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重生1990:我有三根金手指》199.第197章 搞上了,讓別人無路可走
  1993年到1997年,商業機會多,可以說,不管做什麽生意,只要有點經商頭腦,運氣不是特別差,都能賺錢。

  要是膽子再大點,那賺得就更多了。

  方柏可以想到的賺錢路子很多,只不過,以他現在的層次,一年賺幾千萬的生意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

  他有一億空閑資金,一年就想賺幾個億,甚至更多。

  星海機械公司是方柏的基本盤,公司人員擴張速度非常快,已經在主要省分布置完銷售點,光二十多個省份的員工就有一百多號銷售人員,每月拿到的訂單量就非常大,特別是星海集團在工業博覽會上打出名氣後,銷售人員更容易說服顧客,方柏預計九月份能夠拿下一百台地泵,二十輛泵車的新目標,銷售目標額超過一億元。

  國外訂單,還是看運氣。

  機械公司本部員工人數已經達到三百人,其中車間工人有二百多人,但還不足夠保證產能,還在抓緊招聘和培訓,繼續擴大產能。

  方柏估算過,如果機械公司想達到年產三千台地泵和一千台泵車的生產規模,至少需要800名車間工人,總公司人數要達到1000人以上,而且這是建立在生產設備比較先進的前提下。

  如果生產設備落後,人員再翻倍,產能都不能滿足需求。

  而攪拌車,國內需求量非常大,高峰需求年份可以達到十萬輛,低谷年份也有五萬輛。

  混凝土攪拌站,每年需求量也有上千個。

  如果星海集團能夠佔據三分之一市場蛋糕,攪拌車和混凝土攪拌站的份額大概有200億元,員工規模要達到三千人以上。

  因此,星海機械公司至少需要四千名員工才能滿足混凝土機械生產布局。

  柴油機項目,如果只是自給自足,一兩百人就足夠了。

  接下來的就是土石方機械,比如挖土機、裝載機等,市場規模也是非常大。

  至於其他類型工程機械,手還沒伸得那麽長,能把混凝土機械和土石方機械的市場吃透已經是年營收五百億元以上規模了。

  現在經商環境比較差,溫城是方柏的老家,申城經商環境稍好一些,至於其他城市,方柏覺得還不是進入時機。

  所以,房地產公司暫時在溫城和申城發展,溫城有一個星海廣場就足夠了,重點開發甌北地塊。

  申城這邊,方柏盯在陸角嘴那幾塊地皮。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其他區域建造星海廣場,以申城的人口密集程度,目前完全可以容下四個星海廣場:陸家嘴一個、XH區一個、HP區和JA區中間區域一個、HK區一個。

  等申城郊區開發起來後,還可以布置幾個。

  有了星海廣場,在南方城市,那就沒有未來萬達廣場的事了。

  方柏要搞星海廣場就直接一步到位,把星海廣場打造成為區域內商業地標建築,把其它商業廣場擠出去。

  此時的萬大集團已經成立,但第一個萬大廣場要到2000年才有。

  這年代規模最大的商業形態還是百貨大樓,溫城星海廣場開業後,那些雜貨店和百貨大樓生意就變差了。

  但又拿星海公司沒法,縣和市領導都在盯著這塊,人家老板與工商部門領導關系硬得很。

  可以說,星海廣場帶領溫城走在全國商業發展前列,當地政府談到這個就很有面子。

  等星海集團有幾個成功案例了,而其他公司投資不成功,其他城市的政府自然邀請方柏去投資。

  房地產水太深,開超市同樣會面臨社會上的一些複雜情況,如今,進入其他城市發展房地產和星海廣場的時機還不成熟。

  若不然,後世胖西來這麽好的超市,老板為何不進入其他城市,其實還是怕發生一些讓他不想面對的事情。

  命比錢更貴!
  有些房地產公司,有錢但沒關系,根本沒法進入一些城市發展。

  早期的老王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去南方粵省發展,直搖頭說難呀,根本不是錢的問題。

  大學的經商環境比較好,至少沒有校外那麽容易遇黑,所以說,華聯超市在全國各大學布局學生超市這條路是比較順利的。

  但如果在校外建造超市,可能沒有那麽順利,半夜三更競爭對手拿磚頭打砸他超市大門都是輕的,險惡點就直接縱火,所以方柏制定的在校風開學生超市,在這個年代就非常適合。

  現在,方柏想找短平快的賺錢路子作為副業,符合他要求的路子並不多。

  第一個,VCD和DVD機。

  現在國內還沒有VCD機,要到1994年才有,第一年,可能由於產能問題或定價問題,銷量只有十幾萬台而已,1997年達到巔峰時期,年銷量一千多萬台,然後大跌。

  除了定價因素影響最大之外,銷量還跟民眾收入有很大關系。

  剛上市時,一台就賣幾千塊錢,一般家庭根本買不起。

  1997年民眾平均收入比1993年可要高不少,所以說,就算1993年上市,定價只有兩三百塊錢,但銷量也達不到後世1997年的巔峰。

  何況剛面市的產品,不可能定價那麽低,市場做得好,第一年賣二三十萬台還是可以的,獨吞市場的話,年利潤應該有幾個億。

  然後,就很快有多個廠家跟風,價格不斷下跌,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就賺個辛苦錢。

  所以說,對於這類賺錢生命周期只有幾年時間的產品來說,方柏覺得幾年時間能賺幾十億元已經很瘋狂了。

  從技術難度來看,方柏覺得非常容易實現,是好事也是壞事,所以才導致跟風容易。

  還有一點不好的就是,市場生命周期太短了,玩完幾年後,對自己技術積累沒啥好處。

  但它符合短平快的特點。

  第二個,家用電器,其中液晶電視是一個突破點。

  液晶電視機21世紀初出現在國內市場,進入新世紀以後,國內彩電市場規模過剩導致大面積虧損,因此各大電視廠商紛紛尋求技術升級,因此等離子彩電、液晶電視等新產品紛紛面世。

  國內液晶電視市場規模可以達到百萬台以上,實際上,國內液晶電視從2005左右才開始普及。

  剛上市時,19英寸的國產創維電視賣兩三千塊,進口東芝、日立等品牌售價五六千塊。

  若在這個年代國內上市,能買得起的家庭當然不多,但出口創匯也不錯。

  七十年代初,島國開始生產TN-LCD,並推廣應用;

  八十年代初,TN-LCD產品在計算器上得到廣泛應用;
  在1984年,歐美國家提出TFT-LCD和STN-LCD顯示技術之後,從八十年代末起,島國掌握了STN-LCD的大規模生產技術,使LCD產業獲得飛速發展。

  如果能把液晶電視做出來,年利潤不一定比VCD和DVD機低。

  特點就是,技術難度高,生命周期較長。

  第三個,電腦。
    我國於1994年4月正式連入Internet,電腦普及應該在網絡泡沫出現以後,應該是2001年左右才開始。

  今年,連想推出家用電腦概念,連想1+1家用電腦投入國內市場。

  同期,IBM推出 ThinkPad,這是業界首款筆記本電腦。

  到了明年11月5日時,連想進入“奔騰“時代,推出國內第一台“586“個人電腦。

  在1998年時,連想第一百萬台聯想電腦誕生。

  短短五年時間,發展極快,到了網絡時代,年銷量都是數千萬台,甚至過億。

  如果方柏現在進入電腦行業,肯定面臨連想競爭。

  他倒不是怕競爭,而是他習慣吃獨食,只有吃獨食,利潤空間才大。

  如果後世連想發展成真正的高科技企業,而不是組裝公司,方柏絕對不會想進入這個行業。

  每次想到某人的嘴臉,他就莫名其妙地氣憤。

  華聯超市布局全國院校,如果借勢搞學校網吧,再借網吧搞網絡平台,還有電商時代的各種賺錢路子,一環扣一環,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了。

  可以說,布局好全國各院校,就掌握了未來二十年的賺錢一條龍。

  這比搞什麽VCD、 DVD機和家電更有前景,賺得錢那是千億以上級別。

  第四個,手機。

  從一代手機到智能手機,再到手機APP,這個市場不用多說。

  手機在技術上存在高不可攀的門檻,1998年到2000年是國產手機技術的探路期。

  還有一些賺錢路子,是方柏暫時沒有想到的。

  精力有限,他只能選擇其中一樣,重點還是在機械公司上面。

  第一個和第二個賺錢路子,特別是VCD和DVD,短平快,容易實現,如果布局得好,多囤積再進行銷售,而不是剛研發出來就小批量上市,VCD賣賺一兩年暴利錢,等到競爭對手多沒啥利潤後,再推出DVD,雖然沒啥技術含量,倒是研發解碼器可以積累一些技術經驗。

  當然,賺一筆快錢。

  後兩個,如果只是搞組裝機,的確沒啥技術難度。

  特別是電腦,離連想第一台586個人電腦出世還有一年多時間,只要趕在連想586上市場推出自己的586,那就拿下國內第一台586微機稱號,說不定還能搶到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種搶別人路子,讓自己討厭的人無路可走,的確感覺爽。

  搞電腦方向的話,布局好網吧,轉道在網絡圈錢是最方便的一條路子。

  而手機,在2010年智能手機普及之前,就只能從手機上賺錢,想從手機APP上搞,還不是時機。

  所以,從時間順序來分析的話,可以先做VCD賺快錢買陸家嘴的地皮,同時孵化電腦配件。

  也可以先組裝星海公司的第一台586電腦,搶個稱號惡心一下對方,打破神話,讓國人清醒一些,再談未來。

  如果想研製電腦配件,以方柏目前的的技術能力和資本肯定是做不了的。

  就算隻做組裝機,大部分配件只能通過進口,要是人家不賣給他,那方柏就玩不了。

  他太有威脅,老外不搞他搞誰。

  方柏想折騰電腦,就是不想讓某些公司吸血國內三十年,這公司死不搞科研,正中老外下懷。

  “麻的,衝動就衝動吧,現在想想,賺錢不賺錢也無所謂了,既然重生了,那就得乾出不一樣的事情出來,在別人眼裡是高科技的玩意,但在老子眼裡,組裝的電腦,能叫高科技嘛。”方柏也感覺到自己衝動,但全身都是激血。

  當然,就算是OEM組裝電腦,要做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兼容不了,那根本沒法玩。

  如果不是熟悉後世電腦發展途徑,如果沒有金手指幫他分析集成電路,就算是組裝電腦,他也沒自信能在三年內搞出來。

  他回憶一下586的主流配置,略有印象。

  處理器:Intel 586(也稱為Pentium);
  主板:支持Intel 586處理器的主板;

  內存:8MB的RAM;

  存儲:500MB的硬盤驅動器;

  顯卡:1MB或2MB的顯存;
  顯示器:14英寸的彩色CRT顯示器;
  聲卡:16位聲卡;
  光驅:8倍速CD-ROM光驅;

  輸入設備:鍵盤和鼠標;

  操作系統:MS-DOS和Windows 3.1。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方柏可以優化的是鍵盤和鼠標、漢卡、顯示器外殼,其它配置優化工作量比較大,可能還得重新設計自己的主板,主要問題是接口可能不匹配,軟件不兼容的問題。

  實際上,國際上第一台基於Intel 586處理器的電腦是由康柏(Compaq)公司於1993年推出的,該電腦型號為Compaq Contura Aero 4/25。它配備了Intel 486處理器和Windows 3.1操作系統。

  真正的Intel 586處理器是在1994年推出的,因此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586電腦可能是在此之後才問世的。

  也可以說,連想的第一台586電腦,實際用的cpu還是Intel 486處理器。

  今年年初的時候,南老師就想離職後。

  連想裡有人提出要設總工辦,建立立項制度,定出研發的指導思想,比如每年專注一兩個重點項目,分清“西瓜”和“芝麻”。

  但南老師卻覺得科學上怎麽知道什麽是“西瓜”,什麽是“芝麻”,為了表示抗議他還提出離職。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妥協,這個總工辦的方案就流產了,實際上已經與某人關系早有矛盾了。

  到了1994年,南老師想要在申城成立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也就是這件事,南老師和某人關系迅速惡化,爭吵到1995年,最後南老師不得不離開公司。

  如果說,方柏現在去挖南老師,以人家的性子,肯定挖不動,只有自己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跳到星海集團這邊來。

  所以,方柏現在也沒打算去挖南老師,先把自己的電腦公司搞起來,成立自己的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到水老師沒路可走後,再去邀請那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現在,方柏決定搞VCD和電腦後,他得花兩三個月時間惡補相關知識,同時高薪招聘相關人才,尋找OEM工廠。

  他現在可以少去學校上課,要找相關人才可以先從交大裡面找,或者花錢讓交大負責一些項目,他再利用金手指優化。

  想到這,方柏找來筆和紙,先制定工作計劃。(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