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清》第八十一章 查爾斯頓的解救者
  這一段路,沒有鐵路可以依托,全靠步行。一般說來,軍隊能夠攜帶的給養不超過二十天。而在這種天氣狀況下,南軍統帥部不認為北軍二十天之內可以走出這個地帶。當然可以“因糧於敵”,但這種地方,去哪找可以供應七、八萬大軍的“糧”?

  這個情況,北軍進軍之前也是了解的。

  這次北上,後勤補給的情況和“向海洋進軍”很像,接近無後方依托作戰。薩凡納雖然拿了下來,但沒有任何經營,倉促之間和查塔努加不能比。更重要的是,“索科海克”是不通鐵路的。

  鐵路兜了個挺大的圈子,繞過了“索科海克”,通向查爾斯頓。

  雖然哈萊克對查爾斯頓咬牙切齒,但查城並不是這次進軍的主要目標,再說,這條鐵路現在也不在北軍手上。

  但關卓凡和謝爾曼依舊有足夠的信心。

  這份信心來源於兩個軍團的工兵部隊。

  “在泥濘、多水窪甚至淺池塘的地段鋪出可供部隊包括炮車通行的路面”,正是謝爾曼工兵部隊之所長,也是軒軍新建立的工兵部隊在謝部工兵骨乾指導下重點訓練的科目。

  、

  現在,正好學以致用。

  “路”幾乎都是自己“築”出來的,許多“斧頭營”在前面開路,他們砍倒整片的森林,用來修築“木條路”。水深的地方,就打下木樁,搭起簡易橋梁。步兵固然可以通過,炮車也沒有問題。

  宿營的時候,地上的水太深了,甚至可以在樹上搭起最簡單的“床”來,供士兵們過夜。當然,更簡單的做法是在兩棵樹之間拉起吊床。

  總之,沒有洪水和泥石流,這點雨。這點泥沼,是擋不住北軍前進的步伐的。

  北軍每天平均前進十二英裡,這個進度,相當不慢。

  關卓凡天天都弄得渾身濕漉漉的,但心情卻非常之好:這個工兵,真是好用!

  不過一個禮拜,部隊就走出了“索科海克”。

  然後,開始“因糧於敵”了。

  南卡羅來納州,房屋盡毀,狼煙處處。

  北軍重施故技。左路軍做出攻擊西邊的奧古斯塔的姿態。右路軍做出攻擊東邊的查爾斯頓的姿態。結果使得南卡羅來納州的南軍“左右為難”。他們不得不把總共三萬三千人的部隊分散開來,保衛各地。兵力本來就少,這下子更是撒了胡椒面。

  北軍乃得以中宮直進,輕松拿下了南卡羅來納州的首府哥倫比亞。

  一切仿佛佐治亞州事重演。

  進入哥倫比亞的時候。關卓凡發現這個城市已經被翻得亂七八糟的了——這可不是北軍乾的,北軍是想乾,還沒來的及動手啊。

  原來是南軍敗逃的時候,先把自己的城市洗了一遍。

  看來,這種事情中國美國都是一個德性。

  好吧,北軍再來一遍。

  哥倫比亞奄奄一息,聯邦士兵興高采烈。

  華美的州府大廈上彈痕累累,穹頂的豎尖上星條旗重新升起。

  曾經喧囂的市場已經成了一個廢墟的空殼,它的尖頂倒了下來。在退出聯邦時。邦聯各州都敲響過的“退盟鍾”,現躺在地上,一半陷在泥中。

  一個北軍士兵在信中寫到:“我們已經佔領了這個傲慢不遜的州的首府,它煽動了叛國運動,引發了這場該死的戰爭……它應該得到更合理的懲罰。”

  這個“更合理的懲罰”很快到來了。

  和亞特蘭大一樣。哥倫比亞燃起了大火。

  和亞特蘭大不一樣的是,亞特蘭大燒得是座空城,哥倫比亞火起的時候,城裡還有相當數量的居民。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哥倫比亞人葬身火海。

  火起之前,軒軍已經開出了城。後來,謝爾曼也不承認火是他下令放的,北軍統一對外的口徑是:火是潰逃的南軍留下的奸細放的,目的是把北軍趕出城去。

  關卓凡的心情變壞了,他隱隱有了離開這個國家和這場戰爭的衝動。

  這個時候,華盛頓傳來消息:國會以119票對56票,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廢除奴隸製。

  幾乎所有的美國士兵都在歡呼,所有的黑人和幾乎所有的白人,白人裡面應該還有不少種族主義者,但他們也在歡呼。哥倫比亞城的火光映在他們狂喜的臉上。

  關卓凡被震動到了。

  這是導致他們加入這場戰爭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他們打這場仗的各種目的裡最高尚的一個,而達成這個目的手段是他們自己的肢體和生命。

  現在,這個目的達成了。

  這場大火,就當是一場煉獄之火吧,是報應,也是涅槃。

  美國的法律,除了憲法,其他的都可以在某種條件下改變。時移世易,總統、國會、最高法院,都有可能撤銷廢奴宣言。因此,真想徹底廢除奴隸製,必須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

  原先為攏住肯塔基等幾個蓄奴州,一直不敢真正廢除奴隸製,弄了一個《解放黑奴宣言》來充數。現在勝利在即,那幾個州就算腦子全燒壞了也不敢叛變。林肯和共和黨人開始推動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

  參議院共和黨佔多數,修正案通過了;但眾議院民主黨佔多數,修正案被卡住了。

  林肯乃尋找對手的薄弱部位下手。

  某眾議員有在邦聯軍隊中服役的親戚做了聯邦的俘虜,如果投了讚成票就可以釋俘。

  某眾議員開了間公司,先查一查有沒有偷稅漏稅。如果有,不消說了,一定會投讚成票的;如果沒有,要不要政府合同呀?

  終於,湊齊了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的票數,比三分之二最低有效票隻多三票。

  整個聯邦一片歡呼,人們把林肯比作摩西,帶領美利堅走出了埃及。

  關卓凡想:現在,我才可以真正算是米婭口中的“奴隸解放者”了罷。

  哥倫比亞在查爾斯頓以北,哥倫比亞既失,查爾斯頓的後背便賣給了北軍,後路隨時會被切斷,情形仿佛薩凡納和梅肯,堅守既不可能、也無意義,南軍統帥部下令查爾斯頓守軍棄城北撤。

  查爾斯頓人感覺大禍臨頭了。他們早已知曉了亞特蘭大和哥倫比亞的命運,也清楚自己在北佬心目中的“地位”。

  和撤離的軍隊前後腳,查爾斯頓人開始大逃亡。

  北軍分出一支兵馬,佔領了不設防的查爾斯頓。

  臨行前,統兵的將領請示:該怎麽處置查爾斯頓呢?仿亞特蘭大例?哥倫比亞例?還是……更進一步?

  關卓凡:仿薩凡納例。

  他的口氣很嚴重:查爾斯頓未做抵抗,如果北軍予以殘酷報復,以後就沒人“不抵抗”了,我軍無謂的傷亡肯定會增加,什麽都沒有弟兄們的生命重要。你如果不嚴格遵守命令,不用上軍事法庭,我親手就“處置”了你。

  謝爾曼沒說什麽,在查爾斯頓“大操大辦”當然爽,但關卓凡的理由——減少傷亡、順利結束戰爭,確實更重要。

  於是,查爾斯頓逃過了一個本不可避免的大劫。

  “挽救”查爾斯頓,是關逸軒在美國後世的史評中免於和謝爾曼並居“惡魔”之列的最重要原因,查爾斯頓人尤其感激,為他建起了銅像,稱這位中國貴族將軍為“查爾斯頓的解救者”。

  哈萊克一班人幻想的類似亞述屠城、王莽京觀的美妙場景沒有出現。

  查爾斯頓事件是一個分水嶺,從南卡羅來納州進入北卡羅來納州之後,北軍減少了對南方的大規模的破壞,“征集軍糧”當然力度不減,但不再燒房子了。

  北軍很快得到了回報,在確定查爾斯頓不會被報復之後,薩姆特堡向聯邦海軍投降,這根引發了美國內戰的導火索熄滅了。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