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清》第一一零章 就要你這句話
  大公主和敦柔公主,都不是真能“管住”關卓凡的人,慈安是清楚這點的,但是,她們姐倆還是有不同之處的。慈安也喜愛敦妞,可敦柔公主是聖母皇太后的人,這個,眾所周知;而大公主,慈安認為,是她母后皇太后的人。

  大公主和小皇帝兩個,算是青梅竹馬,她和小皇帝一樣,從小就親近母后皇太后,而不是聖母皇太后;文宗薨逝之後,麗貴太妃母女兩個,更是把慈安視作了自己唯一的庇護人——事實上,慈禧並無意為難她們母女,可麗貴太妃如何能夠相信聖母皇太后有這份心胸?當年,自己於她,可是有“奪寵之恨”的!

  敦妞嫁給關卓凡,會增加慈禧對關卓凡的影響力;麗妞嫁給關卓凡,會增加慈安對關卓凡的影響力——這一點,慈禧和慈安一樣,心裡面明鏡似的。

  但慈禧卻還是很大方地把大公主扯了進來,原因在於:

  一,如果候選人只有大妞和敦妞,在慈安屬意的人選幾乎必敗的情形下,她很可能不會支持自己的建議;多一個麗妞,慈安既有勝算,便會讚成自己的提議。

  二,慈禧有把握,雖然麗妞容顏更美,但關卓凡會按照自己的籌劃,選擇敦妞。

  敦妞比起麗妞,顏色也許略遜,但也是地道的美人胚子;最重要的是,她有一個好阿瑪。

  麗妞呢?呃,她的阿瑪,早就……不見啦。

  本來,上位者禦下的手段,無非拉一派、打一派,分而治之,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以確保自己最終裁決人的角色不動搖。

  如果關卓凡娶了敦柔公主,擔不擔心關、恭兩大勢力結合在一起。難以控制呢?

  不擔心。

  慈禧認為,到了關卓凡和恭親王這個位面,裂痕一旦生出,永遠不能真正消除——至少。根本不是靠一個翁婿關系可以黏合的。

  究其竟,是他們掌握的資源和權力太大,為了這個盤口,親娘老子都未必會認,別說一個外父、一個女婿了。

  不說關、恭了,就是左宗棠、郭嵩燾,也算兒女親家,一旦生隙,不是也幾乎你死我活?現在兩個人勉強“將相和”了,可這完全是因為“上頭”的撮合。還有現實利益的驅使,跟他們的親戚關系,有一個銅板的關系嗎?

  需要的話,還可以在關、恭之間打進新的楔子,這些。以聖母皇太后的手段,並不如何為難。

  還有,心理上,慈禧已經首先把敦妞視作自己的女兒,其次才是恭王的女兒。

  權衡利弊,她認為,敦妞嫁給關卓凡。對自己,利是大於弊的。

  *

  *

  慈安既欣然同意,“挑公主”之議,兩宮皇太后就算組成“統一戰線”了。

  接下來的事情,自然是要安排“兩邊的人”見一個面。

  敦妞,關卓凡是見過的;大妞。不曉得關卓凡見過沒有?不過,兩宮皇太后都明白,現在的重點已不是大妞,而是麗妞——怎麽才能安排他們倆見一面呢?

  最簡單的辦法,是施當年芳齋堂賜宴侍衛故技。關卓凡以禦前大臣身份帶班,就是當年醇王的角色。小皇帝蒞宴,大公主作為小皇帝的陪伴,如同當年的敦柔格格,一同與宴。這樣,關、麗二人,就見上面了。

  但這個方案的麻煩之處在於,現在的侍衛裡面,沒有當年關卓凡之類人物,兩宮皇太后賜宴已經比較突兀;而皇帝和公主都長大了,隆重與宴,若沒有一個合理的由頭,更加叫人看著奇怪。

  這可把慈安考住了。

  慈安為難了好一陣子,慈禧才裝作突然想起來的樣子:“有了!他是皇帝的師傅,咱們請弘德殿的師傅們吃飯!”

  這個主意好!

  師傅是“西賓”,大戶人家對師傅,向來視作半個家人,賜宴弘德殿,既自然,又親切;另外,更可彰揚兩宮尊師重道,傳出去,絕對是佳話一段。

  皇帝是學生,當然要與宴;不但與宴,還要“執壺”——就是為師傅們斟酒,這,又會是一段佳話了!

  皇帝既然出席,大公主以皇帝陪伴身份出席,也就很自然了。

  唯一可慮的,是倭老先生的那張臉,別到時候板出什麽花樣來,搞得大家掃興。

  慈禧說道:“在此之前,該和關卓凡打個招呼。”

  這是必須的,不然,“挑”個什麽呀?

  可是,這個話,該怎麽說?特別是,在什麽場合說呢?

  總不成在養心殿東暖閣說吧?

  慈安又被難住了。

  慈禧心中暗暗冷笑,又裝作想了好一會兒的樣子,才說道:“這樣吧,咱們到他家裡說去!”

  臨幸?慈安眼睛一亮,好!

  慈禧說道:“不過,如果咱們倆都在場,過於鄭重,關卓凡那個狗熊脾氣,怕他不肯好好說話,反倒耽誤事兒。這樣吧,姐姐,上一次是我一個人去他家裡;這一次,你一個人去好了!”

  所謂“不肯好好說話”,意思其實是“過於好好說話”,就是弄出君臣對晤的格局,“太后聖明,臣不敢當”,等等。總之,口頌君聖,言不及義。

  關卓凡其實是沒有什麽“狗熊脾氣”的,但慈安被慈禧唬住了,想到要一個人跟關卓凡談這麽“大”的事情,著實“情怯”。她苦笑著搖搖頭,說道:“我不成,他一句話就能把我噎回來,還是你去吧。”

  慈禧不做聲,心裡卻說:就要你這句話。

  *

  *

  兩宮皇太后商議“嫁女兒”,本來是極機密的,但第二天,麗貴太妃便曉得這件事情了。

  是母后皇太后的貼身侍女喜兒,悄悄地過來告訴她的。

  對於麗太妃而言,這是再也想不到的驚喜。

  此事牽涉多人: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大公主,榮壽公主,敦柔公主,恭親王和福晉,當然,還有關卓凡和——麗太妃不知道和誰,但想來關卓凡那邊,也會有人和自己一樣,與此事休戚相關吧。

  還有一位,在這個事上沒有任何發言權,但必定也是非常關心的——小皇帝,他和兩個姐姐:大公主、敦柔公主,都感情深篤。

  這麽些人之中,最緊張的那一位,一定是麗太妃。

  麗太妃的年紀,比慈禧還要小兩歲,但如果兩人站在一起,立時便可看出榮枯變化了。

  麗太妃依然有著驚人的美貌,皮膚依舊白嫩細膩,頭髮依舊烏黑亮澤,但神情落寞,目光黯淡,容顏憔悴,已無複當年動人心魄的風采。

  她是溫柔和順的性格,善解人意,願意屈己從人。文宗生前,終於受不了懿貴妃強勢的性情,而移寵於她,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但這種性格的另一面,是抗壓力差。文宗薨逝,慈禧垂簾,麗妃自以為大禍臨頭,日夕以淚洗面,如果不是有一個女兒放不下,幾乎就要服毒自盡,隨了文宗而去。後來雖然總算被慈安勸解了過來,但自覺過的,依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日子。

  其實對她的供養,一無所缺;也沒有人,包括安德海在內,敢對她不禮貌。兩宮剛剛垂簾,聖母皇太后就以皇帝奉請的名義,晉封她為皇貴太妃,而在此之前,她僅僅是“妃”,連“貴妃”都不是。晉皇貴太妃,等於一次連升兩級。

  但她就是不能相信,慈禧會真正地放過她。

  麗太妃的日子,純粹靠念佛寫經打發,她在這世上,唯一掛心的,就是大公主了。女兒的終身大事,是她唯一念慈在慈的事情。

  清朝公主的婚姻,其實大多不如意。真正嫁得好的,非常之少。公主只能在宗室中擇婿,但青年宗室,有幾個是有出息的?特別是到了晚清,宗室裡邊,一眼望過去,都是紈絝子弟,個個吃喝嫖賭,人人一身惡習。

  公主、格格,大多壽促,這和她們不幸福的婚姻,有很大的關系。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