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第136章 舌尖上的中國
   第136章 舌尖上的中國
  後鼓樓苑胡同,位於鼓樓東側。

  南北走向,方言和韓躍民跟著掮客,來到正中間的一處宅邸,大門是西洋式拱券門。

  門口,站著個六十來歲的老頭兒,個子不高,穿著棉襖子,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您就是王大爺吧?”

  方言衝著這位房主打了聲招呼。

  來的路上,掮客就已經把賣主的情況大致說了一遍,王大爺的兒子前些年,借著海外親戚的關系,已經出了國,漸漸站穩了腳跟,準備把兩位老人接走,這裡的宅子留著也沒用。

  索性賣掉,換一些錢帶去美國。

  “進來看看。”

  王大爺掃了眼他們的自行車,都是鳳凰牌,滿意地點了下頭,把兩人請到了院裡。

  二進院落,佔地面積大概有300平米。

  王大爺誤以為兩人是某個國營單位的調房幹部,“買下這宅子是給職工分配住房用的。”

  方言把房契遞了回去,“要是價錢合適的話,我們馬上就可以辦過戶手續。”

  原先住在這裡的人家全都隨廠搬遷,搬去了燕郊的新廠,住上了單位分配的住房樓。

  “我這可是300平的!”

  韓躍民趁機補了一句,“何況買下你這宅子以後,捯飭捯飭又是一大筆錢。”

  方言看了眼掮客,“我是給自個買房。”

  只不過,留下一屋子一屋子的垃圾。

  韓躍民心領神會,唱起白臉:

  “怪不得,要是沒遇到這檔子事,恐怕這麽多戶不會這麽痛痛快快地搬走。”

  方言站在斑駁的木頭窗框往裡看,空空蕩蕩,就剩下一地沒帶走的破碗破罐破花盆。

  王大爺驚了個呆,隨即認真地打量,“小同志,你真地能掏出一萬多塊?”

  “嘿,我說,這難道不是好事嘛!”

  韓躍民跟在王大爺、方言的身後,在宅子裡轉了一圈,真的是大開眼界。

  王大爺湊到他的身前,“我要1萬3。”

  王大爺說要不是這宅子一直賣不出去,不然早就跟老伴一起出國,和兒子兒媳團聚了。

  “放心,都搬走了。”

  王大爺從公文包裡取出一張紙。

  “誰說不是呢!”

  “是啊,大爺,這年頭萬元戶可不多,能一口氣拿出這麽多錢的人就更少了。”

  而且他們因為是出國,除了帶點隨身的東西,家具等老物件全都免費送給買主。

  幾塊板一搭就是個棚,幾塊磚一摞就是個廚房,棚上還有棚,房上還有房,密密麻麻,亂七八糟,有種詭異的協調,亂得很有章法,過道狹窄逼仄,卻給每家每戶都留出了空間。

  裡面的擁擠和混亂,超乎方言的想象。

  “這個就是。”

  簡直有一種凌亂的美。

  方言面色不改,和韓躍民對視了一眼。

  王大爺左看看他們,右看看掮客,咬了咬牙,報了個1.25萬,降了個500,看著挺少,可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一年多的工資。

  “當然,我們大老遠來一趟,可不是為了拿您尋開心。”方言笑道:“我是誠心想買,大爺您也實惠點,給個實在價。”

  王大爺信誓旦旦地打包票。

  韓躍民說:“可您瞧這麽多小屋佔了多少面積,我估摸著得超過一半吧。

  “住這裡的住戶都搬走了?”

  但現在看上去卻一團糟。

  “大爺,這貴了點吧,團結湖的小洋樓,150平的,也才1萬6出頭。”

  王大爺回了一句。

  “你自己?一個人?你一個人買房?!”

  “他沒跟您說清楚嘛。”

  方言接過來仔細查看,房間位置面積都對的上,看到公章的的鋼印,徹底地放了心。

  方言掃了一圈,確確實實搬了個乾淨。

  “大爺,您開個價吧。”

  原先的布局是一進院北房七間,筒瓦屋面,二進院東西廂房各有三間,合瓦屋面。

  就怕老頭兒不懂數,把解放之前已經作廢的房契拿出來逗他玩。

  方言謹慎道:“能讓我看看房契嗎?”

  “要不您再多讓點?”

  韓躍民和方言配合唱紅白臉,試圖再砍砍價,但王大爺咬死了1.25萬。

  “行,就依您。”

  方言做出思考狀假意猶豫半天,最後才鄭重點點頭。

  “你真拿得出來?”

  王大爺又驚又喜,相比於多個五百少個五百,更想早點把院子出手,趕緊到國外團聚。

  “大爺,我可不是跟你開玩笑,就是這個價,我同意了,你看什麽時候可以辦理過戶。”
    方言笑地點點頭。

  “就後天吧,後天咱們到房管所。”

  王大爺說趁著這個時間,讓他和他老伴把要搬的東西收拾一遍,好給方言騰出屋子。

  韓躍民看著方言和王大爺約好時間,然後告辭離開,腦袋裡一片空白。

  “岩子,這就買下來了?”

  “是啊,韓哥,兵貴神速嘛。”

  方言知道他為何震驚,畢竟81年的一萬多塊實在太嚇人了。

  韓躍民明白話裡的意思,忍不住想著,等文化衫的生意做好了,攢下足夠的錢,有朝一日也要給老娘和方紅置辦一套這樣的四合院。

  最好也在後鼓樓苑胡同,彼此做個鄰居。

  “韓哥,咱們跟未來的鄰居打打招呼吧。”

  方言跟掮客說好過了戶再付中介費,把他打發走以後,推著車,不慌不忙地走著。

  “打招呼?”

  韓躍民不禁一愣。

  “對對信息,看看他們講的是不是真的。”

  方言面帶微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韓躍民恍然大悟,立刻走街串門。

  確認情況屬實後,方言為了慶祝買房,特意請韓躍民到烤肉宛吃飯,午飯這頓吃烤肉。

  四九城裡的炙子烤肉,老招牌只有烤肉季與它並駕齊驅,號稱“北季南宛”。

  “岩子,還是我請你吧。”

  韓躍民站在門口,“伱這錢留著後天給那個拉房纖兒,畢竟買宅子是一筆大開銷。”

  方言勾著他的肩膀,“我知道韓哥是怕我買了房,兜兒比臉乾淨,不過你不用擔心。”

  接著拍了下口袋,“這錢你自個留著,南下杭城的時候,多多地進一些布料絲線。”

  “你這麽說,我就放心了。”

  韓躍民話鋒一轉,“不過要慶祝的話,東城有的是地方,幹嘛大老遠跑這裡來呢?”

  “我這不光是慶祝,也是找創作的靈感。”

  “創作靈感?”

  “沒錯,接下來我要寫跟吃有關的散文,不好好地吃上一頓,又怎麽寫得出來呢?”

  方言和韓躍民勾肩搭背,走入大堂。

  畢竟,實踐要與理論相結合。

  關於華夏美食的紀錄片非常多,《舌尖上的華夏》就不用說,經典中的經典。

  既有紀錄全國各地特色燒烤的《人生一串》,也有紀錄一座城市一城美食的《一城一味》,還有《源味中國》、《風味人間》,等等。

  而自己上輩子看過的第一部華夏美食紀錄片,是由文化bu牽頭組織,和日本合作拍攝的《中國之食文化》,囊括了燕京、江南、粵東、川渝四個地區,在日本一經播出,引發不小的轟動。

  據說“不發光的料理就不是好料理”的《中華小當家》,也是從這部紀錄片得到靈感。

  沈叢文布下的作業,方言打算把《舌尖上的中國》和《中國之食文化》相結合,以第一人稱,寫一個華夏吃文化的“孤獨的美食家”。

  題目,還是叫《舌尖上的中國》。

  大國美食,必須大氣!
  “滋滋滋。”

  羊肉躺在烤爐,呲拉一聲,油花四濺。

  這會兒燒的是松枝,肉香裡混合一股淡淡的清香,等到肉熟,就著糖蒜、黃瓜條,特別是寒秋冷冬,吃得大汗淋漓,渾身通泰。

  那叫一個地道!
  方言一手拿長竿竹筷,把切成薄片的牛肉,蘸飽調料,放在火炙子上翻烤。

  就在此時,隔壁桌的大哥喊著:

  “服務員,我這調料怎麽沒放鹵蝦油啊?”

  “放啦,是你的口味太重。”

  服務員沒好氣地白了眼,把手上的糖蒜端到方言這桌,隔壁桌的男人見狀,眼前一亮。

  “哥們,就衝您要糖蒜,您是個懂吃的。”

  “您不也一樣嘛。”

  方言指了指他桌上的糖蒜,“來烤肉宛吃烤肉,不就是為了吃這一口糖蒜。”

  “可不是,沒有鹵蝦油是小,沒有糖蒜那才是大事。”隔壁桌的男人就著烤肉,吃著糖蒜。

  “咱們都是為這點醋,才包的這頓餃子。”

  方言輕輕拍了下桌。

  “衝您這個話,咱倆必須走一個。”

  隔壁桌的男人立刻舉杯,臉色認真。

  “乾杯。”

  方言拿起北冰洋,跟他一碰。

  映入眼簾的面孔似曾相識,但一時想不起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