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國潮1980》第619章 三進院
  第619章 三進院

  東四四條五號院,寧衛民這一趟真是沒白跑。

  在各家住戶的熱情簇擁和主動配合下,摸底工作進行得卓有成效。

  他不但把二進院分住北、東、西的三戶人家,裡裡外外、仔仔細細都看了一個遍。

  大致統計了一下這幾家住戶的住宅面積、人口,了解了一下他們各家的基本訴求。

  東四四條五號院的鄰居們當然也不例外。

  如果段落錯誤請您稍後用主流瀏覽器訪問(Chrome,Safari,Edge...)

  等到再去三進院看房時,他甚至還順便化解了一樁派出所都沒轍的鄰裡矛盾,及時平息了一樁差點成真的流血事件。

  居然不聞不問,還說“牆既然已經起來了,就這樣吧。反正你家房子也不缺,別再爭了。”

  劉家和馬家晚來了一步,都隻落手裡兩間房。

  最關鍵的一條,是不能損人利己,給鄰居添麻煩。

  不用說,寧衛民所能提供的動遷方案,讓這三家人的矛盾一下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這一缺乏必要的溝通,事情仍然朝著惡化的情況去了。

  京城幾乎所有胡同,都在這一年,開始蓋起了自建房。

  劉家和馬家剛蓋好的小房,泥還沒乾呢,這要一捅鼓,那很容易就變成一堆磚頭。

  矛盾似乎是解決了,但由於三家鄰居因為這事大動乾戈,傷了和氣的根本,已經不說話了。

  因為劉家和馬家急啊,他們憋著瓜分這塊地,著急先把房蓋了。

  父子倆人一合計,說乾脆,禮拜天,咱倆一起找人來幫忙,拆了他們兩家的房。

  修小房雖然是各家自己的事兒,但只能在自己家房前、房後、牆裡牆外圈地建房,不能遮擋鄰居家的陽光。

  可這劉家和馬家也是實在是沒轍,不得不聯起手來脅迫郝家答應。

  這事兒磨嘰了至少倆月,中間反覆了好幾次,民警和居委會跑了不知多少趟。
    最後才算以和稀泥的方式,很勉強的做通了郝家的工作。

  就這樣,劉家和馬家都惦記上了郝家門前的這塊地了,想在這兒蓋自建房。

  以至於這三家要舞刀弄槍的人都傻在了當場,老半天都沒醒過味來。

  等郝家父子一回來,看到倆家房子都起了一半了。

  為此,三家鄰居原本看似無解的自建房糾紛,終於懸崖勒馬,就此落幕。

  他們立馬去找了派出所,說劉家和馬家太欺負人了,就沒他們這麽辦事的。

  這說起來肯定是於理不合的。

  郝家父母覺著日後哪怕兒子大了,即便再娶媳婦,房子也足夠住的。

  一進院和二進院的住戶們,因為房子大,也就是蓋一下雜物棚和小廚房。

  而郝家人口最少,底下只有一對兒女。

  住這裡的三家人,人口雖然和二進院差不多,房子的朝向也不錯。

  好嘛,給郝家剩下的那點地方也就能蓋個窩棚差不多。

  使其答應了花池子三家各佔三分之一。

  礙於客觀現實,為了居者有其屋,哪怕明知自建房是違章建築,房管所也只能采取聽之任之的放任態度。

  可以說,自建房是四合院裡發生鄰裡糾紛最大和最重要的原因。

  其實他們要蓋自建房再方便不過了,他們家門前就是後院的花池子。

  而且這三戶人家也沒辦法平均分配這七間房啊。

  這一年,郝家的閨女嫁人走了,姑爺家也不缺房。

  只不過有的嚴重,動起手傷了人,有些沒那麽嚴重,還不至於拳腳相加。

  尤其是跑馬佔地式的居民自行建房行動,沒有一點紀律和政策的約束,想怎麽蓋怎麽蓋。

  但自建房打破了這種平衡,才讓原本關系不錯的鄰居們反目成仇。

  不要妨礙院裡人走動,別離人家窗戶太近,別妨礙院裡人去公共水管子接水,洗衣。

  氣得呂所長當場大聲訓斥。

  郝家的兒子不罵幾句,似乎不解恨似的,突然放狠話。

  “住口!你們到底想幹什麽?打打殺殺的想上勞改農場啊?”

  這兩家也沒商量,反正你左邊我右邊,頭兩天拉來磚就蓋上房了。

  但話說回來了,清官難斷家務事。

  這郝家父子還能不惱怒啊?

  人們面面相覷,也不知自己該哭還是該笑。

  如此一來,少了東、西兩排廂房。

  結果沒想到,同院的劉家和馬家,因為孩子忒多,即使都蓋了小房。

  可郝家人還是更想保留這塊地方增加點生活的悠然情趣。

  五四.二五零.一五八.二零零

  另外兩家也不甘示弱,劉家的兒子喊,“你吹猛子呢,有本事試試,看我不活劈了你!”

  但凡是經歷過那個年月的人都應該清楚,1976年對於住平房的京城人是個難以忘記的關鍵年份。

  就這樣,這不到了禮拜天嘛,父子倆真湊齊了三五個漢子,拿著搞棒動手拆房。

  要知道,這起矛盾在這年頭,可不是極端的個例。

  呂所長說的句句都是大實話。

  而且這兩家蓋房,牆離郝家的窗戶特別緊,就一米多一點,連輛三輪車都推不進去。

  三進院的劉家和馬家卻是不能不絞盡腦汁湊材料、佔地方,為長大的兒女張羅住房。

  “想去你們就打,人腦子打成狗腦子才好!正好還不用給你們找房子了。我把你們都交給公安局管去。”

  起不了樓,蓋的是一排七間,與前院維度等寬的北房,作為家中女眷的住所,專業術語叫“後罩房”。

  三家人因此吵了起來,甚至還動了手,鬧到了派出所去。

  所以就沒像劉家和馬家那樣跑馬圈地。

  這年頭因為蓋自建房,打架吵嘴的事兒在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裡並不鮮見,許多地方都在發生。

  可住房面積卻要擁擠許多,幾乎和扇兒胡同2號院一樣的困難了。

  這三家人要真動上手,乾起來,無疑全都得追悔莫及。

  唯獨姓郝的這家人來的早,跟房管所要走了三間房。

  京城的大雜院,有諸多不成文的處事準則。

  偏偏劉家和馬家的孩子都挺多,一個仨兒子,一個兩兒兩女。

  原本大家住在一起,權力和義務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比誰多什麽,誰也不比誰少什麽。

  所以他這個三進院,和真正王府、貝勒府的三進院完全不能比,只是一個小小的後院。

  可以說讓這件事迎刃而解,再也沒有衝突的必要了。

  在此處種種花草啊,搭一個葡萄架啊,到了夏天乘涼用。

  還多虧他們在後院叫罵起來的時候,正趕上寧衛民和呂所長就在前院呢。

  這一切,便都為日後的鄰裡矛盾埋下了隱患。

  否則要不是這麽巧,沒有他們聞聲過去,及時製止。

  敢情三進院的住房條件比起二院來,可要緊張許多了。

  等到知青大批量返城開始,還是越來越感到房子不夠用了。

  可沒想到民警早就煩了,也懶得再摻和這事兒了。

  民警自然該批評批評,該教育教育。

  他們對於五號院的建房紛爭也沒什麽好辦法,只能和居委會分頭做調解工作。

  “都是鄰居,何至於此啊?哪怕說到底,也是人民內部矛盾。都冷靜冷靜,從現在開始,千萬不要再彼此針對計較了。等以後你們遷走了,就誰也見不到誰了……”

  這個院裡就只有郝家屬於例外。

  因為鬧地震的原因,以及受應屆畢業生不再下鄉的因素影響。

  更關鍵的是,他們兩家都是趁著郝家父子上班時候,動的工。

  這種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建房顛覆了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心裡平衡。

  不過盡管如此,彼此的記恨和積怨卻難消除。

  於是劉家和馬家也急了,他們都抄起了菜刀要保衛小房。

  “姓劉的,姓馬的,你們偷著樂去吧。要不是人家房主今天恰好來了,我們非得拆了你們的房!算你們今天逃了一頓好打!”

  今年春節後,一起跟郝家來打招呼。

  畢竟這個四合院最早的主人,只是個普通的閑散宗室,並不是什麽親王、郡王、貝子、貝勒。

  何況自建房這事兒連房管所都管不了。

  所以派出所走訪了一次,發現三進院裡除了花池子這塊,確實是沒地方了。

  寧衛民可以說,是無意中行了一善,為自己積了大德。

  郝家當然是堅決不同意。

  郝家父子悶頭回家,氣得不行。

  馬家的兒子也不服氣,“別仗著人多,真動上手,看誰慫!”

  就必然會造成無法調解的矛盾,導致曠日持久的長期對抗。

  要沒有寧衛民這麽一個買主,恐怕這幾位誰也得不了好呢。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