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家父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漢》第227章 黃忠遺願興漢祚,劉備立碑祭漢魂(
  第227章 黃忠遺願興漢祚,劉備立碑祭漢魂(加更求月票求追)
  霍弋雙手平舉,十指微微顫抖。

  當短刀落在霍弋掌心時,霍弋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傷。

  不論平日裡表現有多成熟,霍弋始終只是個不到十六歲的少年。

  幼年喪父,幸運的遇上了黃忠這位恩師,如今卻又要跟黃忠訣別。

  霍弋那稚嫩的肩膀,承載了跟年齡不符的傷痛。

  “你這小子。”

  黃忠本想跟霍弋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類似的話語,然而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陛下,老臣有個願望。”黃忠看向劉備,語氣不似方才那般平和,多了幾分正式。

  劉備凜然,亦是稱呼黃忠的官職:“衛將軍,你說,朕聽!”

  黃忠看向抽泣的霍弋,徐徐而道:“老臣這一生所見,多為人間悲慘事,既有天災,亦有人禍。”

  “世道混亂,人命賤如豚犬。”

  “老臣妻兒,亦是死於疫病。”

  “老臣希望漢祚再興時,能如《禮記》中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老臣亦知: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氣,可望而不可及。”

  “然,老臣亦希望。”

  “漢祚再興時,能距大同之世更近。”

  劉備心神凜然。

  大同之世。

  先賢探索論證了近千年,都未能窺其一縷真意。

  就如黃忠所言:大同之世,如那海旁蜃氣,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

  前途雖然艱難,總得有人去披荊斬棘。

  世間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演變,但面對黃忠這臨終意願,劉備不願有退縮之心:“衛將軍宏願,朕銘記在心。”

  “朕自知德才淺薄,無法碰到那先賢描繪的大同之世。”

  “然,朕可向衛將軍承諾。”

  “朕若能再興漢祚,必以‘大同之世’為立國宗旨、祖宗之法,以此來鞭策後世子孫。”

  “即便無法觸及大同之世,亦要讓子孫後世在推行國策時,能以民為本。”

  劉備的聲音鏗鏘有力。

  能不能做到和願不願做是有本質區別的。

  前者為力,後者為心。

  有心無力尤可貴,有力無心人之恥。

  諸葛喬亦是心神震撼。

  自兩千年後穿越而來的諸葛喬,見識過那一批偉大的先驅者為“大同之世”而努力。

  雖然最終受限於生產力,卻也邁出了大同社會的第一步。

  倘若,努力能自季漢開始,那兩千年後的世界是否會變得更加的璀璨耀眼?
  任何的時代,都會有爭權奪利。

  然而生產力的提高、制度的變革,卻能極大的縮小爭權奪利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如那群可以封神的農業先驅者,讓華夏子民不會再因為糧食缺少而餓死!
  或許過個幾百年,今日的豪言也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然而。

  人之行事,又豈能因為大勢所趨就選擇放棄?

  季漢的魅力,本就在於跟大勢抗衡。

  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去爭那半子的勝機。

  這才有劉備,有諸葛亮,有薑維,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後繼。

  想到這裡。

  諸葛喬亦是向黃忠恭敬一禮:“老將軍,晚輩能看見,未來的盛世終將如你所願!”

  “即便我們這一輩做不到,只要精神有了傳承,終將會有偉大的奇才登臨世間。”

  黃忠抓住旗杆,徐徐起身,再次眺望天空的驕陽。

  “陛下,老臣看見了!”

  “伯松,小弋,不必為老夫而悲傷,老夫生而為榮,死而無憾。”

  “漢祚,必興!”

  “大同,必至!”

  大風驟起,漢旗飛揚。

  萬裡晴空,忽然響起一陣驚雷,似乎是在為英魂引路。

  黃忠大笑三聲,響應那晴天驚雷,闔目而逝。

  “衛將軍,一路走好!”諸葛喬作揖、斂容。

  劉備亦是作揖、斂容:“衛將軍,一路走好!”

  王平、馬忠、陳到等城樓的將士,聞訊紛紛靠近。

  衛將軍黃忠應雷而逝,眾將士皆是凜然。

  “衛將軍,一路走好!”

  齊刷刷的行禮,是對逝者的尊重。

  劉備看向晴空萬裡,令道:“傳朕旨意,於長安城外鹹陽原,建忠烈陵。”

  “立碑刻文,以祭漢魂。”

  “大漢將士,不論身在何處、亡於何方,英魂都將回歸忠烈陵。”

  “永世受大漢士民香火祭奠。”

  “漢魂不滅,大漢不亡!”

  豪言壯語,道不盡心中大志。

  只聽得“漢魂不滅,大漢不亡!”響徹長安城頭。

  君臣一心,萬眾之願,再燃大漢熊熊烈火!
  章武二年九月初。

  衛將軍黃忠長逝於長安城。

  天子劉備親擬諡號,曰:剛!

  《逸周書·諡法解》有言:強毅果敢曰剛,追補前過曰剛。

  以“剛”為諡號的,皆是堅毅果敢、個性剛直的人,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質和英勇行為的英雄人物才配得上“剛”字。

  同月。

  劉備在長安以北的鹹陽原長陵祭奠漢高祖劉邦,呈請天命,勘查選址,在長陵附近選址建忠烈陵。

  又令秦宓作碑文,於忠烈陵選址處立碑,祭奠陣亡的漢家英魂。

  十月。

  劉備在與長安眾文武商議後,決定遷都長安。

  遂遣使召丞相諸葛亮、太子劉禪、零陵王劉封、尚書令李嚴、司徒許靖入長安覲見。

  諸葛喬請命為使,引王平、馬忠等無當飛軍將士回蜀郡。

  無當飛軍中,除了隴右招募的部分羌胡義從外,大部分都是南中義從。

  諸葛喬中途好歹歸了一次成都,這些南中義從自去年入隴右後就未歸過成都。

  軍士亦是人,是人皆會思鄉。

  關中戰事結束,諸葛喬自然要帶無當飛軍的將士返回蜀郡與鄉人親朋團聚。

  陣亡的將士,諸葛喬亦要去慰問撫恤。

  近半年的征戰,無當飛軍的將士雖然疲憊,但想到蜀郡的鄉人親朋,這些赤誠而不畏生死的健兒,仿佛忘卻了疲憊。

  都不用諸葛喬催促,飛軍的將士自發的疾行趕路。

  早一日返回蜀郡,就能早一日見到鄉人親朋!
  一方喜,一方憂。

  在大漢文武軍民歡慶大捷的時候,自潼關返回洛陽的曹丕,卻是如鬥敗的公雞一般,再也沒了初始的自信和得意。

  自孟達督雍涼十萬之眾開始,曹丕在雍涼地區前前後後投入了近二十萬的兵馬!
  最終退出關中的兵馬,僅有七萬余眾!
  兩年時間,兩場大戰,算上戰死的、傷殘的、投降的、潰逃的,曹丕前前後後折損了十余萬的兵馬!

  饒是曹操給曹丕留下了豐厚的家底,也經不住曹丕這般浪費!

  如同昔日曹操在赤壁損兵折將而無法再南征荊揚外,如今的曹丕,也無力再西進雍涼了!
  “劉備!”

  “朕誓殺汝!”

  曹丕回到宮中,氣得拔劍亂砍。

  往日的珠寶金玉雕木,對曹丕也無了吸引力。

  即便是最寵愛的郭皇后,曹丕也感覺失去了往日的韻味。

  待曹丕發泄完後,郭皇后這才令宮中內侍收拾曹丕打壞的珠寶金玉雕木。

  “勝敗乃兵家常事,陛下不可因此而憂心傷懷。”

  “陛下正當壯年,劉備垂垂老矣,又何必跟那老卒置氣?”

  “劉備幼子愚鈍,而平原王(曹叡)天姿秀出。”

  “陛下父子可興二世盛魏,而劉備幼子只會令權臣擅權。”

  郭皇后氣態雍容,言語中對曹叡多有褒讚之意。

  曹丕有些意外:“皇后,平原王乃甄姬之子,伱竟會對平原王有讚譽?”

  甄宓的死,郭皇后脫不了乾系。

  曹丕明白,曹叡也明白。

  郭皇后對此亦是門兒清。

  然而。

  相對於這私怨,郭皇后對朝堂的局勢看得更清。

  曹丕雖然妻妾十余人、兒子數人,但有帝王之資的只有曹叡一人!
  郭皇后如今亦無子嗣!
  想要保住身份地位,僅靠美色來誘惑曹丕是遠遠不夠的。

  郭皇后需要有一個聰明睿智且又受群臣欽佩的兒子!
  現生一個肯定來不及,在曹丕的幾個兒子中擇選一個過繼是最穩妥的!
  昔日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就是過繼曹昂為子。

  若不是曹昂早逝,又哪裡輪得到卞夫人當這皇太后!

  郭皇后相中的,就是曹叡!
  讒言害死甄宓,再過繼甄宓的兒子為子,不僅將甄宓穩壓一頭,更能穩住皇宮的身份地位。

  郭皇后的心機,遠非表面偽裝出來的溫柔賢淑大方。

  曹丕本來就對曹叡有愧疚之心,故而年初的時候就將曹叡的平原侯改為平原王。

  只是礙於多方原因,遲遲未確定曹睿嫡長子的地位。

  如今。

  曹丕在雍涼戰敗,開始後悔去年的愚蠢行為了。

  有曹叡這麽優秀的兒子,曹丕不僅不珍惜,反而還讓曹叡遭受非人折磨。
    有什麽事比最敬重的父親殺了最溫柔的母親還令人崩潰的?
  自甄宓被曹丕賜死,曹叡眼中就已經失去了光彩。

  連母親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麽大志?
  在郭皇后的勸說下,曹丕終於下定了決心。

  九月。

  曹丕下詔將曹叡過繼給郭皇后為子,擇選有名望的大儒入平原王府,如舊日曹操的丞相軍議掾高堂隆等,確定了曹叡的嫡長子地位。

  同時,曹丕又下詔罪己,將雍涼戰敗的責任皆歸罪於己,又彰表司馬懿張郃的戰功。

  以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以張郃為前將軍,假節,統兵五萬屯兵弘農郡,督潼關、華陰等地。

  除此外。

  曹丕又召回曹植,當著卞夫人的面,跟曹彰和曹植傾述衷腸。

  又以曹植昔日七步詩為引,論述袁紹劉表敗亡的原因,再論兄弟情義。

  在卞夫人的見證下,曹丕折箭為誓,表示今生不會再有兄弟鬩牆之事。

  不論是曹彰還是曹植,都不想在封地上碌碌無為。

  雖然知道曹丕並非真心而是形勢所迫,但曹彰和曹植還是選擇了折箭為誓,表示今生不會再跟曹丕爭權。

  三兄弟都很清楚,若漢魏之爭魏不能勝,爭權只會自取滅亡。

  即便要爭,也得滅了劉備再爭!
  曹丕遂以曹彰為並州牧,督練並州騎兵;以曹植為豫州牧,尋覓山林隱士。

  這頻頻的舉措,也讓朝中的文武對大魏的未來多了信心!

  戰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戰敗後不能知恥而後勇。

  雍涼戰敗讓曹丕認清了跟劉備的差距,再次恢復了昔日魏王世子的心機手段。

  在一系列穩定朝野的舉措後,曹丕召來了司馬懿、陳群、劉曄、賈詡。

  吳質和朱鑠在關中的表現太差,曹丕雖然重用二人但不再讓二人謀劃。

  要謀劃國事,依舊得司馬懿、陳群、劉曄、賈詡這群曹操昔日招募的智者。

  “大魏如今局勢,皆是朕咎由自取。”

  “朕自知才智淺薄,願聽諸君良策。”

  曹丕的儀容氣度少了驕矜多了謙遜。

  陳群進言道:“陛下,雍涼之地本就貧瘠,即便丟了雍涼,也不會令大魏傷筋動骨。”

  “大魏有青冀幽並徐兗豫司隸八州之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良田鹽鐵亦是冠絕天下。”

  “九品選才逐漸深入人心,陛下只需休戰養民。”

  “不出三年,八州之富,將會令劉備孫權望而驚懼!”

  劉曄亦道:“劉備凶強,孫權狡詐,陛下若太強勢,劉備孫權只會聯合以抗陛下。”

  “反之,陛下若是顯露頹勢,劉備和孫權之間必生嫌隙。”

  “我以為,可再遣使入江東,向孫權議和,破孫劉聯盟。”

  曹丕仔細琢磨陳群和劉曄的策略,並未立即表態,而是將目光看向了司馬懿和賈詡。

  司馬懿沉吟片刻,道:“陛下,我的想法跟尚書令(陳群)和侍中(劉曄)大同小異。”

  “如今劉備凶強,不可再與劉備交兵。”

  “陛下有八州之地,只需休戰養民、謹守關隘城池,就足以不戰而勝!”

  曹丕又將目光看向賈詡。

  在方才眾人討論時,賈詡一直都在閉目養神,仿佛在神遊天外。

  “太尉,可有良策教朕?”曹丕虛心而問。

  上回不聽賈詡言,吃虧關中戰敗的虧,這次回來面對賈詡的時候,曹丕心中是有羞慚的。

  故而此次發問,曹丕更加的恭敬謙遜。

  賈詡徐徐睜開了雙目:“陛下,有舍才有得。”

  曹丕見賈詡開口,心中頓喜,連忙問道:“太尉,朕要如何取舍?”

  賈詡不疾不徐,開口就是王炸:“將合肥和上昶城讓給孫權,召曹仁回宛城,文聘退守豫州弋陽郡信陽城,滿寵退守壽春。”

  曹丕臉色大變:“朕本就丟了雍涼,若是讓出合肥和上昶城,恐怕朝野又要震蕩了。”

  賈詡雖然年邁但目光如炬:“劉備得了雍涼,而孫權未得寸土,孫權又懼關羽兵威而不敢招惹荊州。”

  “陛下在關中兵敗,而張遼又在合肥陣亡,老夫料孫權不奪城池不會罷休。”

  “與其在合肥和上昶城跟孫權對峙,不如將合肥和上昶城送給孫權。”

  “孫權得了好處,就不會再向北進兵。”

  “如今天下三分,陛下和劉備皆已建國稱帝,唯獨孫權只是大漢的吳王。”

  “上兵伐謀,驕其心,盈其氣。”

  “孫權若得合肥和上昶城,其心必驕。”

  “陛下再遣細作如江東,在江東各地營造祥瑞,其氣必盈。”

  “孫權心驕氣盈,必會思稱帝之心!”

  “待孫權稱帝,陛下可再遣使與孫權結邦交之誼。”

  “劉備聽聞孫權稱帝,必會怒起大軍征討江東。”

  “孫劉交兵,陛下可盡收漁翁之利!”

  話音一落,全場皆靜。

  不論是陳群劉曄還是司馬懿,都只是想讓曹丕休戰養民,利用八州人口資源優勢去跟劉備孫權拚發展速度。

  最多是遣使入江東議和。

  而賈詡卻是精準的洞悉的孫權的想法,判斷孫權不奪城池不會罷休。

  選擇讓出合肥城和上昶城,驕孫權之心。

  更毒的是,還要派細作去江東營造祥瑞之氣,生怕孫權滋生不了稱帝之心!
  對外軍爭取得了合肥和上昶城,內部又有祥瑞之氣,這祥瑞之氣還不是孫權指使的!

  本就不甘人下的孫權,又該如何拒絕稱帝的誘惑?
  司馬懿三人暗暗驚歎:
  怪不得先帝痛失愛將愛子,也要將賈文和養在府中。

  賈文和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驚天動地!

  此策一出,孫劉再無聯盟可能!

  司馬懿看向賈詡的目光,更是多了幾分忌憚。

  “好一個有舍才有得!”

  曹丕拍案而起,眼神中滿是興奮。

  賈詡的策略,雖然讓曹丕丟了合肥和上昶城,卻能讓孫權和劉備再無聯盟的可能。

  劉備是什麽人?

  那是要效仿光武帝再興漢室的人!

  以劉備的脾氣,又如何能忍受孫權在江東稱帝?

  在劉備眼中,曹丕篡漢立魏,是必除的國賊;孫權若是建國稱帝,那就跟曹丕沒什麽區別了!

  劉備若跟孫權結盟,那就是承認孫權的帝位!
  以劉備的脾性,又豈會承認孫權是一國之君?
  “諸君之策,皆是治國安邦之策!”

  “如諸君言,數策並行,破孫劉聯盟,休戰養民,以待江南之變!”

  曹丕強忍激動,采納了司馬懿、陳群、劉曄和賈詡的獻策。

  尤其是賈詡的謀國之策,更是被曹丕視為重中之重!

  賈詡又道:“陛下,老夫所獻之策,不可讓第六人知曉!”

  毒計歸毒計。

  賈詡也是要名聲的。

  就如同昔日給李傕獻策,賈詡也不肯居功。

  一旦居功,世人都將視賈詡為漢賊,又如何能置身事外保住性命?

  昔日李儒毒酒殺劉辯,雖然獲得了董卓的信任,卻也在董卓失勢後名聲一落千丈。

  李傕曾推舉李儒為博士被劉協拒絕。

  反觀賈詡,明明是始作俑者,卻當了尚書,掌管人才選拔。

  選拔的人才還是過去的名仕,時人都稱讚賈詡的德行。

  助張繡殺了曹操的愛將愛子,卻又在官渡關鍵時刻勸張繡投曹操,曹操不僅不怪賈詡反而感激賈詡雪中送炭。

  跟著曹操的時候,又屢屢給曹操獻良計,這讓曹操對賈詡完全恨不起來!
  再加上賈詡那每每處於困境就有驚駭世間的計策,曹操更是將賈詡視為最佳後手。

  如今。

  這個曹營中最是默默無聞的智者,為了解決自身的困境,再次為這世間掀起了風波。

  以合肥和上昶兩城,驕孫權之心,盈孫權之氣,助孫權登基稱帝!

  蓋世之謀,對劉備而言是毒如砒霜的毒計,對曹丕卻是甘之如飴的良計!
  賈詡擔心死後被人挖墳掘墓,自然不肯讓第六人知道這計策。

  畢竟。

  賈詡老邁,沒多少歲月了。

  萬一死後曹魏還是滅了,又有漢室忠良得知賈詡獻的毒計,怕是死後都不得安寧。

  賈詡的這個請求,曹丕欣然同意。

  若不同意,曹丕也擔心賈詡會不會為了自保名聲又自毀其計。

  在跟司馬懿、陳群和劉曄仔細商議後,曹丕決定派劉曄為使前往合肥。

  上昶城的文聘好調,合肥的曹仁可不好調。

  若是不給曹仁講清楚,曹丕也怕曹仁犯渾要死守合肥!

  在劉曄前往合肥的期間。

  諸葛喬也在日夜兼程的趕路中抵達了蜀郡。

  在向蜀郡官吏傳了文書後,諸葛喬解散了無當飛軍,讓諸將士先回各自家中探親。

  又讓相熟的將士,將陣亡的飛軍牌位和撫恤金送給飛軍的家屬。

  在部署妥當後,諸葛喬隻帶了王平和十余騎親衛入成都。

  在成都監國的太子劉禪,聽聞諸葛喬返回,當場就丟下了群臣,策馬直奔城門而去。

  什麽太子儀態,什麽監國氣度,全都被劉禪拋之腦後。

  此刻的劉禪,隻想快點見到許久不見的諸葛喬!

  城門口。

  諸葛喬策馬靜立,看向城門上方的“成都”二字,心中百感交集。

  王平則是單手扛著大旗,跟在諸葛喬身後。

  感慨間。

  一聲“阿喬吾兄!”遠遠傳來。

  只見城門口飛來一騎,騎馬者盡顯少年意氣,正是丟下群臣的劉禪。

   本卷結束,22萬字的內容,雖稱不上完美,但小作者已經盡力的去還原劉備親征。

    本書不是平推文,也不要套用歷史上的人物反應。

    大勢變了,曹丕若還是驕矜自傲,那他不配當皇帝了。

    感謝支持,跪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