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國潮1980》第615章 富人區
  第615章 富人區

  很顯然,在東四四條五號院的交易上,寧衛民因為靈魂與時代脫節,又鬧出了笑話。

  他真是怎麽也沒想到,這年頭連樓房的承租權都能買個一兩千塊一間房,平房的產權居然能賤到這個地步。

  可這偏偏還就是事實。

  在去看房的路上,寧衛民是通過跟呂所長有一搭無一搭的閑聊,大致搞明白這裡面的情況。

  敢情私房政策,由於國家才剛放開很短的時間。

  所以為嚴防私房主借房取利,管控措施難免有些過度。

  按照國家現行給房屋評價辦法,指定的交易價格確實存在與市場的實際需求相悖的情況。

  城區房屋價格交易水平,比房屋實際建築成本約低百分之五十以上。

  甚至連買方和房主達成共識,私下裡多給房主些錢都不行。

  這種行為如果被房管部門發現了,那不光要罰款,而且房產交易也會作廢的。

  再加上一個租戶難以騰退的問題,始終讓人頭疼難解。

  這就導致真正負責私房產權交易的房管所門口一片冷清。

  當下壓根沒有人能夠從這種交易中經手賺錢的。

  相反,還別看公房交易是法律盲點,也不受法律保護。

  但因為這種交易過程是透明的,一手錢一手房。

  還可以由著人開價,且不存在租戶不走的問題。

  反倒是換房站門口,天天惦記怎麽倒賣公房的人成群成堆。

  這就是市場的選擇,利益使然啊。

  看似不可思議,實則順理成章。

  另外也得說,老太太要賣的這房子是真不錯。

  各方各面,都遠比寧衛民想象中還要好很多。

  甚至還沒親眼看見房,寧衛民只是把車一開進四條的胡同,就明顯感受到了這裡房子的不同因為胡同和胡同也是不一樣的。

  在建國之後,因為人口遷徙,城建需要等實際問題。

  京城大部分的胡同或多或少都因為加蓋廁所和電線杆,有人工拆建、改造、修繕的痕跡。

  尤其是作為應急措施,政府還一度鼓勵過見縫插針的自建房,以及通過“接、推、擴”工程,增加原有住房面積的舉動。

  對於胡同的原貌影響和破壞更大。

  像馬家花園所在地的魏佳胡同還算好的呢。

  可原有筆直的胡同,也因此路面距離縮小,過去胡同的老樹都被砍掉了。

  電線杆和廁所的安置完全是凌亂無章的。

  其他的地方就更別提了。

  越是居住人口多的胡同,街面就越發凌亂,牆面就越發顯得破敗。

  因為好多居民家裡沒地兒,都愛把用不上的雜物擺在外面。

  街面上的牆體因為走來過往的人多,破損程度自然就嚴重。

  這都是現實生活的客觀條件使然。

  可反過來,過去高門大戶集中聚居的地方卻不大一樣。

  要知道,本身在解放前,這些府門,或是宅門,就修好了自家的廁所。

  用電設施也是鋪設好的。

  而且到了解放後,這樣的房子,也是大機關、大單位入駐。

  以及高級幹部、社會名流搬家進來的情況較多。

  因此像這樣的地區,不但依然保持了富人區人口低密度的特性,也更能夠得到房管部門充分關照。

  所以無論胡同風貌,還是在胡同中存在的大量四合院建築都基本保持沒變。

  而全長七百二十六米,寬七米,形成於元代的東四四條,恰恰就是這樣遍布著高門大戶的一條胡同。

  這裡的古槐共有二十六棵,全部為百年以上。

  精美的門樓一座挨一座,足以顯示出這些宅邸過去都不是一般的人家。
    比如說胡同西部的八十三號院,至今還完好的保留著明清的造幣機構,戶部寶泉局的東作廠。

  而八十五號那座完整的四合院,據呂所長說,當初就是戶部寶泉局東作廠總監管的住宅。

  八十六號的那二層小樓,屬於過去“恆昌瑞記”洋行。

  雖然顏色素淨,如今已經成為了普通人隨意進出的東四旅館。

  但石木混用結構和中西合璧的造型非常獨特。

  一看這建築就是晚晴民國時期的大商家斥巨資所建。

  至於這條胡同的南側門牌雖然不多,且門戶不大,但也不是普通人家。

  大多都是“三條”那些大宅院的後門。

  比如說過去江南糧道英樸宅邸的後花園就在其中的一個門裡。

  只是呂所長也搞不清到底是哪門哪戶了。

  其實就連寧衛民要買的五號院也不是普通的民戶。

  說起來那還是貨真價實的皇親國戚宅邸呢。

  寧衛民相當驚喜的從呂所長口中得知,這五號院居然曾經是道光皇帝的本家,綿宜的宅子。

  雖然五號院只是個偏院。

  得連同三號院、一號院湊在一起,才是舊日這位“黃帶子”宅邸的整體原貌。

  盡管這位綿宜,既不是貝子,也不是貝勒,只是個普通的宗室。

  但架不住人家血統純和輩分高啊。

  當地的老住戶,沒人不知道這宅子的來歷,如今還都稱這房子為“皇帝的叔叔家”呢。

  那想想看,寧衛民突然發現自己要把皇親國戚的老窩端了。

  今後也能享受一下皇上叔叔的日子,這心裡有多美。

  總之,寧衛民開車走在這條筆直的胡同中,聽著呂所長的介紹,就像進入了一座歷史的立體博物館。

  道路兩旁不是府門就是宅門,形色各異的門樓,胡同上方的樹影婆娑,都仿佛在訴說著胡同的深邃。

  甚至停車的時候,他立馬就在五號院倒座房牆壁上,發現了一溜兒十幾個相當蹊蹺的東西。

  帶著好奇再跟呂所長一打聽,這才知道,這些東西竟然是過去拴馬用的拴馬石。

  從這些東西的數目上,他完全可以想象得出,這皇上叔叔的宅邸,過去賓客盈門的盛況。

  也不禁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因為馬家花園寬慰康術德的話來。

  “就您那馬家花園啊,即便要不回來也沒關系。常言道,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啊。這不還有我嘛,等日後我發了財,給您買個什刹海邊兒上的宅子不就完了?比您這房還好,讓您照樣可以過過財主癮。天天還能看湖景兒。”

  當時是為了勸老爺子想開點,寧衛民才故意這麽嘚瑟的。

  結果他這孝心,雖然讓康術德挺暖心。

  可口出狂言,卻也依舊遭到了老爺子的取笑和教訓。

  康術德是這麽答的他。

  “你小子,就給我拉倒吧。還什麽海子沿岸買房啊。淨說蠢話,吹牛都不會吹,真夠無知的你。”

  “咱們京城有句老話,說東富西貴,南貧北賤。就是指的居住群體的劃分。你給我記著,清王朝愛新覺羅的子孫和大部分滿洲王公都居住在西城區,這是‘東富西貴’中‘西貴’的含義。所以西城王府最多。”

  “而東城,聚集了京城中最有影響力的官僚政客、最豪奢的富商巨賈,和其余八旗名門世家。他們共同構成了‘東富西貴’中‘富’的一群。也正是有了這兩大消費群體,才形成了“東四、西單、鼓樓前”的三大鬧市商業區。”

  “至於你說的什刹海……甚至可以說整個三海的沿岸,連同筒子河沿岸的房子。雖然也在西城區內,但因為鄰水,這一地區反而都是民居。要知道在過去,老百姓都願意守著河隨意取用河水,還有種養荷花,靠打魚撈河鮮生活的人也不少。所以三海沿岸並不是富人的聚集區。那房子又怎麽能跟馬家花園相比?差太多了。”

  “恰恰相反,那裡民居大都較陳舊破爛,不是連房就是排房。即便風景好的地方,臨岸的也不過是一些商家鋪戶,除了宋慶齡故居所在的後海北沿,那已經是海子到頭的地方之外。其他的各處沿岸,真沒有多少好四合院。所以你要在三海沿岸買房,那你就等著愛坑、失望吧。”

  寧衛民聽了,不免訕訕然。

  但丟了一回臉,卻也長了見識,更牢牢的記住了師父說的話。

  如今果不其然,這遭東四四條跑了一趟,就是最好的驗證。

  他才真知道了什麽叫好四合院,什麽叫上檔次的老宅邸。

  確實全被師父說著啦,老爺子誠不欺人啊!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