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混在三國爭天下》第442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覆滅
  第442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覆滅

  在安息使者隨同漢使來往長安城與泰西封的三個多月時間裡,佔領波西斯的鄧艾也沒有閑著。

  波西斯大戰,陌刀軍與飛龍騎皆有折損,兵器鎧甲方面也有不少損壞,都需要補充。

  因為戰前就考慮到長安城路途遙遠,而安息前線兵事多變,不便事事向長安城, 因此早就授權鄧艾在兵器與兵員補充方面可以便宜行事。

  大漢在大宛國貴山城有駐軍與軍械庫,其中便有陌刀軍與飛龍騎,鄧艾直接從大宛國貴山城就近補充,仍舊是三千陌刀軍與兩千飛龍騎。

  話說戰爭打的就是兵源與兵器鎧甲。

  波西斯大戰,雖然阿爾達希爾一世等叛軍敗退,不過是自己撤退, 先前陌刀軍與飛龍騎輪番出城,折損一千兩百人於城外, 這些戰死的陌刀軍與飛龍騎的兵器鎧甲都被阿爾達希爾一世等叛軍撤退時撿了去。

  當然, 撿了這大約一千兩百人左右的陌刀軍與飛龍騎的裝備,不代表阿爾達希爾一世就能複製這麽多陌刀軍與飛龍騎出來。

  戰死的陌刀軍與飛龍騎,他們的兵器有沒有損壞不知道,但身上的鎧甲一定損壞了。況且,陌刀軍與飛龍騎賽選嚴苛,一把近七尺長的陌刀,加上一身鋼製鎧甲,不是一般士兵拿在手上穿在身上都能作戰的,每一名陌刀軍與飛龍騎士兵都是從普通的百戰之兵中挑選的,本來在普通士兵當中就是以一當十的存在,身體素質絕對過硬。

  當然,叛軍還有十來萬人,真從中挑選一千左右合格的士兵出來並不太困難。

  但一千兩百套左右戰死的陌刀軍與飛龍騎的兵器鎧甲,剔除其中不能修複的,真正修複使用,其實能夠有六七成就不錯了,也就是說阿爾達希爾一世大致能修複八百套左右鋼製甲, 其他兵器剔除損壞的,大致也只有這個數量能用。

  事實上,波西斯大戰失利,阿爾達希爾一世放棄波西斯退守蘇西亞之後,他也查看從波西斯城下帶回來的戰死的漢軍陌刀軍與飛龍騎的裝備。

  波西斯大戰之中,漢軍戰鬥力之強悍令人恐懼,阿爾達希爾一世希望能從這些漢軍的裝備當中看出些什麽。

  這一試,阿爾達希爾一世是震驚的,漢軍這些裝備之精良,簡直如同神器,難怪波西斯騎兵在漢軍攻擊下都近乎如同烏合之眾一般。

  康居、大宛士兵是什麽戰鬥力,阿爾達希爾一世太清楚了,波西斯大戰,令他最終放棄波西斯退守蘇西亞的原因就是那五千漢軍,前前後後五千漢軍殺戮他四萬多士兵,其中過萬波西斯騎兵。

  原本他就知道漢軍裝備一定比他的波西斯騎兵更加精良,但卻不知道竟然精良到這種地步。

  阿爾達希爾一世臉色很難看,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東方萬裡之外的漢帝國的強大遠超他的預料,漢帝國竟然能大量鍛造出這樣精良的裝備,能組織這樣戰鬥力恐懼的軍隊。

  如今只是幾千漢軍進入安息,如果是幾萬漢軍呢?他在戰場上得到的這一千二百套左右殘缺的漢軍兵甲拿來裝備自己的士兵就能抵擋得了漢軍嗎?
  答案是否定的,大漢能自己鍛造這樣的兵器鎧甲,而他卻不可能鍛造,再精良的兵器到了戰場上都會都折損,一千二百套左右漢軍裝備,剔除其中損壞的,他堪堪得到大致八百套完整的漢軍裝備,數量太少了,而且在戰場上用不了幾次就會全部損壞,他自己可沒辦法補充。

  至於說繼續從與漢軍交戰之中‘繳獲’,那是開玩笑,算上攻城的損失,他在波西斯大戰之中,損失了超過一萬波西斯騎兵,其他近五萬普通士兵,六萬士兵的損失,得這幾百套漢軍裝備有什麽用?

  阿爾達希爾一世沒有浪費這幾百套漢軍裝備,在蘇西亞休整期間,他親自挑選最精銳的八百名士兵士兵這些精良的漢軍裝備,再怎麽說,原先損失的一萬多波西斯騎兵很難補充回來,這八百套精良的漢軍裝備,怎麽都能提升一些實力。

  在蘇西亞休整的同時,阿爾達希爾一世也密切關中波西斯城內漢軍的動向,另外阿爾達希爾一世也關注安息帝國帝都泰西封的消息,因為他在考慮是否應該分一部分兵力,避開漢軍,西進先攻取泰西封徹底滅亡安息帝國。

  阿爾達希爾一世是梟雄,他很清楚,雖然奧爾米茲達甘平原之戰他全殲了安息帝國立國之本的帕提亞騎兵,還殺死了老皇帝阿爾班達四世,安息帝國已無力量。但安息帝國畢竟立國四百七十年,還是很有號召力的,一些領主只要看到安息帝國還有延續的可能,他們就會仍舊忠心安息帝國,如果給安息帝國喘息的時間,安息帝國很快就能拉起數萬大軍,加上漢帝國從東面威脅,他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危險。

  然而,鄧艾也是帥才,阿爾達希爾一世有避開他的兵鋒先取安息帝國帝都泰西封,滅亡安息帝國的想法,他兵力一動,鄧艾就看出來了。

  鄧艾自然不可能讓阿爾達希爾一世有機會分兵西進去滅亡安息帝國,他立刻率領已經補充到位的飛龍騎與康居、大宛騎兵,總共一萬兩千人埋伏在阿爾達希爾一世大軍西進必經之路的兩側,待阿爾達希爾一世分出的四萬叛軍行至,大漢、康居、大宛騎兵當即殺出,直接衝亂四萬叛軍,大殺一個時辰,斬殺一萬多叛軍士兵,殺得叛軍大敗,其余叛軍不得不敗退回蘇西亞。

  阿爾達希爾一世很憤怒,鄧艾過人的謀略與統帥才能給了他極大的壓力,他想先徹底滅了安息帝國,卻一時無法擺脫鄧艾的牽製。

  鄧艾方面,光靠三千陌刀軍與兩千飛龍騎,以及同樣補充之後,數量大致在兩萬的康居、大宛軍,兩萬五千人罷了,力量還是顯得些許不足。

  當安息帝國同意從此臣服大漢的消息傳來,剛從雪域高原鎮壓叛亂結束,屯駐烏孫赤谷城的甘莘立刻率領三千飛龍騎,兩千陌刀軍西進,準備與鄧艾會和。彼時鄧艾為主將,甘莘為副將,共同率領五千陌刀軍與五千飛龍騎,這一萬陌刀軍與飛龍騎,以及兩萬康居、大宛士兵,加上鄧艾、甘莘兩大將才,將是大漢派遣協助安息王室平息阿爾達希爾一世等叛亂的全部力量。

  別看數量上似乎很少,五千陌刀軍與五千飛龍騎卻已相當於十萬普通漢軍了,兩萬康居、大宛士兵雖然戰鬥力有限,但也是不小的助力。

  況且,安息帝國未滅,四百七十年江山的安息,哪怕風雨飄搖,只要還能讓人看到還有延續的希望,就還有人忠誠,號召力還是很強的,在一定條件下,安息王室還能聚集超過十萬士兵。

  當然,安息立國之本的帕提亞騎兵,與一些有戰場經驗的精銳都已經全軍覆沒了,安息王室就算聚集超過十萬士兵,也差不多跟烏合之眾一半。

  不過,鄧艾是帥才,安息既然成為了大漢的附屬國,這場平叛之戰,當然由鄧艾統一指揮,得鄧艾統一指揮,也是安息的幸運。

  劉宇有理由相信,這些力量已經足以協助安息帝國平息阿爾達希爾一世的叛亂了。

  阿爾達希爾一世是梟雄,他這樣的梟雄,在特定的時期能夠猛然崛起,難以阻攔。阿爾達希爾一世能夠仰仗了,除了麾下比帕提亞騎兵都要更勝一線的波西斯騎兵之外,便是他本身的謀略了。安息腐朽,軍隊之中,朝政之中盡是無能之輩,無一能與阿爾達希爾一世抗衡者,因此安息一開始多次鎮壓阿爾達希爾一世才會失敗,讓阿爾達希爾一世越來越壯大。

  而今,漢軍五千陌刀軍與五千飛龍騎進入安息,戰鬥力遠遠強過阿爾達希爾一世麾下還剩下兩萬的波西斯騎兵,而鄧艾的謀略和統帥能力都絕不遜色於阿爾達希爾一世,這當即就使得阿爾達希爾一世能夠仰仗的全部破滅。

  鄧艾、甘莘各率領一部分大漢、康居、大宛聯軍,呈兩鉗之勢主動發起進攻,先是西進攻佔波斯波利斯與蘇薩,打通與安息國都泰西封之間的聯系。

  這個時期,安息王室果然又聚集除了近六萬士兵,這六萬士兵沒有什麽戰場經驗,戰鬥力奇差,但在鄧艾的統帥下,他們漸漸在戰場上得到歷練。

  這場協助安息的平叛戰爭打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大漢、安息、康居、大宛聯軍在近兩年的時間裡,發展到了十四萬之眾,騎兵漢軍保持五千陌刀軍與五千飛龍騎的數量不變,凡戰場上有折損,皆補足。

  有鄧艾這個帥才,有甘莘這個猛將,阿爾達希爾一世等叛軍被殺得一退再退,從蘇西亞退到番兜,從番兜又退到木鹿城。

  值得一提的是,甘莘雖然是女子之身,不過卻繼承了當年甘寧的神力,一身武藝比之甘寧年輕時候都要強上一線,也是一個奇葩,甘莘也成為大漢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將軍。

  與阿爾達希爾一世等叛軍最後的決戰在尼薩,退到這裡,阿爾達希爾一世已經退無可退,為了避免困守孤城,糧草水源本斷絕,不戰自潰的窘境,阿爾達希爾一世選擇率領自己最後的五千多波西斯騎兵,四萬多其他叛軍,總共近五萬人與大漢、安息、康居、大宛十四萬聯軍決戰。

  亦如當初安息老皇帝阿爾班達四世在奧爾米茲達甘平原之戰中的遭遇,大戰過程中,許多原本追隨阿爾達希爾一世的領主倒戈一擊,阿爾達希爾一世大軍在開戰不到半個時辰,全線瓦解,阿爾達希爾一世與最後一千多波西斯騎兵被團團圍困。

  阿爾達希爾一世憤怒,不甘,心裡卻也知道,這些領主本來就是看著他有可能推翻安息帝國建立新的帝國才追隨他的,現如今看到他敗亡已成定局,就背叛他,並不奇怪。

  阿爾達希爾一世垂死掙扎,寧願戰死了不願意投降。

  鄧艾當然成全他,由甘莘打頭陣,對阿爾達希爾一世等被圍的一千余波西斯騎兵發起最後的攻擊,阿爾達希爾一世在戰場上被甘莘一刀梟首,死前瞪著雙目,似是從沒想到自己梟雄一生,最後居然是被一個女子在戰場上正面斬殺,死得屈辱。

  至此,安息境內的叛軍全部瓦解,安息重複阿爾達希爾一世發動叛亂之前的領地。

  ……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