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法師?法術工程師!》第409章 搞迷信也可以是捷徑
   第409章 搞迷信也可以是捷徑

  工作開展下去一旬,安德烈向羅夏匯報:

  “十日內,有三台構裝體故障,沒有活水體菌泄露。有一台在翻土的過程中意外碰上野豬,成功擊斃野豬後,肉被村民分食。”

  春天正是野豬躁動的季節,它們在進行生命大和諧的前後都需要覓食,由於開荒擠壓了這些動物的棲息地,所以人豬矛盾日益尖銳,在田裡出沒的越來越多。

  那隻倒霉的公豬不知道怎麽發了癲,進入田地後被村民驅趕,一路趕到構裝體面前,構裝體如同蜘蛛捕食一樣,用特製的犁給它扎了個透心涼。

  羅夏點頭:“好極了,著重宣傳一下後面這個事,要在所有拜恩的報紙上都買個醒目的位置刊載。”

  “好的。對了,村民們把獠牙給我,說一定要送到您手裡。”安德烈摸出一對黃澄澄的大牙,已經清洗乾淨。

  謔,無論是分量還是重量都不小,羅夏掂量掂量後又放到桌上:“拿給你家弟妹去玩。”

  安德烈也不客氣,道謝後就收起來。

  其實在推廣中還有其他困難,比如巴特和羅夏的巡演宣傳效果好過頭,有人把三畝地的基肥想要堆在一畝地,被農商社的人苦苦勸導後才作罷。

  羅夏現在有點理解,為什麽在古代宗教有先進性——下達指令讓“刁民”聽話的最好辦法,就是先建立一套上有天堂下有地獄的宗教體系,然後以教令的方式傳達行政命令。

  但你可以告訴教眾,每旬都要對神靈禮拜,而在禮拜前需要沐浴更衣體現虔誠。這樣不用花多少人力和設立實際的獎懲制度就能推行下去。

  還有人把肥料拿去喂豬喂牛,覺得它是萬能促生長素,這樣的行為居然是普遍現象,直到有小孩喝了“化肥衝劑”導致急性腎衰竭才被農商社發現。

  想要說服所有人洗澡愛衛生是很困難的事情,想要推廣必須消耗巨大的行政點數,還不能保證人人都執行,有時候即便他有條件洗澡,也會有惰性。

  在王權不下鄉的時候,教權就能管住一坨人的吃喝拉撒,從這個角度考察,特定時期裡宗教它先進到爆炸啊。

  等羅夏出手,妙手回春硬是把小孩拉起來後,又有謠言出現,什麽化肥是魔鬼之鹽,人畜喝了會被魔鬼附身,始作俑者就是羅夏,看事情敗露了才給被附身的人驅魔。

  要讓他親自采集製造化肥的原料,叫他親身體會,認識到化肥生產從頭到尾就沒有魔鬼參與。

  自治委員會立刻出手整治村霸,巴特領著一對士兵把這貨從地窖裡揪出來,當眾鞭刑和丟進煤礦裡。

  這還只是化肥鬧出的么蛾子,接下來的農藥會出多少事情羅夏都不敢想。

  我*你媽的.羅夏久違動用“巴蘭之珠”找到了惑眾妖言的源頭:一個拒絕購買新農具和化肥的莊園主,他還禁止同村的人和農商社接觸。

  都怪羅夏和農商社千算萬算忘了一點,忘了警告不可食用,畢竟味那麽大,鬼知道他們怎麽喝得下去!

  所以如果羅夏想要省事,他就不應該開什麽農商社,而是應該借德律雅茨人頭.大旗一用,搞個什麽新德魯伊教派或什麽新農教。

  然後把化肥農藥神聖化,把構裝體農具叫神獸、天使,把新的農耕方式搞成神聖的儀式,快速、準確地推廣下去,違規使用者直接送上燒火架。

  氮磷鉀三位一體,偉哉,善哉!
  就是有一點不好,想要因地製宜會很困難,要是技術人員在土壤和水熱條件不同的地方研究新方案,那可能會被洗腦程度過深的信徒打成異端。
    假如新農教做大,不排除兩邊揮舞著鐮刀鋤頭、駕駛著構裝體農具的兩派信徒進行火力辯經,論證“小麥生長期施加的N型聖鹽(氮肥)和P型聖鹽(磷肥)的比例是3:1還是4:1”。

  戰前還要按照經文教導的,給構裝體保養,當然過程叫“安撫機魂”。

  媽耶,那黃金王座豈不在向我招手?想入非非的羅夏突然感覺屁股熱,趕緊起身活動一下。

  從安德烈的視角看去,老師眼神失焦了一段時間,然後突然站起來活動身體。他已經見怪不怪,羅夏在安德烈和卡洛琳面前就會經常如此。

  很快羅夏好像重新把思路拉回辦公室,接著詢問:“收割型號的研發進度怎麽樣了?”

  “高珀的精工廠提出了原型機,農商社說需要再驗證一下。之前的犁型號在實際應用中出了不少問題,改了好幾版。現在他們對待設計落地更謹慎。”

  這是好事,吃一塹長一智。羅夏沒再追問。

  由於構裝體農具效率夠高,可以24小時翻土、犁地,但購買的價格對大戶來說也是天價,而小戶也只能租用。

  而構裝體是按天租的,但很多人家的地可能只需要用一天半、兩天半,還有人覺得即便是收獲季再付租金,風險也太大。

  所以農商社提出一個辦法,可以田地相鄰的幾家小戶一起租用,內部再按面積分攤租金。

  為了方便對帳,農商社的推銷員建議共同租用的農戶們在市政廳或鎮上注冊小商社,在村民的懵懵懂懂和農商社包辦中,一個個集體生產單位被生產了出來。

  還有流民,更是直接引入這樣的制度為常例,統一注冊成生產隊。

  羅夏和自治委員會都沒有強製農戶加入或退出,不過各個生產單位裡,肯定會有聰明人發現這樣組織的好處。

  Ta會攛掇隊內其他人一起做點副業,一起發財。每村都有如此一兩個腦筋活絡的“能人”。

  可以預見,在未來糧食產出增長、農閑時間變長後,一個個以生產隊為“元細胞”的鄉鎮企業會長出來。

  最先發現、觀察並對這些小單元作出預測的是報社實習記者馬丁。

  他寫出長篇報道的起始,是注意到陶杯、麥稈編織品、酒桶這樣的手工商品在村鎮大集上變多。

  相比城鎮居民的手藝,它們更粗糙,也理所當然地更便宜,甚至有酒桶商開始從村裡進貨,以次充好賣給酒商。

  馬丁探訪了新誕生的集體生產者,還把這些集結起來的村民和以前的手工業工坊作比較。

  不幸的是,這片花大量心血寫出來的報道沒有見報,好消息是它並非沒有價值,而是成為報告,上了自治委員會委員和羅夏的案頭。

  “這些小商社,是會破產、會被大企業兼並,還是會從集體所有變成一家一姓的產業就不得而知了。”羅夏放下報告,喃喃自語。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