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我的計謀模擬器》第169章 所煩惱者唯二
  等李基初步將小吏以及士子們的任務安排妥當,已是日落時分。

  而全程都跟在李基左右充當一個隱形人的賈詡,或許依然有一部份士子不太明白“以工代賑”的意義,但旁聽的賈詡卻是完全明白了李基如何安置流民的思路。

  待賈詡陪同著李基返回安排給李基的營帳之時,賈詡忍不住開口問道。“子坤果真是大才也,此法可是出自於《晏子春秋》?”

  倘若是過去,李基還當真不知道賈詡指的是什麽。

  不過為了防備某個癡迷春秋之人,李基對與《春秋》有關的典籍如今都可謂是了如指掌。

  “以工代賑”,最早確實記載於《晏子春秋》:饑,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悅乎遊,民足乎食。

  而對於李基那略表謙遜的笑而不語,賈詡則頗為感慨道。

  “晏子為救民,為使齊景公願賑災,使災民為勞力為齊景公修築享樂所用高台,災民修繕三年,複渡過災年得而活命。”

  “此事,吾曾翻閱《晏子春秋》之時,所感慨者皆多是齊景公貪圖享樂而蔑視災民,視享樂之事高於百姓利益也。”

  “不想,在子坤眼中卻是看到了治國之策,吾遠不如子坤也。”

  第一次被賈詡如此當面拜服,李基心中不禁有些慚愧。

  畢竟“以工代賑”更多的是來自於後世的經驗,李基不過是站在了後世的角度眺望罷了,還當真沒有賈詡所佩服那樣自《晏子春秋》之中悟出了治國之策。

  只是,李基對此也無從解釋,且“以工代賑”的形式確實最早就出現在《晏子春秋》之中。

  不過某種意義上,這對於李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完完全全超脫時代的政策,未必會被人所接受。

  但是基於先賢典籍脫胎而出的政策,不但不會受到質疑,反而會被吹捧讚賞,賈詡的反應便是可見一斑。

  聰明人,有時候就是容易自行腦補一些細節。

  且,今後同樣作為主君,同為“以工代賑”,齊景公是為了享樂,劉備則是為了開發水利,相互對比之下,更是就越能凸顯出劉備比之齊景公要仁德愛民,這無疑又是在宣傳的高地上再度添磚加瓦。

  須知,輿論與宣傳的高地,自己不去佔領,別人自然就會去佔領。

  待劉備的仁德名聲徹底成為這個時代所有人的潛意識之時,往往都不用親自出手,敵對勢力內部就自然會誕生大量的帶路黨。

  當然,如今真正的亂世都尚未至,說這個還太早了,但謀士自當遠慮,早早積累方方面面的優勢……

  這些念頭自李基的腦海之中一閃而過,道了一句。

  “文和過譽了。”

  旋即,李基邀請賈詡上榻,然後檢查了一下營帳內的茶葉,發現居然是自己平常所喜歡喝的那一款炒茶茶葉。

  “憲和倒也是有心了。”李基感慨了一句。

  賈詡看著李基姿態優雅且熟練地開始煮水泡茶,隨口地答道。

  “那大概是憲和自己的茶葉,只是憲和大體是到了這邊才發現根本沒有時間泡茶,所以給子坤安排營帳之時讓人也送了點過來吧。”

  聽著賈詡那略帶幾分調侃的聲音,李基有些無奈地笑了笑,道。

  “賈文和啊,你可當真是沒有心!憲和好歹也是一番好意,怎麽到你嘴裡就是幸災樂禍了。”

  “請!”

  李基一邊說著,一邊給賈詡倒上一杯香茗。

  些許飄起的茶香味,讓李基疲憊的精神都為之放緩了不少。

  “嘶~”

  賈詡輕吸了一小口茶水,細細地品嘗了一下,道。“果然還是子坤泡的茶,更為好喝上三分。”

  “主公泡的,文和大體就得讚揚好喝上五分了。”李基笑著說道。

  “那不是……”

  賈詡眯著眼,答道。“主公所泡之茶,那必須是七分以上。”

  說罷,李基與賈詡都不約而同地相視而笑。

  或許,賈詡與李基的年齡相差許多,李基尚未有二十,可賈詡都已經是近四十歲的年紀。

  然而在劉備集團之中,李基與賈詡之間卻是難得的相知之人。

  當然,李基與賈詡都不同意相知之點是在於“君子”,在於“毒計”,完全就是基於對方的能力罷了。

  而些許品茶的閑暇過後,李基繼續為賈詡添茶之余,開口道。
    “以工代賑一旦開始實行,大量聚集在流民營之中的勞力都能夠發揮作用,每個士子都將率領大量勞力前往吳郡不同區域進行水利開發。”

  “屆時,待水利開發告一段落後,那些勞力也將會攜著家眷在當地落戶,且有著為當地開發水利之事,也更容易被當地百姓所接納。”

  賈詡點了點頭,道。

  “以工代賑自然是良策,只是子坤應該有考慮到糧食消耗的問題吧?僅憑吳郡如今的糧食,恐怕有些不足,子坤應該已經有所對策。”

  “糧食,正在來的路上了。”李基笑著說道。

  “徐州?”

  賈詡皺著眉,提醒道。“主公便是面子再大,也不可能從徐州借出多少糧食。”

  李基搖了搖頭,手指朝著西面指了指。

  賈詡的神色略微一凝,目光閃爍思索之色,很快就鎖定了李基的所指的地方,道。“吳郡往西,莫過於荊、益兩州,且均可沿著長江迅速運載糧食順江而下抵達吳郡。”

  “只是,荊州內部的世家鬥爭嚴重,形勢複雜,說動世家借糧之事難如登天。”

  “而益州……新任益州牧劉焉可並非是什麽良善之輩,提出‘州牧之策’這等貽害無窮之計,劉焉之心非蠢即毒,如何願意為了百姓借糧乎?”

  說到最後,賈詡的語氣也多了幾分懷疑。

  只是,李基的臉上不免閃過了一分不自然,被人當面說“州牧之策”是貽害無窮之計,這跟被賈詡指著鼻子罵非蠢即毒有什麽區別。

  且,李基也不好解釋那“州牧之策”是自己提出來跟劉焉進行利益交換,換取到了劉焉對於劉備的傾力支持,方才讓劉備真正擁有了一支可用之兵南下征討黃巾的。

  此事知曉者唯有劉焉與李基二人,便是劉備都完全不知其中細節,僅僅以為是李基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劉焉對於征討黃巾的支持。

  “糧食之事,文和便無須多慮了,如今吾所煩惱者唯二。”

  李基悠悠地道了一句,但此刻賈詡則是仿佛完全沒有聽到似的,裝聾作啞地低頭就看著杯中茶葉打轉。

  聽不到……

  勿q……

  李基尚且煩惱之事,就定然不是什麽輕松之事。

  倘若不是賈詡知道跑路也沒用,早就拔腿就跑離開營帳了。

  只是,李基對於賈詡這種無言的拒絕也仿佛是看不到似的,賈詡沒有接話,李基也繼續往下說道。

  “水利既成,吳郡可耕種之地便會隨之劇增,但吳郡本土的耕牛卻遠遠不足,僅憑人力開墾……難難難!”

  “屆時縱有水利、良田,恐百姓耕地效率也是頗低。”

  提起這個問題,李基的眉頭幾乎是緊皺的。

  耕牛可謂是貫穿了華夏上下五千年的種田史,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沒有耕牛,對於百姓們種田效率的影響是極大的,且充足的耕牛也能促使勞動力的進一步解放。

  否則在這個人均需要耕田二十畝以上,才能保證在繳納賦稅之後來年還能養活自己的時代,完全僅憑人力,百姓們幾乎要天天埋首於良田之中,根本就沒有多少空閑所言。

  此前,李基的計劃是逐步開發吳郡水利,逐步增加吳郡良田,一點點吸納流民增加人口之余,再慢慢通過各方渠道收購耕牛。

  只是,計劃顯然沒有變化來得快。

  只要“以工代賑”順利實行,那麽吳郡水利將會在一年之內就接近完全開發完畢,無數的流民也將能在吳郡安家落戶且擁有自己的屋田。

  這反倒一下子便將耕牛緊缺的問題給凸顯了出來,且同樣也是急需解決的,可以明顯改善民生的。

  然而,這無疑是個難題,對於賈詡而言更是難上加難的問題。

  尤其是這種民生治政的難題,賈詡一時間可謂是毫無頭緒,反而回想起了曾經吃牛肉的美味,那可當真是絕了。

  可惜在這個時代,吃牛肉那可不是什麽光彩之事,甚至官府往往還會追究。

  所以無論是什麽人問起,賈詡非但不能跟他人分享感慨一下牛肉的美味,甚至堅稱自己不吃牛肉。

  而李基似乎是沒有注意到賈詡的神色變化,轉而繼續道。

  “另一個問題,則是通過各方渠道消息所進行的估算,通過徐州通道一路往南朝著吳郡而來的流民數量超過八十萬之多。”

  “這個數字,太多了!吳郡本土百姓的數量也大體是這個數量,即便是通過‘以工代賑’進行水利開發,大幅增加了吳郡可以安置流民的田地,但這個數字還是太高了。”

  並非是吳郡經歷水利開發之後的耕地不足,而是李基還需要考量的是安置流民且待流民恢復勞作耕種中間的那個時間段!(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