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清》第九十二章 有朋自遠方來 (三更)
  (對清代江蘇地理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參照作品相關中的《蘇常戰役地理圖》。)

  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打聽,打聽出來兩條消息,一是李鴻章的淮軍,在太倉州遇到了麻煩,遲遲沒有打開局面,二是朝廷準許了李鴻章的一道奏折,調吳熙替淮軍幫辦軍務,身份是兼任“常勝軍”的會帶一職。

  太平軍在太倉的守將,是“會王”蔡元隆,曾經隨同李秀成,在阪橋一役中圍殲官軍九千人。他不像譚紹光和伍貴文那樣謹慎,而且認為面對的又是淮軍,大可以一戰。

  他的打法亦很靈活,不僅守太倉城,而且派出數支小部隊,利用熟悉地形的長處,不斷襲擾淮軍的側翼和糧道,更派了三千人的一支偏師,越過北簳山,徑直去攻打寶山。寶山當然是打不下的,但因為聲勢造的足,這一條圍魏救趙的計策,也給淮軍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一時間手忙腳亂。

  另一個麻煩,則是出在軍餉上。上海之戰,淮軍在太倉和嘉定兩地,損失都很慘重,因此李鴻章利用間歇的這段時間,又補充編練了不少新勇,特別是替戈登的常勝軍,把兩個營的編制,擴大到了六個營三千人。再加上要急購各式軍械,花費不小,軍餉就不免吃緊,這次開拔的隊伍裡面,就有部分營頭,要欠著一到三個月的餉銀,而隨同淮軍行動的綠營,更是早就隻發半餉了。

  這樣一來,士氣不免打了折扣。進展得就很緩慢。直到軒軍佔據昆山六天之後。淮軍才算是打到了太倉城下。

  至於奏調吳熙兼任常勝軍的會帶,而且軍前赴任,就更是渾不可解。關卓凡心想,難道是為了保證撥付餉銀的順暢麽?

  “軒帥,我看還不止於此。”劉郇膏皺著眉頭說道,“李少荃的心思,怕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怎麽看都像是一條調虎離山的計策。”

  如果說吳熙是“虎”,那麽上海道台這個位置,就是那座“山”了。關卓凡認為劉郇膏的這個見解很深刻,默默的琢磨了一會,說道:“姑且靜觀待變好了,看你這位老同年,還有什麽花巧使出來。不過淮軍阻在太倉,我卻不能在昆山空等他了——劉先生,傳團官以上的將領,到我的中軍來會議!”

  會議的主旨。是要商量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對於淮軍目前的困境,大多數將領認為。這是個極好的機會。

  “老總,淮軍本來就靠不住,我們打自己的,”淮軍吃癟,是張勇最樂意見到的一件事,他把雙臂張開,向內一合,做了一個環抱的姿態,激動地說道,“拿蘇州一口吃掉它!譚紹光郜永寬什麽的,都是咱們軒軍的手下敗將,驚弓之鳥罷了,不信他們還能翻起什麽浪花來!”

  “唷,你張勇的學問見長啊,話裡都帶出成語來了。”關卓凡一笑。

  “這都是老總栽培有方!”

  “嗯嗯,好說,我也沒栽培你什麽。”關卓凡把張勇的提議思索了一下,環顧其他人,“大家的意思呢?”

  各個團官之中,伊克桑、薑德和吳建瀛,都是熱切要立功的人,都讚成張勇的話,只有福瑞斯特,搖了搖頭,用生硬的中國話說:“按照情報來看,長毛在蘇州一帶,有六萬人的兵。不是說不能打,可是又要打,又要攻城,這個,我認為,是做不到的,而且蘇州的城牆,很厚很厚,我們最強的十二磅炮,也是轟不破的。”

  “不錯,這就顯出我們軒軍的一樁短處了。”關卓凡點頭道,“蘇州這樣的城牆,要想攻破,大約只有挖地道,在底下塞火藥炸毀它。可是要說挖地道,長毛會,淮軍也會,偏偏咱們軒軍,就是不會。”

  挖地道絕對是一門手藝,不是有人和工具就可以做的。太平軍之中,盡有原來出自廣西的礦工,挖地道是拿手的活計,憑著這一招,不知打破了多少名城大邑。淮軍則是以湘軍為班底組建的,亦從湘軍帶來了挖地道之法。而軒軍長於野戰,攻城則要靠大炮,遇到蘇州這樣堅固的城牆,就有些束手無策了。

  可見工兵的重要性,關卓凡心想,不過眼下還談不到這一點。

  “福瑞斯特說得有道理,蘇州先不去打它,我們還是等一等李撫台。”關卓凡指著案上的地圖,下了結論,“世傑,先把蘇州南邊打掃乾淨,吳江和震澤這兩個縣,給我拿下來,省得以後打蘇州的時候,礙手礙腳。”

  話剛說完,便有一名在堂外戒衛的親兵,拿著一張紙進來,交給了圖林,又小聲耳語兩句。

  “爺,這是從澱山湖轉來的電報。”電報線路,還沒有拉到昆山,因此上海的消息,只能先發至澱山湖的電報房,再以專門的騎兵來遞送。圖林把手上的紙,呈給關卓凡:“趙景賢趙大人,說要請您回上海一趟。”

  “嗯?”關卓凡心裡打了一個突,不知上海發生了什麽狀況,屋裡的將領們,亦將目光注視在他的臉上。等到他打開了那張對折的紙,便見到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嘴角露出一絲笑容,臉色也變得明朗。

  “阿思本艦隊開到上海了,李泰國急著要見我。”關卓凡抬起頭,壓抑住心中的得意,輕描淡寫地說,“咱們軒軍,也要有水師了。”

  *

  阿思本艦隊的八條兵艦,歷經兩個月的航行,終於在十一月十九日這一天,到達了上海。

  船進吳淞港,立時便轟動了租界,繼而是上海縣,繼而是整個松江府。替關卓凡坐鎮上海的趙景賢,一面命電報房發電報知會前方的關卓凡,一面飛報朝廷。而上海的居民,無論中國人還是洋人,只要有閑,無不相約去到吳淞,名目都是“看船”,而已經在美**艦上實習了近兩個月的丁汝昌,更是天天盯著這一支艦隊,恨不能即刻爬上船去,“學以致用”。

  洋人的炮艦見得多了,這一次如此轟動的原因,是因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真正的海軍艦隊。

  “開玩笑麽?自己的炮艦!”

  老百姓固然都是這麽說,當關卓凡在兩天之後,趕回到吳淞口的時候,心中亦做這樣的感慨。

  很難說得清楚,中國的海軍發展是自何時開始停滯的。在這個問題上,滿清王朝固然要負上大部分責任,但其實自鄭和下西洋結束,明英宗登基之後,就已經停止建造大型海船,徹底閉海,憲宗在成化年間,更是銷毀了鄭和遠航的所有檔案資料。

  有明一代,總的說來仍以海禁為主,而到了清初,海禁則變得更加嚴格,規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

  五百石,大約只有三十噸,於是大船從此絕跡。順治十七年頒布“遷海令”,更是把從渤海灣到廣東的沿海居民一律內遷三十裡,將所有船隻燒毀,寸板不許下水,違者“死無赦”。此後雖然偶有弛禁,但對行船仍附加許多苛刻限制,如每條船隻許攜帶鐵鍋一口,每人隻許攜帶鐵斧一把。

  這些做法,終於給了中國造船業以致命的打擊——和其它許多工藝技術一樣,中國造船技術歷來只靠師徒口手相授,鮮有文字記載,幾代不造,便臻失傳。特別是大船,明朝的時候,還是能造而不許造,清朝後期,則是“就算想造,也根本造不出來了。”

  不幸的是,中國又長期沒有海防觀念,雖然很早就有“水師”,但“水師”並非海軍。清承明製,分設巡江、巡湖的“內河水師”和防守海口、緝捕海盜並且“巡鹽”的“外海水師”。但這個“外海水師”,只有一兩百條破木船,不但算不上是海軍,其實連充任海岸警備隊都不夠資格。而那場著名的海防與岸防之爭,則還要等到十幾年之後了。

  既然如此,那麽先買著也沒有問題!關卓凡的親兵在碼頭上設了警戒,而他自己,則一面拿目光搜尋著艦隊之中,屬於自己的“金台”和“百粵”兩艦,一面等著李泰國的到來。

  殊不知,李泰國也正亟亟乎的等著要見他,在旗艦“鎮吳”號上收到通報,立即帶著艦隊的司令,謝納德.阿思本,匆匆走下舷梯,一見正在碼頭上含笑凝望的關卓凡,便上前握住他的雙手,高興極了。

  “逸軒!”李泰國笑容滿面地說,“聽說你升任了江蘇省的行政長官,恭喜你!”

  藩司是一省的行政長官,此話不假,而李泰國對關卓凡的好感,則是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他認為關卓凡英語流利,洋務通達,是中國官員之中罕見的。二是在阿思本艦隊一事上,關卓凡委托利賓辦的那一個折子,盡了力量,算是促成艦隊成行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即使沒有前兩條,也還有關鍵的第三條。

  他受過關卓凡五千兩銀子的重賄。

  (三更,謝謝大家。)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