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清》第六十七章 華工新兵
  軒軍的華工新兵到了,整整一萬八千人。

  葉茂等“聯邦陸軍西部戰區志願役工作特使”到達加利福尼亞之前,軒軍已經在當地的華人中被傳成了神話。

  基本上,美國華人對軒軍的勝利的反應,和北京的老百姓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不同。華人們吐氣揚眉,奔走相告,盡有涕泗長流,不能自己的。一夜之間,在洋人面前,華人們的腰板就神奇般地挺直了。

  甚至有人覺得自己比洋人還要高大,可以居高臨下了:中國人既然打敗了美國南邊的洋人,就等於挽救了美國北邊的洋人——你們美國洋人,南邊的也好,北邊的也罷,還有什麽可說的?

  加利福尼亞當地的華人社團,舉行了多次祝捷活動,不但向軒軍發電祝賀,還向國內的朝廷上了“賀表”。他們的“賀表”當然不能直達天聽,而是從香港遞呈兩廣總督,再由兩廣總督轉奏朝廷。

  因此一聽說軒軍招兵,華工們極其踴躍,幾乎未經過任何宣傳鼓動,報名人數便遠遠超出了預定的一萬八千員額。葉茂的“人事經理”的技能,其實沒派上什麽用場。

  招兵的時候,已經明言,打完仗是要回國的。回國後軍餉會比美國低一點,但承諾每月不少於七兩白銀。這個數字即便放在美國也不算太低,在國內更加算“高收入”了。而且中美物價有別,在中國的七兩白銀,不會比在美國的十五美金過得差多少。

  因此華工們當兵吃糧的熱情不減。

  愛爾蘭人自然是躲得遠遠的,反倒是葉茂原來的老板——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董事長,怕葉茂去找愛爾蘭人的麻煩。誤了他的工程,專門跑過來請葉茂吃了一頓飯,致送了一份不菲的禮物。至於央請葉茂對他的華工下手輕一點這種話,提也沒提。

  一萬八千名華工新兵,完全沿著軒軍當初的老路。從加利福尼亞乘船南下巴拿馬,上岸走過巴拿馬地峽,再登船北上紐約,從紐約坐火車一路到達查塔努加,最後,由查塔努加而亞特蘭大。

  葉茂沒有和新兵們一起過來。軒軍擴充得太快了。很快便發現原定的一萬八千員額不敷使用,葉茂於是留在加利福尼亞招收第二批兵源。

  華工新兵要填滿軒軍各部隊因傷亡產生的缺額,並組建第四師。除此之外,軒軍的炮兵師、工兵團完全是從軒軍其他各部抽調出來的;騎兵師新增的兩個團,除了少數在當地招用的白人,大部分也是從軒軍各部抽調。這些都使各部隊產生了相當大的缺額,都需要華工新兵填數的。

  結果,這一萬八千人一分,填完各部隊缺額後,隻給第四師勉強留下了三個團的員額,搞得薑德和展東祿很是鬱悶。

  而且,戰爭結束後。第三師至少會走掉一半。

  如此算下來,少說還缺三個團的員額。

  第二批華工新兵未必趕得上薩凡納戰役,如果關卓凡和謝爾曼的動作夠快,新兵們甚至不一定趕得上這場戰爭。但不管那麽多,編制有這麽些,填滿它再說

  訓練場上吼聲震天。

  算算日子,在亞特蘭大呆不了太久了,得抓緊時間狠操這群菜鳥。

  軒軍新兵的訓練強度超過了正常的新兵入伍的強度,但就如關卓凡事前判斷的那樣,華工們的底子確實是好。能吃苦,守紀律,皮實耐操。而北軍的遠遠超過鐵路工地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等供應標準,保證了新兵們在大負荷的訓練後,能得到足夠的熱量補給。

  關卓凡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回國之後。是否還能保證同樣水平的卡路裡供應?是否還能保證同樣的訓練強度?

  再次感歎:國力是戰力之本。

  在佐治亞州境內遊蕩了一段時間的南軍胡德部,出現了異動。

  不是往南邊去和友軍匯合,擋在北軍繼續南下的路上,而是掉頭北上了。

  有意思。

  本來關卓凡和謝爾曼都不打算搭理胡德的。北軍此次的戰略目標不是消滅南軍的哪支軍隊,而是消滅南方的戰爭潛力。等到士兵們都沒有東西吃了,南軍多一支軍隊少一支軍隊又有什麽區別呢?

  但現在胡德跑到了北軍的後路上,那麽就不能完全不管了。

  不過,關卓凡和謝爾曼也並不真的如何擔心。佐治亞州亞特蘭大以北這段,胡德是呆不住的,因為經過北軍反覆的“收集糧草”,已經沒有什麽吃的留給胡德了,他手上可還有差不多三萬人,喂不飽的。

  那麽胡德只能去打查塔努加的主意了。那可是啥吃的穿的都有。

  可能性也不大,查塔努加留有昆布蘭軍團的一個軍駐守,深溝高壘,憑險據守,胡德不足三萬的疲憊饑餓之師,幾乎不可能打得下來。何況,亞特蘭大和查塔努加相距並不太遠,又通火車,胡德若真的發神經去打查塔努加,急切難下,北軍回援,南軍非被聚殲於查塔努加城下不可。

  如果不打查塔努加,胡德想幹什麽呢?

  當然,也不排除南軍北上只是尋求補給——田納西州的吃的比佐治亞州多得多。可是,田納西州是北軍的地盤,你到我的地盤上找吃的,我管還是不管呢?

  消息傳來,胡德部未對查塔努加做任何騷擾,而是越過查塔努加,繼續向北。

  關卓凡和謝爾曼明白了:胡德要去打納什維爾。

  納什維爾是田納西州的首府,是北方的軍需物資南下運抵查塔努加的必經之路,拿下納什維爾,等於中斷了北軍的後續後勤補給,北軍的庫存就剩下查塔努加的那些了。

  納什維爾的布防可比不了查塔努加。納什維爾原是謝爾曼的俄亥俄軍團駐地,俄亥俄軍團南下後,納什維爾就沒有正規軍了,只有一點民團,是絕對擋不住胡德的。

  胡德這招看起來挺厲害:切斷北軍後勤線,逼北軍後撤,退出佐治亞州。

  但關卓凡、謝爾曼都沒真當回事。

  從亞特蘭大南下薩凡納,和亞特蘭大戰役及之前諸役完全不同,本來就不打算依靠查塔努加的後勤支援。因為這一路的作戰目標不是軍事據點,而是要進行大范圍的無差別破壞。所以,大部分時間會遠離鐵路線,深入到佐治亞州的農村地區。而查塔努加的補給一旦脫離鐵路,就無能為力了。

  那麽怎麽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呢?

  很簡單,能夠帶多少就帶多少——最多二十天的量吧,過了二十天,“因糧於敵”。

  看上去似乎比較冒險,但關卓凡、謝爾曼有足夠把握。

  亞特蘭大至薩凡納,南軍數量質量都很有限,緊守城池都來不及,主動攻擊這麽一支龐大的北軍的可能性不高。打類似多爾頓、薩勒卡、阿拉圖納那種戰役的概率很低。另外,只要到達薩凡納,聯邦海軍便可以從海上對南下大軍進行補給了。

  查塔努加的存貨足夠撐到北軍從亞特蘭大出發,包括帶走在路上吃的用的,所以,即便納什維爾失守,也不影響北軍南下戰略的執行。

  當然,納什維爾畢竟是田納西首府,真丟給南軍,未免有失觀瞻。

  更重要的是,關卓凡的“變現戰利品”計劃,需要後方暢通的交通線的保證,所以,納什維爾不能丟。

  北軍兵力充沛,派一支足夠數量的兵馬回援納什維爾,不會對南下產生什麽實質影響。

  而且,北軍坐火車,南軍步行,北軍一定後發先至。

  關卓凡、謝爾曼商量了一番,決定派托馬斯率昆布蘭軍團和俄亥俄軍團回援納什維爾,並保證亞特蘭大以北鐵路線暢通。

  松江軍團和孟菲斯軍團繼續南下。

  關卓凡叮囑托馬斯:到達納什維爾後,立即修築工事,等待胡德主動進攻就好。

  他判斷,胡德的正面強攻的愛好是改不了的。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