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國潮1980》第822章 蛋糕做大
  第822章 蛋糕做大
  與皮爾卡頓公司和金利來、易拉得相仿,寧衛民個人和煤市街街道服裝廠也賺海了。

  雖然寧衛民旗下的三個服裝品牌在市場上名不見經傳。

  可由於寧衛民把這幾家店鋪和皮爾卡頓、金利來比鄰而設,就等於潛移默化的在用比對效應告訴顧客,這些也是國際大牌服裝。

  再加上他有著超前的審美和見識,把店面裝修得都很上檔次,服裝款式又是那麽亮眼,刻意迎合年輕人的喜好。

  所以就跟施展了障眼法一樣,讓這年代質樸單純的人民群眾很容易產生出一種錯覺。

  誤認為“花花公子”、“香榭麗舍”就像皮爾卡頓一樣,都是純粹的法國品牌。

  “國風”大概也是和易拉得、金利來差不多,應該是與港城合資的品牌。

  關鍵是寧衛民自己經營這三個品牌,打一開始瞄準的就是京城中檔服裝市場。

  他的服裝定價可比皮爾卡頓和金利來可要宜不少呢。

  盡管京城百貨商場中一套品質中上的國產西裝,價格不過在七十二塊到九十九塊之間。

  與之相比,寧衛民的三個品牌,一身服裝的均價要賣一百多塊,價格上還是顯得貴了些。

  但別忘了,有了“國際大牌”的加成就不一樣了,洋貨能和國貨一樣嗎?

  這個年頭的共和國老百姓,大多數人都認洋貨。

  打心裡認為外國的月亮比咱們這兒圓,東西也比咱們這兒的好。

  寧衛民再以開業酬賓的名義打個八五折或九折不等,這就讓他的服裝顯得很“實惠”,很“便宜”了,足以充分調動老百姓的消費熱情。

  這年頭的老百姓,還有個共性,就是見著便宜就走不動道。

  要是錯過佔便宜的機會,反而會捶胸頓足,覺得虧得慌呢。

  還是那句話,消費者買東西都是衝著性價比。

  不用真的實在,你只要讓消費者覺得“值”,那就夠了。

  因而別看開業時皮爾卡頓是光芒萬丈,獨領風騷,寧衛民的三家店好像淪為了陪襯。

  可實際上,他的幾家店也沒少賣貨,絕對是悶聲發大財的最佳典范。

  尤其是半個月過去後,他的品牌知名度因為顧客口口相傳,品牌知名度開始打響,就像易拉得一樣有了回頭客。

  營業額也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在悄無聲息的拉進和皮爾卡頓的距離。

  這就是這個非信息年代的好處了,選擇性少,一流行什麽,大家都會跟隨,很容易把一個品牌做火。

  只是可惜啊,受限於廠子實在太小,終究沒法和大牌廠商相比,最不該出的問題出現了——三個品牌的貨居然不夠賣的了。

  要知道,街道廠畢竟才六十個人。

  以這個年代不算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水平,就是開足馬力生產,一個月也就一萬件服裝到頭了。

  關鍵是寧衛民還不能隻生產一款服裝,三個品牌,每個品牌還得保證服裝的豐富性。

  每款服裝都需要打版,都需要布料和輔料的搭配,需要工人重新適應。

  一生產通常都是幾百件,還要不同尺寸,這可就麻煩了。

  所以說產量會有不小的影響。

  何況服裝總有賣得好的,賣不好的。

  於是就有比較受歡迎的產品賣斷貨的情況出現了。

  不過相對的,好就好在船小好調頭。

  寧衛民目前的運作模式實際上很符合快時尚的路線。

  殷悅一旦發現市場中那種款好賣,可以立馬給工廠下單追加生產。

  不會造成大量服裝積壓,倒是能及時把握住爆款。

  總之,五月份半個月過去,殷悅逐漸摸熟了經營模式。

  等她有了余力做帳,給寧衛民匯總的情況是,煤市街街道服裝廠產量雖然下降了三成,但利潤卻上去了,半個月就有十二萬元。

  專營店這邊賺得是過去個體戶們的錢,而且蛋糕也做大了,毛利高達八萬元。

  等於說寧衛民半個月就撈了十三四萬。

  就這賺錢的速度,哪怕他買個印鈔機自己印票子,要按一毛錢一毛錢的印,差不多也就這樣了。

  更妙的是,天橋百貨商場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以服裝布料為主打產品,這裡集合了無數知名老號和大廠家的貨色。

  煤市街街道廠大可以通過天橋百貨商場做中介,或者是搭皮爾卡頓公司的順風車,從這些布料商家按出廠價拿貨。
    這下不但選料方便了,成本也得以降低,布料大廠瞧不起小服裝廠的毛病根本不存在了。

  是怎麽都合適啊。

  反過來,天橋百貨商場也一樣,從中獲益不少。

  有了六家服裝品牌入駐,不但能給那些布料廠家帶來了不少批發業務,更直接提高了商場客流量,帶動了散客對於布料的購買量。

  這一點不奇怪,雖然六家品牌店的成衣千好萬好,可要以絕對價格來論,還是比較昂貴的。

  普通家庭買下這些衣服,基本上都是咬著牙掏出一個人當月工資。

  那麽往往只能滿足一兩個家庭成員的需求。

  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他家庭成員也有置衣需求,看見款式好的服裝也想穿啊,又該怎麽辦?
  那就只能選擇買布料回家自己做,或者找裁縫按照喜歡的款式照著樣子效仿,這就是最經濟、最劃算的辦法。

  說白了,蛋糕做大了,誰都有的吃。

  什麽買賣都需要人氣兒,客流量越多,好處就約到,商場不可能不跟著沾光。

  其實這就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差不多。

  畢竟來的人不會買了衣服就走人,尤其是從大老遠來的。

  多數還會再順便著逛逛,這一逛就有了繼續消費的可能,自然會帶動天橋百貨商場其他品類的銷售。

  別的不說,連積壓許久的二十多台黑白電視機,天橋商場都給賣出去了。

  你想想,這事兒讓商場一方有多高興?
  真要說受到相關負面影響的,那怕是只有商場二層裡的國產服裝了。

  那些中規中矩,毫無特色的成衣,雖然質量挺好。

  可和一層的服裝款式一比,就顯得黯淡無光了。

  在六家品牌入駐之後,這些衣服簡直無人問津,連看得人都沒幾個了。

  以至於天橋百貨商場為此專門開會討論,要不要乾脆撤掉這些服裝專櫃,全都改成面料專櫃得了。

  然而就這還不算完呢,由於寧衛民幾乎是照抄未來成熟的專營店運作模式,而國營百貨商場又是第一次引入外資品牌入駐。

  這件事所造成的社會效應遠遠超過商業上的收獲,關心這件事的人也不止普通顧客那麽簡單。

  因此,各路媒體記者對於天橋百貨商場這樣的創新經營興致勃勃,後續追蹤報道力度比一開始區政府力主的廣告還大。

  商場領導方面自然要接受采訪做出相關解釋。

  好在背後有區政府撐腰,明面上又有亮眼的業績可以晃瞎一眾狗眼。

  皮爾卡頓公司方面也由寧衛民出面,表達了一番虧本讓利賺人氣的解釋。

  於是天橋百貨商場也就成了改革的模仿樣板,不拘一格求突破的百貨業改革先鋒。

  這讓一直關注這裡的京城其他各大商場負責人是又羨慕,又迷惑,又矛盾,又擔心啊。

  不為別的,他們現在更為難了。

  他們確實感受到了天橋百貨商場的成功,已經開始動搖原有的各大商場業績排名,這種凸顯自己特色的做法太有攻擊性了。

  他們也不得不佩服天橋百貨商場的選擇大膽,在本市前無古人,才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但他們同樣懼怕風險,也沒有真正迫切的需要去冒險。

  變革成功,商場客如雲來,大發利市當然是好,可萬一變革失敗呢?
  目前,傳統的以全為主的商場經營方式保證了穩定的利潤,他們有必要采取激進的做法去冒險嗎?

  何況他們就是想照抄作業也沒有政府的支持,皮爾卡頓的響應啊。

  即便抄成了也要屈居天橋百貨商場之後。

  可要抄砸了可就需要有人負責任了,怎麽想都是得不償失?
  除非另謀他法,再找一個更能挑動顧客消費熱情的門類,作為自己特色。

  說到底,眼下唯一能學習的,到是那六家品牌店的一些設施和做法。

  比如帶鏡子的試衣間,比如供顧客坐著換鞋的沙發,還有那些漂亮結實的包裝紙袋。

  看著就有派,顯得服裝昂貴。

  哎,不得不承認還是人家外國人會做買賣,瞧人家這腦子,怎麽就想的這麽周到。

  再看看人家營業員都是多麽和藹可親,也不知是怎麽調教的,
  比不了,比不了啊,也許一百年,都追不上人家……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