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家父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漢》第243章 聖旨到關羽北伐,掌三軍諸葛掛帥(
  第243章 聖旨到關羽北伐,掌三軍諸葛掛帥(加更求追)

  數日後。

  劉封和郭睦抵達襄陽城,送來了劉備的聖旨。

  聽聞聖旨抵達,關羽也匆匆自漢津口溯江而上。

  見宣旨的是劉封,關羽的丹鳳眼瞬間睜開。

  這若是尋常的旨意,是犯不著讓劉封來宣旨的,自有黃門跟郭睦同來荊州。

  關羽心中已經多了幾分猜測。

  劉封向關羽行了一禮,雙手將聖旨遞給關羽:“大將軍,父皇這次頒布的是密旨。”

  “父皇擔心途中有變,故令我繞道漢中入上庸,因此耽誤了些時日。”

  既然是密旨,就不適合當眾宣旨了。

  關羽屏退左右隻留下劉封,攤開聖旨仔細閱讀。

  片刻後。

  關羽放下密旨,召回樊城的太子劉禪,以及在襄陽的輔漢將軍諸葛喬、襄陽太守同來府衙議事。

  樊城在漢江對岸,相據較遠;諸葛喬和關興先一步抵達府衙。

  “拜見大將軍!”

  諸葛喬和關興聯袂見禮。

  關羽面容冷峻:“先待太子抵達,再作商議。”

  見關羽稱呼的是“太子”而不是“阿鬥”,諸葛喬心神一凜,隱隱有了猜測。

  這平日裡,關羽都是稱呼劉禪小名“阿鬥”的,只有在正式場合才會稱呼劉禪“太子”。

  不多時。

  劉禪自樊城而來,見關羽、關興、劉封和諸葛喬都在,心中微微驚訝。

  尤其是在長安的劉封出現在了襄陽,更令劉禪訝然。

  劉禪遂上前跟劉封見禮:“皇兄因何來此?”

  劉封回禮:“特來給大將軍送密旨。”

  聽到“密旨”二字,劉禪心中更驚,眼神也多了幾分肅然。

  待劉禪跟劉封敘舊後,關羽這才徐徐開口:“逆賊曹丕,不念祖輩忠良,枉顧漢室厚恩。”

  “我為大將軍,當為陛下征討逆賊、驅逐偽帝。”

  “今奉陛下密旨,擇日將兵宛洛,興師討賊。”

  關羽的語氣不快,卻勝在鏗鏘有力,自有七分震撼。

  不論是諸葛喬關興還是劉封劉禪,皆是心神一震。

  關興更是出列請命,語氣激動:“末將不才,願為先鋒!”

  將兵宛洛,這是多麽令人振奮的消息啊!
  昔日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時,一軍出秦川,一軍將兵宛洛。

  得了秦川和宛洛,天下大勢就會出現新的變化。

  雖然拿下秦川和宛洛不等於擊敗擁有青冀幽並兗徐豫的曹丕,但收復了兩朝舊都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這能讓曹魏境內對漢室心存念想的舊臣士民,真正相信劉備能複興漢室。

  這便是隆中對中,諸葛亮描繪的“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見關興搶了個先,劉封亦是出列請命:“大將軍,父皇讓我來宣旨,定也有讓我跟隨大將軍北伐之意。”

  “我願引兵再奪南鄉郡,昔日曹真那三箭之仇,此番定要相報。”

  想到昔日固守南鄉城,因孟達的背叛而被迫撤出南鄉城,反被曹真追到樊城受了三箭,差點就一命嗚呼了。

  那一仗,敗得太憋屈!
  身體上的箭瘡雖然好了,但心中的箭瘡依舊還在。

  劉禪見關興和劉封都在請命,遂也出列請命:“大將軍,請允許我帶講武堂兩千新軍參戰!”

  劉封對劉禪的講武堂不了解,連忙勸諫:“太子,你乃國之重器,大漢儲君,豈能親涉險地?”

  “萬一你有個什麽閃失,必會引起大漢諸州震蕩。”

  “衝鋒陷陣讓我等戰將去即可,你可留在襄陽城坐觀戰事。”

  劉禪肅容:“父皇戎馬半生,歷經不知多少生死險境,不曾有半分畏懼。”

  “皇兄披堅執銳,亦為了大漢血拚死戰,昔日更是差點中箭生死。”

  “父皇和皇兄都在為國廝殺奮戰,我身為太子又豈能懼戰畏死?”

  劉封面色大變:“太子,戰場凶險,豈是能玩笑的事?”

  “宛洛多有偽魏悍將,不是孫權麾下戰將能比的。”

  “父皇讓伱來荊州歷練,只是讓你知曉些軍中事,不是真的讓你去戰場廝殺。”

  劉禪堅持道:“皇兄,我亦知戰場凶險;正因為知道,才要參戰。”

  “父皇的故居在涿郡!”

  “身為人子,豈能在後方坐享其成,而不將兵涿郡衣錦還鄉?”

  見說不過劉禪,劉封遂看向諸葛喬:“伯松,你也勸勸太子。”

  “戰場險惡,豈能讓太子親身涉險?”

  諸葛喬徐徐而道:“公仲兄,切勿急躁。”

  “太子今非昔比,已經不是那個只能待在後方的少年了。”

  “自古賢君帝王,定是能文能武的。”

  “文昌而武不足,仁德如文景二帝,也得依靠和親而取悅匈奴。”

  “武盛而文不足,武略如漢武大帝,也因征發匈奴而讓國力衰敗。”

  “太子年少,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若能有此次將兵宛洛的閱歷,今後理政事,想必對文昌武盛有更多的感悟。”

  “更何況,講武堂的新軍中,大部分都是公卿百官及地方官吏的子侄族人。”

  “跟著太子在戰場上經歷生死,今後在制定國策時也能減少憑空臆想。”

  “公仲兄你也別太擔心,只是讓太子去歷練,又不是讓太子去親冒矢石。”

  劉封見諸葛喬也讚同讓劉禪隨軍,知道這事不能阻止了,只能將擔心化為叮囑:“太子,戰場凶險,即便是我也差點死去,你切不可大意。”

  劉禪拜謝:“皇兄囑咐,我必銘記在心。”

  關羽輕輕撚著美髯,對劉封和劉禪兄友弟恭很滿意。

  皇權,權力太大。

  即便是父子兄弟,都可能因此而血濺三尺。

  關羽自然是不希望看到劉封和劉禪因為皇權而爭個你死我活,徒增笑柄。

  昔日曹操笑袁紹和劉表的兒子是豚犬,只因兩人的兒子為了權力而相互算計,全無兄弟之情。

  後來曹操笑不出來了,只因曹操的兒子也是如此。

  關羽如今六旬了。

  這個年齡最見不得的就是兄弟間為了權力而大打出手。

  想到劉封和劉禪之間兄弟情誼融洽,關羽又想到了諸葛喬昔日的努力。

  若非諸葛喬介入,劉封和劉禪恐怕也會跟袁紹、劉表和曹操的兒子一樣,為了權力而爭個你死我活。

  “伯松。”關羽語氣雖然嚴厲但又蘊含期待:“這次北伐宛洛,便由你來制定具體的戰略、戰術。”

  諸葛喬肅容。

  將兵宛洛,關羽肯定是知道怎麽打的。

  然而。

  關羽卻依舊將制定具體戰略、戰術的任務交給了諸葛喬。

  年齡大了。

  關羽的精力已經不如三年前了。

  又要制定戰略戰術又要統兵作戰,會損耗關羽太多的精力,也難以周全的掌控全局。

  而讓諸葛喬來制定戰略戰術,關羽則不需要憂心太多,只需要用戎馬半生的經驗去給諸葛喬查漏補缺。

  最重要的是:關羽這回更想暢快淋漓的戰一場!
  黃忠年近七旬尚能陣斬夏侯淵,關羽雖然欽佩黃忠的武勇但也有不服氣。

  昔日萬軍叢中刺死顏良的天人戰將,如今也想再揚老將勇烈。

  同時。

  關羽對諸葛喬的能力也極有信心!

  若讓諸葛喬實際上當一回大戰的指揮者,關羽也可以退居幕後了。

  征戰這麽多年,關羽身上的舊傷也不少,能活多久關羽自個兒都不知道。

  黃忠不肯老死於床榻、想轟轟烈烈的死於戰場上。

  只因黃忠命途不同,六旬前都沒怎麽打過仗。

  空有一身武勇而得不到重用,自然對戰場廝殺軍功封侯有執念。

  關羽則不同。

  打了大半輩子仗了,對軍功封侯的執念不深。

  關羽更希望多跟劉備張飛相處,然後衣錦還鄉去河東老家祭祖,再回到解縣的古樹下垂釣讀書。

  靜坐古樹下,垂釣誦春秋,何其的瀟灑!
  只可惜。

  自從殺了惡霸離開河東後,關羽這大半輩子一直都在外鄉漂泊。

  若能在取得宛洛後,再返回河東老家。

  在那解縣的古樹下靜坐垂釣誦讀春秋,那關羽這一生就無遺憾了。

  諸葛喬本想拒絕,在看到關羽那期待的眼神後又應下了這項重任。

  “謹遵大將軍軍令!”諸葛喬慨然應命。

  平心而論,諸葛喬也是希望能獨立指揮一場大戰來檢驗這三年以來的努力。

  襄樊之戰,諸葛喬跟隨關羽而戰。

  隴右之戰,諸葛喬跟隨諸葛亮而戰。

  關中之戰,諸葛喬跟隨劉備而戰。

  三場大戰,諸葛喬皆是以偏軍而存在,有局部戰事的便宜行事權。

  在這三場大戰中,諸葛喬也吸納了不少戰場經驗,逐步的成長起來。

  唯獨欠缺的,就是對一場大戰的全盤指揮。

  凡用兵,以正為主,以奇為輔,正奇並用,相輔相成,方能破強敵,立奇功。

  諸葛喬長於奇,短於正。

  若有正兵牽製敵方主力,諸葛喬對奇的運用往往能出人意料。

  然而這奇,也有先知先覺的加成優勢在。

  若無先知先覺,諸葛喬的奇也會大打折扣。

  大國用兵,奇始終只是輔助,若不能精通正,也難以真正的執掌一國軍事。
    關羽看出了諸葛喬目前最欠缺的正面戰場指揮能力,決定將這次將兵宛洛的戰事指揮都交給諸葛喬。

  不論是戰略還是戰術,都要由諸葛喬來制定。

  接下來的幾日。

  諸葛喬閉門謝客,在房中研究將兵宛洛的戰略戰術。

  關羽也向諸葛喬開放了荊州全部的軍事機密,以及關羽在洛陽以南的陸渾、梁郟等地部署的義民將領。

  五日後。

  諸葛喬自房中走出,洋溢自信:“曹丕,這洛陽,你守不住!”

  “嶽丈要回河東,你擋路了!”

  襄陽城中。

  關羽仔細的看了諸葛喬對宛洛戰略,稱讚道:“南鄉在丹水下遊,兄長又新得了上遊的武關。”

  “若得南鄉,就可打通關中到荊州的水路。”

  “不論兄長是否會走關中派兵,對宛城的曹仁而言都是威脅。”

  “只是這南鄉如今換了守將,不再是夏侯尚,而是右將軍徐公明。”

  “想破大兄鎮守的南鄉,可不容易。”

  諸葛喬肅容凝聲:“徐公明雖然驍勇善戰、能打硬仗,但他這個右將軍和楊縣侯名大於實,只是曹丕用來拉攏曹操舊部的手段。”

  “區區一個夏侯尚,都能節製徐公明,可見徐公明在曹丕麾下並無右將軍的實權。”

  “破南鄉郡,不需要強攻;只需用離間計,讓曹仁夏侯尚等人對徐公明心生猜忌。”

  關羽欲言又止。

  徐晃是關羽舊日好友。

  若用離間計算計徐晃,關羽心中有不忍。

  諸葛喬心思玲瓏,猜到了關羽內心的糾結。

  關羽不提,諸葛喬也未去點破。

  良久。

  關羽輕歎:“自古慈不掌兵,我跟大兄雖然有舊,但國事當前也容不得私情。”

  “伯松你盡管用計,無需在意我跟大兄的交情。”

  諸葛喬聽出了關羽語氣中的幾分落寞。

  這人到了關羽這個歲數就極容易念舊,舊日的好友逐一逝去,倍感人生孤涼。

  在曹魏陣營中,唯有徐晃和張遼跟關羽交情最好。

  張遼在合肥逝去,本就讓關羽多有傷感遺憾;如今北伐首戰就要先針對徐晃,關羽若是冷血無情就不是關羽了。

  關羽沒有太多的干涉諸葛喬的戰略和戰術部署,只是針對其中的部分細節查漏補缺。

  商討半日後,關羽擂鼓在襄陽擂鼓聚將。

  大將軍司馬蘇非、大將軍主簿廖化、從事中郎王甫。

  南郡都尉傅肜、宗預,武陵郡都尉沙摩柯,桂陽太守輔匡,零陵太守習珍、宜都太守鄧芝。

  太子劉禪、零陵王劉封、襄陽太守關興。

  諸葛喬麾下馬忠、句扶、張嶷、糜照、姚伷、柳伸。

  以及部分大將軍府重要的文武曹掾、府掾,如鄧凱、文布、樊友、吳碭、曾夏等十余人,相繼而至。

  見眾將齊至,關羽徐徐開口:“奉陛下密詔,擇日興師北伐,將兵宛洛。”

  “如今糧草齊備,眾將皆可與我一同出征。”

  諸葛喬掃了一眼眾人。

  傅肜、宗預、沙摩柯、輔匡、習珍、鄧芝、樊友都是三年前認識的。

  文布、鄧凱、吳碭、曾夏等人諸葛喬則是第一次見。

  對這些人,諸葛喬也是有些印象。

  這些都是歷史上夷陵之戰前曾招兵抵擋過孫權的,雖然如秭歸大族子弟文布、鄧凱最終降了,但那也是被陸遜擊敗後為保家族無奈而降。

  吳碭本為長沙郡安成縣長,在呂蒙偷襲三郡後,會同安成、攸縣、永新、茶陵四縣的官吏入陰山城聚兵抵抗,遭到呂岱圍攻後來了個假投降。

  等呂岱返回長沙,吳碭又聯合醴陵的中郎將袁龍舉兵響應關羽。

  面對魯肅的招降更是直言拒絕:“碭受天子命為長,知有漢,不知有吳也”。

  吳碭被魯肅擊敗後,又逃回了老家交州南海郡揭陽縣,聯合同鄉曾夏,聚兵數千人在孫權後方挑事。

  得知關羽奪回三郡後,吳碭遂跟曾夏不遠千裡返回荊州。

  關羽敬吳碭的忠烈和曾夏的義氣,遂以吳碭和曾夏為大將軍府掾。

  如此多的忠臣義士齊聚襄陽,要跟關羽一同將兵宛洛,這讓諸葛喬心中感慨不已。

  關羽在荊州恩信大行,仰慕關羽而舍命追隨的不知多少,可不是僅僅能用“傲慢”來形容的。

  在場眾將,在聽得關羽要北伐的軍令後,皆是心情澎湃。

  而這其中最激動的要屬武陵郡都尉沙摩柯了。

  馬良沒有食言。

  出任荊州治中的這三年,一直都致力於為五溪人解決衣食困擾。

  派人教五溪人織布、種地、傳播漢文化,跟諸葛喬在涼州安撫羌胡人的方式大同小異。

  沙摩柯對馬良一直都心存感激,不知道今生該用什麽方式來報答。

  在得到關羽調令的時候,沙摩柯還不知道具體要做什麽。

  如今得知要助關羽攻取宛洛,沙摩柯的心中只有最純粹想法:馬治中之恩,五溪人終於能報答了!

  掃視眾將,關羽再次開口:“此戰,我雖然是主將,但具體的戰略戰術,由輔漢將軍諸葛喬制定。”

  “簡而言之,此戰真正的主將,不是我,而是輔漢將軍諸葛喬!”

  “此乃絕密,有泄露軍機者,以叛國罪論處!”

  眾將紛紛駭然。

  叛國罪,三族皆滅,九族都受影響,還得在史書上記載,遺臭萬年。

  原本想發表意見的眾將,紛紛閉上了嘴。

  既然是絕密,那就等於不可能再更改,誰要是不長眼的反對,必然會在北伐結束前被關小黑屋。

  “伯松,你來向眾將宣布作戰軍令。”關羽起身,將帥位讓給了諸葛喬。

  諸葛喬深深吸了一口氣,持劍印入帥位。

  再次掃了眼眾人,諸葛喬肅容凝聲:
  “諸位,我知道你們心中有很多的疑慮,也對我能否勝任主將有懷疑。”

  “可我要說的是:沒人比我更了解今年的洛陽會有什麽樣的變故。”

  “將兵宛洛,乃大漢如今最核心的戰略,我們有且只有一次機會。”

  “錯過了這次機會,將會再等三年甚至五年才有新的戰機。”

  “故而,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怠軍慢軍。”

  “倘若犯了軍法,不僅你們得受軍法處置,你們的子孫後代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軍令如山,違者必究!”

  諸葛喬眉宇中自有三分煞氣,這是三年戰事生死間磨礪出來的。

  雖然語速不快,但卻令眾將不敢輕易質疑。

  關羽治軍本就頗為嚴格,如今見諸葛喬亦是不怒自威,眾將紛紛拱手應命:“願聽將軍調遣!”

  諸葛喬取出軍令:“零陵王劉封聽令!”

  劉封凜然出列,聲色洪亮又有三分激動:“請將軍下令。”

  諸葛喬下令道:“現任命你為北伐先鋒,引大船十艘、小船五十,將兵五千入南鄉郡。”

  “只需沿江北上,沿途傳檄。十日內,我要讓整個南鄉郡都知道大將軍誓破洛陽。”

  “記住,你的目的不是攻城拔寨,也不是斬將奪旗,而是亂南鄉郡人心。”

  劉封上前接令,信誓旦旦:“將軍放心,我曾在南鄉城抵擋曹真。”

  “對南鄉城的山川地形皆是熟悉,也知曉南鄉郡的地方大族,必不會延誤了軍情。”

  三年前費詩跟劉封搶得南鄉城後,第一時間就取了南鄉郡的戶簿、縣志等等資料。

  南鄉郡比較重要的山川地形、以及地方大族,劉封都頗為清楚。

  雖然過了三年,地方大族或許有變化,但不會變化太大。

  諸葛喬低聲仔細的交代了劉封細節後,取出第二塊軍令:“襄陽太守關興聽令。”

  關興激動出列:“請將軍下令!”

  諸葛喬下令道:“與你馬步軍五千人,搶佔新野城。”

  “新野城雖然年久失修、不易堅守;但我需要你堅守新野城十日。”

  “不論你用什麽辦法,定要保證新野城十日不丟。”

  關興豪言領命:“別說十日,二十日我也能守!”

  話音剛落,關興就感受到了一股極強的寒意,來源竟是立在諸葛喬身後的關羽。

  關興不由脖子一縮,連忙改口道:“十日內若丟城,末將提頭來見!”

  諸葛喬沉吟片刻,又道:“揚義將軍馬忠聽令。令你為關興副將,引無當飛騎百騎助陣。”

  關興本想拒絕,又看到關羽那凌厲的眼神,不敢再開口。

  方才吹了下牛,就讓諸葛喬增添了馬忠為副將,若再拒絕,關興都擔心諸葛喬會不會換個人去新野。

  馬忠性謹慎,這些年跟著諸葛喬鍛煉,也越來越有大將之風,自然也能看明白諸葛喬為什麽要給關興設置副將。

  雖然只是當副將,但馬忠也沒有任何的怨言,沉聲應命:“末將得令!”

  待二人接了軍令,諸葛喬又看向劉禪:“樊城令聽令。”

  入局諸葛喬為主將,劉禪是以樊城令的身份參戰,下達軍令時自然不適合稱呼“太子”。

  劉禪興致勃勃的出列,眼中有期待。

  諸葛喬下令道:“調撥給你五千民夫,你率講武堂眾人負責押運糧草輜重入樊城北十裡的郾城。”

  只是押運糧草輜重啊。

  劉禪微微有些遺憾。

  這遺憾也只是遲疑了一瞬,劉禪就領命接了軍令。

  有總比沒有好。

  若諸葛喬真的給劉禪危險太重的任務,在場眾將估計反對的得有一大半。

  到時候劉禪都只能在襄陽城待著。

   求月票,求月票,求評論互動,貌似出圈指數到了LV2能有曝光機會。

    可憐可憐孩子吧,只差3000多條互動評論了。一個人賞幾條就行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