫好。胡執禮感慨道:“司徒果然是點金聖手,下官昔日家中也是務農出身,若是有地主老爺肯給這麽好的條件,哪還有不精心伺候那十幾畝地的?也難怪這京營軍屯過去空有偌大土地,每年上報的時候居然虧得多,動不動便需要戶部接濟。原先下官還以為只是因著衛所貪墨太多,現在想來,恐怕不止是貪墨,更多的是軍戶們根本不肯做呀!累死累活得到的是那麽多,偷奸耍滑得到的也是那麽多,換了誰去會願意乾?”

  程文家裡倒是境況不錯,他沒有這樣的體會,不過卻也思索著問道:“生產建設兵團所拿的那部分,是按照固定比例來拿還是有個定數?若是遇到荒年則如何?”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看看書喝喝茶聽聽歌”、“o尚書令”、“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