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清》第十八章 國力
  需要時間,當然只是一種感慨,畢竟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可以爭取,但不能創造。.

  需要錢,則是真真切切的要求,辦新政,辦洋務,沒有哪一項是離得開錢的,而眼下的中國,最缺的也是錢。

  關卓凡不是經濟專家,但是作為一個學歷史的人來說,當然對歷史上的經濟問題,至少有粗淺的了解。如果讓他給現下的中國搭建一個嚴謹的經濟模型,他做不到,但單純的“說三道四”,還是可以講出一番道理的。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現在的“大清國”,gdp仍是排在世界第一,甚至要佔到整個世界gdp的三成。對這樣的說法,關卓凡不敢苟同,因為根本沒有準確的數據可以支撐。同樣的,若說中國是排在第二,第三,亦沒有什麽嚴謹的統計來證明。

  不過既然能進行這樣的比較,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單以“gdp——國民生產總值”而論,中國在世界上還可以排得上號,至少還有資格跟列強“一較短長”。

  這很好,因為這至少有了一個起步的基礎,山高才能出猛虎,塘子大了,才能多養魚,四億人每人拿出一兩銀子,就可以把洋鬼子砸死。

  問題在於,偏偏拿不出這一兩銀子——gdp固然不小,但剩余財富或者說自由財富,仍是稀缺的東西,大量人口掙扎在溫飽線甚至是生死線上。

  對於這樣的情形,關卓凡有一個簡單的比喻,拿中國和英國,比作兩個村子。

  中國村有一百個人,每人每天可以生產出一個麵包,這樣中國村的gdp是一百個麵包。

  英國村只有五十個人,但每人每天可以生產出兩個麵包,這樣英國村的gdp跟中國村一樣,也是一百個麵包。

  另一方面,每人每天都是需要吃掉一個麵包,才能溫飽。於是,中國村每天生產出來的麵包,基本上都被自己吃掉了,英國村卻有滿滿一庫的麵包積攢下來。

  有一天,中國村要跟英國村打仗了,可是村裡人勒緊褲帶,每天也只能拿出十個麵包,來支應戰爭——再多的話,負責生產麵包的人就要餓死了。

  而英國村,不僅有庫存,還可以每天再拿出富余的五十個麵包,來雇傭士兵,添加裝備,而村裡的人,卻仍可以活得好好的。

  於是,只有五十個人的英國村,不僅可以打敗有一百個人的中國村,還可以到中國村裡去,把他們本來就不多的麵包,再搶走一些。

  於是,英國村愈發強大,中國村愈發弱小。

  至於中國村裡的人是不是會因此餓死,那不是英國村關心的問題。

  關卓凡歎一口氣,撫著額頭想,我要的麵包,在哪裡?

  要找到麵包,非得把全盤的財政情況弄清楚不可。位卑未敢忘憂國,關撫台打算放眼江蘇,心懷天下,他已經傳了藩司衙門的錢蘊秋,上海道楊坊,厘捐總局金雨林,再加上自己幕中那位做過戶部主事的錢鼎銘,來巡撫衙門議一議朝廷的歲入和歲支。

  *

  *

  這一次,因為不是正式的會議,因此也不必像原來那樣隆重。關卓凡囑咐幾個人都帶了衣包,以公服見禮完畢,便由各自的聽差伺候著,在側廳換了輕便的袍褂,再到敞亮而蔭涼的花廳中一坐,暑意便消減三分。

  這幾位,都是很強乾的能員,不止熟悉地方事務,對朝廷的財政,也都大致心中有數。不過相比起來,自然還是以在戶部待了六年的錢鼎銘,最為諳熟。

  “定舫兄,還是先聽你的。”參政錢蘊秋笑著說道。

  “那我就拋磚引玉,”錢鼎銘也不假客氣,“在京裡屍位素餐了幾年,數目上好歹還記得清楚。”

  因為是要說給關卓凡聽,所以要說得細一點,於是錢鼎銘先談戶部。

  “掌管天下財賦度支的,自然是戶部。現在管部的,滿尚書是寶鋆寶大人,漢尚書是羅惇衍羅大人。不過羅椒山這個人,是溫溫吞吞的姓子,凡事但求無過,再加上寶大人現在是大軍機,因此在部裡說話算數的,還是寶大人。”

  “嗯,”關卓凡在心裡掂量著,問道:“說起來,我這次上京,打算把鹹豐十一年十月到現在這兩年,軒軍的兵費,做一個奏銷。寶大人那兒,倒還好說,不過我聽過一個說法,說是戶部這個地方,‘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爵帥熟得很!區區不才,也做過這個小鬼。”

  錢鼎銘的話,把大家都逗笑了,聽著他繼續說下去。

  “戶部南北兩檔房,十四個清吏司,以省為名。比如爵帥這次要辦報銷,那就要找‘江西司’和‘貴州司’——”

  戶部各司,雖然以省為名,但職能卻與各省沒什麽關系。江西司管的是稽核各省協餉,貴州司管的是稽核海關稅收,因此錢鼎銘說,辦理兵費報銷,要跟這兩個司打交道。

  不過今天所談的主題,是朝廷的財政,那就不能不提戶部中最要緊的那個部門——北檔房。

  “戶部的總帳分帳,都在北檔房手裡,國家的歲入歲支,亦只有北檔房的司官才掌握確數。司官亦是兩員,滿漢各一,不過真正管帳的司員胥吏,卻全是漢人,這是因為……因為……”

  說道這裡,想起東家的身份,略顯尷尬地停住了口。

  “沒關系,錢先生盡管說。”關卓凡搖著頭說道,“滿員的昏庸無用,通朝皆知,沒有什麽好避諱的。”

  “他們自是不能跟爵帥相比。”錢鼎銘拿這一句來圓了場,才繼續說下去。

  “我在北檔房待過,因此歷年的歲入,倒也能記得清楚。我朝賦製,承自前明,順治年間,歲入大約在二千五百萬兩,到了高宗時候,最高到過四千八百萬兩。道光爺的時候,讓英國鬼子打進來一回,以後的歲入,一直在四千萬兩上下。最近這十年,雖然鬧長毛,可是收錢的路子也比過往要多一些,因此歲入也到四千五百萬的樣子。”

  收錢的路子多,主要是多在新增的關稅、厘金、捐納和加派上,曾經引以為自豪的“永不加賦”四個字,怕是早已落上了厚厚的一層灰塵,名不副實了。

  “四千五百萬兩,那也很不少了。”關卓凡一邊把錢鼎銘的話跟自己的歷史知識相互印證著,一邊不動聲色地說。他知道,現在這個時代,賠償外國兵費這一項,還沒有成為朝廷財政的負擔——兩次鴉片戰爭的賠款,加起來也不過兩千萬,逐年分攤,數目上看著就不算大。

  再往後,就不對了。甲午戰敗,賠款兩億三千萬兩,八國聯軍進京,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再加上分期攤還的利息,總數一共達到了十六億兩。

  十六億兩,我乾你妹!

  想到這個數字,關大人不由自主地攥緊了拳頭。

  有十六億兩,老子把你們各種西洋東洋的妹子,一個個乾過來,老的不要,小的不要,醜的不要,一個給十兩,那就有一億六千萬個,一天一個,足足可以乾上……多少年呢?

  他還在心裡咬牙切齒地算著數,錢鼎銘卻再也猜不到關大人的齷齪念頭,自顧自說了下去。

  “看著不少,但真正能進戶部庫房的,卻又不多。”他搖著頭說道,“從鹹豐二年到鹹豐九年,一共八年裡面,戶部進銀只有七千六百五十六萬兩,平均每年還不到一千萬。支銀卻有八千三百三十四萬兩,裡外裡淨虧了七百萬兩。所以倉空庫空,最窘的時候,銀庫裡只有十一萬兩銀子,大家都把管部的尚書,叫做‘司空’大人。”

  這又是一個可笑的典故,不過卻是實情。而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賦稅的分流。

  早先的時候,但凡有動刀兵的事情,都是朝廷指派大將,撥給軍隊,錢糧亦由戶部籌措。相應的,地方錢糧,亦要一概解京交倉,由戶部度支天下。可是到了洪楊亂起,朝廷終於撐不住,旗營和綠營再也無力平定,隻得依靠地方督撫自己想辦法,大辦團練,造就了許多類似於湘軍這樣的地方部隊。

  讓別人辦團,又沒有錢撥給別人,自然只能允許地方上自籌兵費。於是應份解京的錢糧,越來越少,大部分都由地方上截留,自收自支了。不過朝廷的權威也還沒有完全喪失,不管地方大員花了多少錢,必得記清經手帳目,到了辦理報銷的時候,還是要經過戶部這一關,只是往年實物實銀的收支,現在變成了帳目上的收支而已。

  “也就是說,現在戶部一年能收到的實銀,也就只有千萬之數?”關卓凡大失所望,試探著問道。戶部沒有錢,那麽他能忽悠到的好處,愈發有限,說來說去,還是只能抓牢江蘇這塊膏腴之地了。

  “現在是這個數,不過江寧破了,眼見得大亂就可以次第戡平。”錢鼎銘撫須笑道,“賦稅之地重開,軍費這一塊又可以省去,一進一出之間,戶部的曰子,大約又能好過起來了。”

  對於錢鼎銘這個樂觀的看法,關卓凡不敢苟同——太平軍的殘余固然已不成大害,可是撚亂未平還不說,西北的回亂已經漸起,想要馬放南山,那還早得很。

  “嗯,嗯,但願如此。”他敷衍著說道,“惟其如此,才能有余錢投到洋務上來。”

  沒有想到,錢鼎銘對他的這個說法,居然也不同意。

  “爵帥,戶部的進項再多,要說有余錢,那也未必。”錢鼎銘大搖其頭,“苦了好幾年,這一回,戶部不能不多拿些錢出來,將養……”

  說到這裡,忽然驚覺,再一次尷尬地收住了口,不知該如何接下去。。

  “定舫先生,你是知道我的。”關卓凡平靜地說道,“在我這裡,你從來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現在也不須避忌什麽。”

  “是,”錢鼎銘尷尬地一笑,略作猶豫,還是說了。

  “將養……將養八旗。”

  *

  (周一,跟大家求一張推薦票。)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