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招魂》第六十二章 永遇樂(一)
  第六十二章 永遇樂(一)

  一架馬車停穩在人群之外, 春雪如飄絮,清白的顏色融於血腥,嘉王在車中往刑台上一望, 他立時回頭,渾身顫唞地跪倒下去, 一雙手緊握成拳,指節泛白。

  眼眶憋得赤紅,淚意乍湧。

  “永庚, 今日,我終於敢祭奠他。”

  這道聲音回響耳畔, 嘉王失聲痛哭。

  李昔真眼中溼潤, 她卻坐在車座上, 並沒有俯身去扶他, 風雪掠窗而來,凜冽生寒,她望向茫茫霧氣裡, 人群悲戚,許多身著闌衫的年輕讀書人跪在刑台底下哭,“殿下, 張相公這一生桃李滿門, 即便是素未謀面的年輕人,只要讀過他的詩文, 聽過他的生平,皆要尊稱他一聲‘先生’, 他們在為他而哭, 為他不平,那麽殿下呢?他是您的老師, 您除了為他而哭,心中就不會為他不平麽?”

  嘉王以一雙淚眼望向她。

  “殿下,妾想問您,如今你已知道曾待您最好,與您為友的那個人他死得冤枉,您心中,就不痛嗎?今日您的老師敢以死祭奠他的清白,那殿下您呢?”

  李昔真看著他,“您,還要離開雲京嗎?”

  “我……”

  孟雲獻蹲在白玉欄杆底下,一手扶著尋杖,雙肩顫動。

  “妾若是殿下,身上擔負著此二人的性命,”李昔真一字一頓,“妾便是死,也不會再離雲京半步。”

  “孟公,小心。”

  “他去慶和殿之前,與我說,待今日見過官家,便與我一塊兒去東街剃面,我以為,他終於不再怪我,我以為因為這條線索,他終於肯與我好好說話,肯與我像從前一樣交遊,我以為我們可以一塊兒為他最好的學生討回公道。”

  孟雲獻眼瞼積淚,“可是敏行,他在騙我,他已然下定赴死的決心,才肯說那樣的話來騙我。”

  此刻,孟雲獻終於恍悟,為何張敬近來總是觸怒官家,無論是宛江轉運使周文正的那道改私交子為官交子的奏疏,還是他今日在慶和殿中的大不敬,都是他的算計。

  張敬是故意一步步將官家引至失控的深淵,他是親手遞刀於官家手中,要官家失去理智,殺了他。

  “他知道嘉王的心性,也知道即便是我,也無法令嘉王改變心意,他亦是在用自己的死,算計嘉王。”

  鵝毛大雪籠罩著整個雲京城,亦在皇城中紛揚而落,孟雲獻在慶和殿外跪到雙膝僵冷麻木到沒有知覺,卻始終未能得見正元帝一面。

  刑台之上,血還未乾。

  裴知遠蹲在他身後,心中亦有悲戚,他忍了又忍,輕聲喚:“孟公……”

  裴知遠再沒平日裡那般笑臉,扶著孟雲獻往白玉階底下去,卻不防孟雲獻腳下一失力,他及時扶穩,才令孟雲獻不至於從長階摔下去。

  “他是一心求死。”

  他用所有人不敢說的話來刺激君父,他用君父最不願意聽的話來引誘君父,縱然帝王心計深不可測,可他已經習慣於這十幾年來敕令如天,臣民莫敢不從的局面,張敬逼官家下詔罪己,無異於刺傷官家的臉面。

  他若走,誰還會在乎徐鶴雪這個名字,誰來還給他清白?當今的君父麽?嘉王眼瞼浸淚。

  “僅憑一封雍州的書信,還不能為證,而杜琮已死,更不可能洗去玉節將軍身上的汙名,崇之,他是要用自己的死,請天下人重新審視他學生的名字,他桃李遍天下,臨死遺言,必有人將銘記於心,只要有人肯重新看待徐鶴雪這個名字,只要有人會因他的遺言而心生疑惑,他便贏了。”

  孟雲獻與張敬多年為友,縱然十四年中,他們一個貶官,一個流放,沒有一封書信往來,但此時,孟雲獻也能領悟張敬為何要這麽做。

  張敬知道嘉王將他這位老師看得很重,他便在今日,讓嘉王親眼看著他所懼怕的君父處死他的老師。

  嘉王衣袖底下的筋骨繃緊。

  可這位君父,才將將處死他此生最敬愛的老師。

  孟雲獻喉嚨中擠出這道聲音,“我本以為有了那封雍州信件上的線索,今日他定會在官家面前隱忍求全,他一定肯聽我的話,不與官家為難,我以為他會惜命一些……”

  徐鶴雪的冤屈,張敬的死,猶如兩座大山自此將永遠壓在嘉王的肩上,且看他是要退縮,還是要往前?
  張敬亦算計了正元帝,趁他頭疾發作,逼得他失了理智,孟雲獻知道,若慶和殿中的正元帝醒來,必會後悔今日所下的這道敕令。

  張敬本是他要用的刀,本是他要用來震懾宗室的器物,而其盛名在外,崇仰者不知凡幾,正元帝免其流放之罪,許其回京任副相,原也有意彰顯仁德。

  殺張敬,失人心。

  這個節骨眼,正元帝絕不能再若無其事地封禪泰山。

  “也許,張相公從未怪過您。”

  裴知遠的眼眶微熱,“當年與您割席,是他怕你們往後再來往,會令您也惹官家不快,倒時便不是貶官,而是與他一樣的下場……”

  到如今,裴知遠才終於看懂這兩位相公之間看似分道背離,卻實則惺惺相惜的本質。

  孟雲獻心中更痛,他緊緊地抓著尋杖,想起自己曾與張敬說過的那番“君仁臣直”的話,那時起,張敬便明白他心中所想。
    君不仁,則新政無望。

  孟雲獻在貶官十四年的生涯裡想通了這件事,君父若非真心推行新政,而只是借新政玩弄權術,那麽新政會失敗一次,也會失敗第二次。

  孟雲獻早已不指望如今的君父。

  重回雲京後,他所議之項,也大多不痛不癢。

  “崇之懂我……”

  孟雲獻掩面泣淚,雪粒子落了他滿鬢,“崇之懂我……”

  這座皇城裡諸般濃烈的顏色彌漫的雪意與寒霧減淡,簷上日光凋敝,不似春景,宛如嚴冬。

  張敬的屍首是賀童等人收殮的,倪素捧著那團好像隨時都要消散的光,跟在他們身後,與他們同行。

  張府的大門她進不去,她便在門外與那些抹淚的讀書人一塊兒站了一會兒,天色很快黑透了,可這場雪還沒停。

  她站了很久也沒動,身上積了雪粒子,凍得她渾身僵冷,她不知道這個人世為什麽有的時候會這樣冷。

  冷得人骨縫裡都結滿了冰。

  回南槐街的路上,街邊的燈影寥落,她小心地將那團光護在懷中,帶著它回到醫館。

  推開他那間居室的門,倪素翻找出所有的香燭,一盞,一盞地點滿整間屋子,然後她便坐在桌前,認真地看著那團光,期盼它能夠變成他的樣子。

  可它沒有。

  “徐子凌。”

  她捧著它,喚了好幾聲。

  它還是那一團淡薄的光,懸在她的掌中。

  無邊的寂靜中,倪素看向對面那張書案,案上放著一隻紙鳶,她站起身走過去,伸手拿起它。

  這是一隻鶯。

  他親手削的竹篾,親手添的顏色,從骨到形,無一處不美。

  他時常一個人坐,要麽安靜地看書,要麽在簷廊底下做紙鳶,像一捧清冷的雪,日光卻怎麽也曬不化。

  倪素臨著燈,在書案前坐下,卻不防衣帶勾在一旁的匣子上,那匣子方長,看起來是專放畫軸的,鎖扣卻沒扣緊。

  她放下紙鳶,抽出勾在鎖扣上的衣帶,打開那隻長匣,裡面靜放著一幅畫。

  倪素認出那是之前她與徐子凌在永安湖遊湖時畫的那幅,那是她親自請人裝裱的。

  倪素伸手觸摸它。

  半晌,才將它從匣中取出,解開系帶,在案上鋪展。

  她記得這幅畫的所有細節,記得當日他在側,用那支她塞給他的筆,描畫湖景的神情與模樣。

  永安湖畔的綠柳如絲,湖上的波光粼粼,遊船一隻,飛鳥成行……

  可是此刻,

  她的目光落在那畫中的謝春亭,亭中本該空無一人,可卻不知何時,竟添了一個女子的側影。

  穿著與她一樣的衫裙,梳著與她一樣的發髻,手中還有一杯果子飲。

  甚至連她被風吹起的耳畔淺發,都那樣明晰。

  眼淚如簇,毫無預兆地跌出眼眶。

  此間燈影明亮,倪素抬起手,那團漂浮的,淡白的光,又落來她的手掌。

  她想起今日刑台之上,想起張敬說的那番話,想起徐子凌不顧一切地俯身擋在他老師的身上。

  她忽然發覺,
  那落下來的斷頭刃,不止奪去了他老師的性命,也將他,又殺死了一次。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