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家父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漢》第229章 漢天子門生計劃,諸葛喬辦講武堂(
  第229章 漢天子門生計劃,諸葛喬辦講武堂(加更求追)

  黃衣入丞相府多年,家世簡單,德行優良,亦能識斷部分文字。

  除卻其父家貧將其賣為大戶人家作侍女外,亦無不良嗜好。

  讓黃衣錄籍入琅琊諸葛氏,除了對黃衣的認可外,諸葛喬考慮更多的是王平如今的身份地位。

  王平在隴右的時候是忠信將軍。

  關中之戰王平立功頗多,又隨黃忠拿下長安城。

  雖然封賞詔令尚未正式下達,但王平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的賞賜已經定下。

  若討寇將軍王平娶的只是有名無姓的賤籍侍女為正妻,會讓王平遭受非議。

  王平本就自卑,若因婚嫁之事而影響了王平的個人成長和軍中威望,這是諸葛喬不願意看到的。

  而讓黃衣入籍琅琊諸葛氏,王平迎娶的就是諸葛家的族女,而非有名無姓的賤籍女。

  諸葛喬亦是在給丞相府中的侍女僮仆一個擺脫賤籍的希望。

  侍女入籍琅琊諸葛氏,僮仆同樣能入籍琅琊諸葛氏。

  人人平等的口號諸葛喬是不會輕易喊出口的。

  想變革,喊口號是不行的。

  譬如王莽改奴婢為私屬、禁止買賣,結果卻是連奴婢自個兒都覺得王莽剝奪了他們的權力。

  想變革,就得有人來負責推行。

  然而。

  琅琊諸葛氏人丁稀薄,大小貓算上,除了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均外,就只有諸葛喬、諸葛恪、諸葛融、諸葛望和剛滿一歲的諸葛攀。

  一半還在江東。

  諸葛喬想引領變革,得先讓諸葛家晉升成望族。

  唯有望族推行新思想,其余士族才有可能爭相效仿。

  否則。

  誰又會將諸葛喬推行的新思想當回事?
  諸葛喬想引領變革,就不可能隻依靠大小貓兩三隻。

  《荀子》勸學有言:不積蹞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任何的變革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譬如科舉製,得有足夠多的糧食、足夠多的讀書人。

  以及最核心的,得有足夠多的讀書人願意當“天子門生”!
  這個過程,是艱難而漫長的。

  若無足夠多的“天子門生”,強行推行科舉製的結果,效果不會比王莽強!
  孔子周遊列國推行儒術,尚且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若非人多勢眾,孔子早被貴族給謔謔了。

  又何談思想變革?

  “謝將軍。”黃衣面色激動。

  入籍諸葛氏,嫁與意中人。

  人生喜事,忽然落在頭上,讓黃衣如夢如幻。

  諸葛喬向來言出必行。

  在黃月英入席後,諸葛喬就向黃月英提及了讓黃衣入籍諸葛氏嫁與王平的事。

  對此。

  黃月英並無反對。

  在大事上,黃月英向來不會干涉諸葛亮和諸葛喬,最多是針對細節作一些補充。

  得了黃月英的首肯,黃衣和王平的這親事就這麽定下了。

  席間。

  諸葛喬細細的品嘗了黃月英親自下廚的“豚蹄湯”。

  在士人眼中,豚是賤肉,是普通百姓才吃的賤肉。

  對於士人而言,怎麽也的“烹羊宰牛且為樂”,牛不能輕易宰,故而士人多以吃羊肉為榮吃豚肉為恥。

  再加上牛羊吃草而豬什麽醃臢物都吃,豬肉就更不受士人待見了。

  諸葛喬卻無這樣的優越感。

  吃什麽肉,不在於貴賤,而在於能不能吃,能不能烹飪成入口美味。

  若是可以選擇的作料足夠多,菌肝、雞胗、肥腸、鴨腸都能變為美味。

  黃月英烹飪“豚蹄湯”用的作料和烹飪方式,還是諸葛喬告訴的。

  清爽入口,滋養脾胃。

  “伯松這次回成都,要待多久?”黃月英關切詢問,擔心諸葛喬又只是在成都待上幾日就要離開。

  諸葛喬不假思索:“開春之前,我是不會離開成都了。”

  “阿母若要去漢中,我可抽調些軍士護送你前往。”

  “阿父一個人在漢中,身邊無阿母照顧,也是不美。”

  “正好趁著這段時間,讓阿父再添麟子。”

  黃月英正喝著湯,猛然間聽到諸葛喬這一聲“再添麟子”,差點嗆著:“伯松,我都抱孫子的年齡了,你讓我再添麟子?”

  諸葛喬笑道:“阿母說笑了,你正當貴齡,又是長壽康健之軀。”

  “我近日讀《易》,偶有所感,掐指一算,算到阿母乃是多子多福之相。”

  “我還能再有兩弟一妹!”

  黃月英白了諸葛喬一眼:“還多子多福之相?若真的多子多福,又豈會讓伯松過繼為子?”

  諸葛喬故作玄學道:“那是因為我有旺母之相。”

  被諸葛喬這一吹捧,黃月英忽然多了幾分意動,又有幾分遲疑:“我若再有子,定會分心幼子而疏忽了伯松。”

  諸葛喬大笑:“阿母多慮了。”

  “我常年在外,不能膝前盡孝,若能有弟弟妹妹在家陪著阿母,我也能心安幾分。”

  “阿母若有子,正好也可讓其與阿狗作伴。”

  “昔日潁川荀氏叔侄皆乃一時俊傑,他日諸葛氏叔侄,定也能名震一時。”

  諸葛瞻未曾接受諸葛亮多少教導,卻因臥龍之子而美聲溢譽。

  雖然有諸葛亮的《誡子書》在,但《誡子書》不到百字,比起《出師表》少了太多。

  諸葛瞻終究是受限於教育的缺失和眼界的匱乏,不僅智勇不足,器量上亦只是泛泛之輩。

  唯有忠孝上,值得稱讚。

  若諸葛瞻早生幾年,能得到合適的教導,就不會只剩忠孝可嘉,智勇器量不足了。

  諸葛喬對此亦是頗為遺憾。

  尤其是諸葛瞻跟薑維不和,更令人意難平。

  愚蠢的弟弟啊,但凡伱跟薑維多學些用兵之法,也不至於在綿竹兵敗戰死。

  諸葛喬已經打定了主意,將來要好好的調教那個尚未出生卻又美聲溢譽言過其實的弟弟。

  諸葛亮專心國事無暇教導,黃月英又疼愛幼子而無法狠心,諸葛喬卻無這方面的顧及。

  一個是帶,兩個也是帶。

  長兄為父。

  帶一個諸葛攀是帶,再帶個諸葛瞻也是帶。

  三叔諸葛均的兒子諸葛望,諸葛喬同樣得帶。

  在諸葛喬的極力勸說下,黃月英最終決定去漢中。

  諸葛喬怕黃月英反悔,又提議讓黃月英跟著劉禪、劉封、許靖和李嚴同往漢中,彼此也有個照應。

  就這樣。

  匆匆跟諸葛喬見了一面的黃月英,當日傍晚就跟著劉禪的車仗前往漢中,隻帶了侍女青衣。

  黃衣要嫁給王平,就留在了府中,由諸葛喬來安排入籍婚嫁諸事。

  跟關鳳享受了幾日二人時光後,諸葛喬開始著手新的布局。

  關中之戰雖然贏了,但曹魏並未傷筋動骨。

  有青冀幽並兗豫徐司隸八州的曹丕,比昔日的袁紹更強。

  中原地廣物博人口眾多,這是劉備和孫權遠遠比不上的。

  如今曹丕戰敗,必然會改變對劉備的策略。

  拚發展,劉備是拚不過曹丕的。

  且不論隱藏人口。

  單就論在籍人口,曹丕治下的人口是劉備治下人口的四倍。

  再加上曹魏的生人婦制度,以及類似於“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的人口政策。

  時間拖得越久,曹魏的人口優勢能直接以力破巧的碾壓新興的大漢。

  最重要的是,即便人口迅猛增長,曹魏的廣褒良田也養得起!
  江東的孫權見劉備勢大,必定會再生異心!

  對孫權而言,忠漢就是個幌子,當大漢吳王只是求存的手段。

  一旦劉備的威脅大於能自劉備處得到的利益,孫權必然會再壞聯盟!

  除此外,大漢內部也有嚴重的內憂。

  其中最大的內憂,就是“老將遲暮”,漢二代青黃不接。

  除劉封和關平年長外,薑維關興張苞二十出頭。

  張紹、趙統趙廣、霍弋等人,最大的也才十六七歲。

  而如魏延、王平、馬忠、句扶、張嶷以及駐守荊州的鄧芝、宗預等將,雖然驍勇善戰但經驗太少。

  即便是最年長的劉封和關平,甚至諸葛喬本人,目前都難以真正的獨擋一面。

  襄樊是關羽主導、隴右是諸葛亮主導、關中是劉備主導,諸葛喬雖然立功不少,但畢竟不是真正發號施令的人。

  這三次戰役,諸葛喬都是作為偏軍奇兵加入的。

  諸葛喬一直壓著軍功未升遷,而是繼續以輔漢將軍的身份行事,同樣也是為了避免立功太快,過高的估計了能力。

  揠苗助長只會損壞根基。

  如今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老一輩的在前面遮風擋雨。

  諸葛喬要嘗試一些以前沒機會嘗試的新想法。

  數日後。

  成都北城。

  寬敞的樓閣前,立了一塊石碑。

  石碑上雕刻了三個大字“講武堂”!
  而在石碑旁,又立了公示牌,句扶和張嶷仗劍而立。
    公示牌上的內容十分別致,與常見的門學大不相同,用詞更顯平民化。

  一、人員構成:
  校長:輔漢將軍諸葛喬
  名譽校長:太子劉禪、大將軍關羽、丞相諸葛亮
  講師:忠信將軍王平、忠義將軍馬忠、忠智將軍句扶、忠勇將軍張嶷、忠信校尉姚伷、忠義校尉杜禎、忠禮校尉柳伸、忠勇校尉柳隱、忠智校尉糜照。

  二、課程傳授:
  必修理論課:孫子兵法、尉繚子、吳子、司馬法、六韜、三略(姚伷、杜禎、柳伸交替授課)
  軍事操練課:列隊、刀盾、弓箭、障礙等(柳隱、糜照交替授課)
  實戰指揮課:行軍、安營、扎寨、伏兵等(王平、馬忠、句扶、張嶷交替授課)
  三、招募要求:
  家世清白、識文斷字、無違法亂紀過往、未婚配、年齡十二至二十。

  諸葛喬的在成都的名聲不小,這石碑和公示牌一出,瞬間就吸引了大量的人的目光。

  用詞平民化,能讓更多的人都看得懂。

  看著那一個個的將軍校尉頭銜,以及諸葛喬、劉禪、關羽和諸葛亮的名字,圍觀眾人的心是震撼的。

  而課程傳授的內容,更是吸引了了眾人的目光。

  一群將軍校尉手把手來教你如何當軍官,這種好事平日裡哪裡找?
  然而。

  當看到招募要求時,眾人沉默了。

  家世清白還好說,畢竟這麽多將軍校尉來教,總不能教個家世不清白的罷。

  只是後面四個要求,“識文斷字”“無違法亂紀過往”“未婚配”“年齡十二至二十”太苛刻了些。

  一士子不服而問:“為什麽一定要未婚配的才行?”

  句扶看向士子,指了指臉上猙獰的刀疤:“怕你死了,你家嬌妻守活寡。”

  士子大驚失色:“還得上戰場?”

  句扶冷哼:“不敢上戰場你來什麽講武堂?是想攀權富貴?還是想混個軍官屍位素餐?”

  “看到講武堂的名譽校長是誰了嗎?”

  “太子、大將軍和丞相!”

  “太子,乃是未來的大漢天子!”

  “加入講武堂,就是天子門生!”

  “天子門生豈能是貪生怕死之輩?”

  “你若怕死,就一邊呆著去!”

  士子被尋的面紅耳赤,嚷嚷辯解道:“誰說我怕死!我總不能為了加入講武堂而拋妻棄子!”

  沒幾個人在意這個士子,更多的人目光被那“天子門生”四個字所吸引。

  又一士子問道:“太子只是名譽校長,校長是輔漢將軍,怎麽就變成天子門生了?難道不應該是輔漢將軍的門生?”

  張嶷喝道:“你這廝好生無禮!讀書都讀到狗肚子裡了嗎?”

  “若天子讓你擔任尚書選拔賢良,難道你選拔的賢良都是你的門生?”

  “你叫什麽名字?誰的兒子?師承何人?”

  一連五問,直接將這士子問得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樓閣上。

  諸葛喬和安漢將軍糜竺並肩而立。

  看著下方被句扶和張嶷相繼喝斥的士子,糜竺面有憂色:“伯松,你這樣做,很可能會得罪蜀郡士人。”

  “我知道你不懼流言,然而那些人最善顛倒黑白、斷章取義。”

  “終究對你的名聲有影響。”

  諸葛喬輕輕搖著手中的羽扇:“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我自問心無愧,又何懼流言蜚語。”

  “更何況,今日安漢將軍你也在,朝中有人問及,安漢將軍也能替我辯解。”

  糜竺頓感頭疼:“伯松,我好歹也算你的長輩,你這樣算計我可不好。”

  諸葛喬輕笑:“安漢將軍,你這話就太見外了。”

  “你長孫糜照的名字也在公示牌上。”

  “你這是在關心你的長孫,談不上我在算計。”

  拉上糜竺,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諸葛喬的目的是選材,又不是跟那群看不慣的士人鬥嘴。

  糜竺微微斂容:“伯松,你想動朝廷的選材方式,這是在刀尖上跳舞,很容易傷到自己的。”

  “察舉選材,已經推行了近四百年,不是你想動就能動的。”

  “即便你是以‘天子門生’的名義,也是瞞不過那些聰明人的。”

  “只要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就不會支持這種選材方式。”

  “昔日我在徐州時,向陶謙捐獻錢財僥幸得了徐州別駕一職。”

  “然而在徐州的那群士人眼中,我依舊只是個不入流的商人。”

  “近四百年的規矩,破不了的。”

  諸葛喬收起笑容,肅容而道:“安漢將軍,你所擔心的,我都有過考慮。”

  “然而,我更清楚的是,現在不變,今後就變不了。”

  “光武帝看似複興了漢室,實則只是兼並土地人口的世家豪族選擇了光武帝。”

  “王莽之亂,死了太多人,多了太多無主的土地,這才勉強維持了穩定。”

  “然而,自光武帝以來,世家豪族兼並土地的矛盾愈演愈烈。”

  “先是爆發了以張角為首的黃巾之亂,緊接著又是以董卓為首的邊境武人之亂,再之後就是以袁紹為首的世家豪族之爭。”

  “如今袁紹、袁術等流雖然死了,但大漢也死了幾千萬人。”

  “剩下的世家豪族兼並土地人口的動作也變得越來越大。”

  “以前是幾千萬人爭搶土地,現在是幾百萬人爭搶土地。”

  “若是不求變,即便我等助陛下複興了漢室,用不了百年,比汝南袁氏更強的世家豪族就會出現。”

  “甚至會演變成更慘烈且不亞於春秋諸侯國的門閥之爭。”

  “天子門生的選材方式,一定是要推行的。”

  “這種選材方式未必是最好的,但他卻能讓皇權更集中,不容易讓世家豪族變成門閥。”

  “只要世家豪族成不了門閥,國家就不會輕易的分裂。”

  “即便後世會有昏君奸臣亂政,亦會有偉人橫空出世,順應時代的潮流變革出更先進的選材方式。”

  “而我要做的,就是將可能導致國家分裂的世家豪族,盡可的削弱。”

  “跟昔日推恩令削藩相似,推行天子門生的目的,亦是在瓦解世家豪族培養門生爪牙的舊有秩序。”

  “倘若連這種才程度的求變我都要瞻前顧後,那我不如買塊豆腐撞死。”

  “更何況,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沒有任何的制度是盡善盡美的。

  歷代名人都辦不到的,諸葛喬同樣辦不到。

  諸葛喬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在舊秩序走向極端的時候,用新的秩序來實施降維打擊。

  各州郡世家想晉升門閥?

  那就打造一個皇權集中的超級世家,以力破巧,力壓群雄。

  雖說皇權集中後又會有各種各樣新的問題,但這種歷史性必然,交給後世的名人去辦就行了。

  諸葛喬不是神,不可能讓生產力直接跳躍幾千年。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

  諸葛喬的話讓糜竺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良久。

  糜竺看向意氣風發的諸葛喬,暗暗有了決定:我已經是半截入土的年齡了,竟然還不如伯松看得通透。

  我這年邁之軀,又有何惜!
  “伯松,我覺得你的方式是有問題的。”糜竺看向諸葛喬,眼神多了幾分明悟。

  諸葛喬微微托腮:“問題?我沒發現有什麽問題啊。”

  糜竺笑道:“你在蜀郡都沒待多久,蜀郡這兩年的變化也你不清楚。”

  “你當這校長,怕是連人都認不清。”

  “我認為,這校長應該我來當!”

  諸葛喬心思玲瓏,瞬間就猜到了糜竺的用意,臉色微變:“安漢將軍,你都不懂這其中的運作方式,你當校長有什麽用?”

  糜竺搖頭:“我不會干涉你的具體運作,我隻掛名當這個校長就行了。”

  “伯松,你有少年意氣,有求變的想法,我是很佩服的。”

  “只是這世道凶險,很多時候殺人都是不用刀的。”

  “這講武堂的任何人,包括我的長孫糜照都可以頂罪,唯獨你不能頂罪。”

  “只要你無恙,最多是讓糜照等人換個地方沉澱,而不會有性命危險。”

  “可你若有恙,王平、馬忠等人,就很難有出頭之日了。”

  “我知道你不願讓他人來頂罪,可你既然想求變,那最重要的不是你要如何變,而是你要先學會保住權勢。”

  “這種走前面踩陷阱的事,還是交給我這種老頭子來做吧。”

  諸葛喬凝聲:“安漢將軍,講武堂只是我來試探世家豪族反應的,我不會碰得太深的。”

  “以我如今的身份和軍功,也不會引火燒身。”

  “你,不必如此!”

  糜竺搖頭:“要試探,自然就得試探更狠一些;小打小鬧,只會埋下更深的禍根。”

  “而且我不認為,你興師動眾的建個講武堂,就是為了小打小鬧的。”

  “你若不同意,那我也只能向陛下請命了。”

  諸葛喬無奈:“安漢將軍,這種小事你何必告我的狀呢。”

  “你放心,我很有分寸的,只要發現有一點不對勁的眉目,我會立即啟用備用計劃的。”

  糜竺笑道:“既然沒什麽危險,那我更要當這校長了。”

  “你雖然擅長統兵,可這錢糧籌劃的事你是沒我擅長的。”

  “當這校長,得想辦法籌措錢糧吧?”

  “丞相向來節儉,你又拿得出多少錢糧呢?”

  “若我來當校長,你這講武堂的一切開銷都由我來包攬了。”

  “甚至你都不用請人來算帳,我想這成都沒有誰比我更會算帳了。”

  糜竺都將話說到這份上了,諸葛喬仔細斟酌後,最終同意了糜竺的提議。

  本來只是拉糜竺來當個見證,沒想到直接將糜竺拖下水了,這讓諸葛喬心中有些愧疚:“安漢將軍,請我受一拜。”

   本書不主政治,這章過度下主角的削世家策略,重點依舊在軍事上,吃飯睡覺打孫權嘛。【其實是,我發現寫這種內容,又水又無聊還依托答辯,還是不挑戰自己的軟肋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