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元輔》第449章 馮保掌印
  第449章 馮保掌印
  次日一早,上諭下達。

  司禮監太監黃孟宇、陳洪等傳奉皇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與內閣、府、部等衙門:
  “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輔臣至禦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授遺囑,說東宮年少,要他們輔佐。又特言大學士高拱總攬政事、高務實仍陪東宮讀書。今東宮繼統,念大行皇帝遺命,特加大學士高拱為太傅。另,準高務實辭太子伴讀,仍假原官,特任觀政,皆從原司本職。

  又,有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者,心念大行皇帝玄宮未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自請堅辭司禮監掌印而往天壽山督建大行皇帝山陵。我母子三人感其孤忠,全其臣義,故準其辭。孟衝改昌平鎮守太監兼掌皇陵督建,另蔭一侄錦衣衛指揮僉事。

  因司禮監掌印出缺,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調度各監、司、局;黃孟宇、陳洪、張誠、陳矩四人仍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黃孟宇兼欽差提督東廠太監;陳洪兼禦用監掌印太監,調度惜薪、鍾鼓、寶鈔、及混堂四司,另掌內承運庫、司鑰庫;張誠兼尚寶監掌印太監,另掌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面、及司苑七局;陳矩仍兼禦馬監掌印太監,另掌兵仗局。”

  這道“三位一體”的上諭下達到各府、部、院後,立刻引起了廣泛議論,因為這道上諭確實頗有些玄妙。

  高拱加太傅可能是其中最沒有波瀾的一件事,畢竟他作為三朝閣老、托孤首輔,無論外廷的官員們對他抱持何等看法,但大家畢竟同屬文官體系,還是樂得在這種時候看到高拱的地位更高一些的。再說,新帝登基嘉賞老臣,也算是題中應有之義,無非高拱在實權上賞無可賞,只能提高一下這種榮譽地位罷了。

  而且太傅這個榮譽,高拱也的確當得起——他本就是大行皇帝的帝師,東宮此前出閣講學時,他也是和成國公朱希忠一起“知經筵事”的,所以放在現在,高拱已經算是兩代帝師了。

  兩代帝師,掛個太傅頭銜怎麽了?合情合理。

  讓外廷比較意外的一件事反倒是司禮監的調整。首先,司禮監的調整原則上來說屬於帝王家事,按照往常的慣例,司禮監掌印換人通常也就隻通知一下內閣,再由內閣轉告六部及各府各院即可。

  但這一次卻不同,上諭明發不說,而且還是直接通知到各部院。這就有點古怪了,就好像宮裡急著讓所有人都知道這個調整一樣。

  至於後面的張誠和陳矩,他倆的變化不大,一個掌握檔案、印章,同時負責宮裡的各項供應;一個掌管內廷軍務,順帶管理內廷部分的軍工製造。

  那麽對於其他的朝臣呢?對他們而言,司禮監的人事調整跟他們半文錢的關系都沒有。這也是以往司禮監調整人事從來不明發上諭的原因。

  對於想走內廷門路爭取升遷的人而言,肯定有些意義,至少送禮的對象變了,除開直接送錢的部分,其他部分都要順應對方的喜好來相應的調整一下。

  不少官員私底下調侃:“兩宮和皇上要麽是不知道規矩,要麽就是故意向閣、部各衙門示好,才會連內廷的調整都知會得這麽清楚!”

  黃孟宇跳過陳洪掌握了東廠,這才是此番司禮監“依次遞補”中唯一的例外。

  這次司禮監的調整意義重大嗎?那要看是誰來回答。

  上諭的原話是“準高務實辭太子伴讀,仍假原官,特任觀政,皆從原司本職”。

  高拱得生太傅是順理成章,內廷的調整他們也管不著,惟獨另一件小事他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子。

  原本,黃孟宇的資歷就在陳洪之下,他在司禮監的排名本來也是在陳洪之後的,這次反而由他出任東廠提督而不是陳洪,這只能說明黃孟宇在內廷的地位上升了,而陳洪雖然手裡的實權更寬泛了一些,但實際核心的職權還是管理宮內財務用度,相當於原地踏步而被黃孟宇超越。

  至於馮保等人依次遞補,看起來反而不是很顯眼,他們之中真正有些顯眼的,不是馮保,而是黃孟宇。

  也就是說,高務實請辭太子伴讀,被兩宮和皇帝同意了,然後因為大行皇帝臨終前有遺囑,所以他改任了這個“觀政”,實際上隻從“陪太子讀書”變成了“陪皇帝讀書”?
  可是陪太子讀書原則上說得通,陪皇帝讀書在原則上說不通啊!

  宮裡急什麽?這個時候不是更應該萬事鎮之以靜嗎?
  再就是孟衝的請辭也很古怪,要是孟衝只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之一,請辭去督建大行皇帝皇陵,或者帶職兼任督建,都說得過去。可他是掌印太監啊,相當於內廷首輔,身處這種位置,一般來說怎麽可能辭職呢?真的就因為對大行皇帝感情太深?

  嗯,這算一句說明性的補述。

  “仍假原官”,說的是“假翰林院侍讀學士、假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皆從原司本職”說的是別管他現在的官名是什麽,他原本做什麽事,現在還做什麽事。

  但你要說他是犯錯被貶,好像也說不過去,人家不但督建皇陵,還兼了昌平鎮守太監,可見宮裡對他還是信任的,更何況還蔭其一侄為錦衣衛指揮僉事,說明榮寵也在。

  但這點意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實在不行全送錢不就結了!

  不過這個問題畢竟也不算特別嚴重,再說又是大行皇帝遺命,大家還是打算先看一看內閣和各部的反應再決定行止不遲。

  反正現在朝廷基本上算是高拱一家獨大,前段時間敢於跳出來挑戰高拱權威的張居正,自從大行皇帝駕崩就被趕去天壽山找墓地去了,估計也來不及表態。於是這件事也就是引起了一些官員的私下討論,然後該幹嘛幹嘛了。

  他們這些人哪裡知道,今天頒布下來的上諭,昨晚在宮裡可是驚動兩宮見面,討論許久才得出的結果!

  兩宮主要討論的是什麽?不是高拱加太傅,也不是高務實改做觀政,正是司禮監的職權調整!
  如果再說得細致些,最主要的爭論點就是馮保到底要不要交出東廠提督之職,如果交,交給誰!
   感謝給本書投了月票的“pml5339”、“ASolaF”、“胖寶寶狗帶了”、“年久失修nn”和“王孫疾”書友;感謝“濤濤的水”書友的打賞;感謝所有訂閱了本書的讀者,謝謝你們的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