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初第一太子妃》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冬至休沐。

  東華門, 兩匹快馬穿行而過,直奔夾心南岸的龍江寶船廠。

  寒風蕭瑟,船廠入口, 中山侯湯和、靖海侯吳禎翹首以盼。

  烈馬嘶鳴,攜風帶雪而來,馬蹄高揚,止於廠前,太子朱標翻身而下。

  湯和、吳禎立馬上前行禮,“老臣拜見太子殿下。”

  朱標抬手輕扶,笑道, “勞兩位叔叔久等,我們這就進去吧?”

  湯和、吳禎連聲應是,兩人邊帶路,邊介紹船廠內的詳細情況。

  常樂一身月白男裝, 仿似哪家初出茅廬的少年郎,她亦步亦趨隨在朱標身側。

  京師四面環江, 水路往來, 可省車挽之勞, 且利船運之便。

  常樂跟在朱標身後,走過艌作、鐵作、篷作、油漆作、索作、纜作等作坊,一路行來,木屑翻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月球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紀念這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可惜這會沒法制造鋼鐵巨輪,焊接是個問題,油漆防腐是個問題,鋼材倒是不難
  現有炒鐵爐炒出來的熟鐵含後世意義的鋼,只是容器溫度不夠,無法冶煉液態鋼水,從而無法精細配比碳或其他元素,以至暫時沒能鍛造各種合金鋼。

  世界航天第一人?!

  朱標巡視過船廠,再轉道至不遠處的炮廠,來接待的是工部侍郎,陶廣義。

  若非理智尚存,常樂都要越過朱標去握陶廣義的手,同道中人!
  陶廣義少時喜好煉丹,後來改行製造火器,曾為明軍提供許多技術支持。

  但沒關系,歷史記載,湯和是明初開國功臣,幾乎唯一的壽終正寢之人,多麽難得。

  這是個敢想敢做之人,他告老回鄉後,潛心研究。

  她自個也就算了,還得連累常、藍兩家!

  有點耳熟,常樂條件反射地在腦海裡輸入“陶廣義”。

  常樂手癢癢的,好想立刻、馬上領著工匠搞台蒸汽機。

  但是,不敢.
  因著久婚未孕,朱元璋看她那是一百個,一千個的不耐煩。

  朱元璋自建國時起,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廣設船廠, 其中京都龍灣船廠,規模最大, 人員最齊, 由中山候湯和主督。

  而溫度不夠的原因,一來是開放式的煉鐵爐,二來只有人力或畜力鼓風。

  萬戶,本名陶成道,原名陶廣義。

  萬一,萬一她要真生不出孩子,那她現在越是蹦躂,後面死得越快。

  木船,約莫也是元廷東征失敗的原因,海上風暴一吹,船散架了。

  人力、畜力不夠,蒸汽動力完全可以。

  龍江船廠所造之船,主要用於內河,如漕船、湖船、戰船、黃船、巡船、漁船等,至於海船也有涉及,可惜技術並不純熟。

  他的夢想是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晚年時因好友在官場傾軋中喪生,更萌生了飛天去神仙世界的想法。

  湯和其人,朱元璋的鐵杆老鄉, 作為明軍發家“原始股東”之一,他相比於另一個老鄉徐達, 軍事能力略低,因此,功臣廟裡隻排第五,爵位也隻得了個候。

  終於在洪武二十三年時,造出來個綁有四十七支火箭的飛椅!
  他自己左右手各持一隻風箏,命仆從點燃火箭.
  飛椅成功離地,火箭半空爆炸,他也沒有意外的失去了生命。

  雖然他以失敗為結局,可其精神可嘉,技術在當時的環境也絕對領先他人。

  常樂打量著前輩,如果有她提供後世理論作為支持,那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吧!
  即使沒法飛天,火炮技術總能更進一步,沒準人工降雨的炮彈也能搞出來。

  冬日天短,朱標問詢了些進度,準備離開,常樂依依不舍
  同道中人,何日再能相見!
  駿馬飛馳,穿過城門,穿過繁華的街,停在誠意伯府門前。

  常樂看眼朱標,他來尋誠意伯劉基?
  那個後人將其比作諸葛武侯,助朱元璋一統江山的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於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十三年前被朱元璋“請”至軍中,其人善謀,屢立奇功。

  但開國時,隻得了個誠意伯的爵位,不是國公,不是侯爵,只是個“伯”。

  原因,大概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比他還要聰明的下屬。

  後又因與韓國公、左丞相李善長結仇,黨爭失敗,不得不辭官回鄉。

  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經李善長推薦為右丞相,他指使黨羽狀告劉基,指責劉基佔了什麽王氣之地。

  因為劉基已無官位,朱元璋這個神人,竟想出了扣除他退休金的好辦法!

  劉基既無奈又絕望,權衡之後,決定返還京都。

  這會,他剛回到京都。

  誠意伯府滿是蕭瑟,連個通報的小廝都沒有。

  朱標循著記憶,找到正院,院內傳來幾聲老邁的咳嗽聲。

  有個上了年紀的老仆從捧著藥碗,邊搖頭,邊歎著氣出來。

  見到兩個年輕人,他滿臉的意外,“兩位是來找我們家老爺”
    朱標含著笑道,“煩請老伯通報。”

  那老仆蹣跚回了屋,沒過一會,劉基從屋裡著急忙慌出來,伏跪在地,“老臣參見太子殿下。”

  朱標親手扶起他,“您老快快請起。”

  院中寒風凌冽,不知何時又飄起了雪,一行人轉道至花廳。

  劉基一前一後拉開兩張椅子,道,“寒舍簡陋,還請太子、太子妃擔待。”

  未曾越雷池一步,始終立在朱標身後的常樂:“.”

  她今兒個喬裝出宮,走過船廠、炮廠,還是第一次被認出來。

  劉基邊拎起茶壺倒水,邊道,“娘娘幼時,老臣曾有幸見過一面。”

  常樂移步入座,她同劉基見過的那一面,那得有八、九年了,福樂酒樓開業那會。

  青田先生劉伯溫,不愧是能與諸葛亮同時被提起的人,眼光有夠毒辣。

  朱標端起熱茶輕啜,“先生,一路車馬勞頓,委實是辛苦了。”

  劉基連連擺手,“京師繁華,遠勝青田,老臣惟願伴於皇上、殿下`身側,安度晚年。”

  朱標略略垂眸,不知在想什麽。

  常樂飛速掠過劉基蒼老的面頰,他這話裡話外的意思是“我主動回到皇帝的眼皮子底,我很老實,請皇帝放我一條生路。”

  倒是與史書記載的一樣,只是不知道原歷史裡,朱標有沒有過上門探望。

  且原歷史裡,朱元璋可沒有因為他回到京師,就饒他一命。

  半晌,朱標抬眸,“標願盡我所能.”

  他太了解自家老爹,此時此刻,他給不出準話。

  劉基起身,跪地拜謝,“多謝太子!”

  ·
  翌日早朝結束,皇家父子一前一後,自奉天殿回乾清宮。

  朱元璋雙手背後,似閑聊道,“昨日休沐,標兒出宮玩了?”

  朱標微微躬身,“兒子去了船廠,炮廠.”

  微頓片刻,他看眼老爹的背影,接著道,“也順路去探望了劉先生。”

  朱元璋步伐未停,輕描淡寫發了聲,“哦?”

  老爹語意未明,朱標謹慎措辭,“先生熟知天文,歷法,尤精象緯之學(算卦),兒子向其討教出海東征遇風暴的應對之法。”

  聞言,朱元璋似是來了興致,他回頭看眼兒子,“劉先生如何說?”

  朱標略作停頓,似是回憶,後道,“先生言,六、七、八月,乃風暴盛行之時,改為春季出征即可。”

  朱元璋:“劉先生乃奇才。”

  他語氣裡,有點陰陽怪氣,朱標默默閉嘴。

  過了一會,朱元璋又問,“標兒的意思是,年後東討倭寇?”

  如今已是十一月,年後回春,不過兩三月而已。

  朱標搖了搖頭,“我軍所製海船,所訓海員,皆未成型,年後出征,實乃倉促,不若先於沿海地區布置衛所,先於近海巡行捕捉倭寇。”

  乾清宮內擺著炭盆,父子兩人由宮人伺候著脫了披風。

  朱標立在殿中央,繼續道,“如此既可以實戰訓練海軍,也可進一步熟悉倭國之人,以備來日東征。”

  朱元璋皺眉思索片刻,也沒發表意見,隻道,“東征之事,稍後再議,標兒先看今日的奏折吧。”

  朱標拱手應是,卻沒立即回到自個位置,仍然立在殿中,似是還有話說。

  朱元璋卻是一反常態沒問原因,殿內一時之間安靜了下來。

  朱標抬眸,看著端坐禦案的父皇,道,“兒子想求您給個恩典”

  朱元璋曲起手指,敲擊桌面,一聲接著一聲。

  朱標垂首,“劉先生年事已高,請您允兒子攜太醫為其診治。”

  朱元璋似乎很驚訝,“劉基病了?”

  朱標:“劉先生形銷骨立,已然百病纏身。”

  倘若爹同意太醫前往,一來表示他願意許劉基壽終正寢,二來仍不可罷休的胡惟庸等人,也能忌憚三分。

  可朱元璋輕歎了聲,卻道,“朝堂諸事繁忙,朕抽不出開身,不如讓右丞相胡惟庸代為探視吧。”

  朱標:“.”

  胡惟庸去,確定是探視,而不是催命?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