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75章 閩道更比蜀道難
  第75章 閩道更比蜀道難
  明代官府的新年休假是從國朝之初開始逐漸增加的。

  最開始朱元璋定下的例子是每年正月初一日文武百官放假五天,除夕沒假休。

  到了永樂七年又增加了從正月十一開始到正月二十一的十天元宵假期。

  明代官員每十天有一日的旬休,新年和原先兩個長假之間隔了五天總是奇怪,於是官員往往就會把旬休調到正月一起放。

  到了隆慶年間假期日子繼續增加,從正月初一放到正月二十。

  等到萬歷當政,這貨本來就不重視官員上不上班,對於放假自然更寬松。

  萬歷二十七年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放除夕假,要放到正月二十,直接放了二十四天,將近一個月徐學聚都不用上班。

  官員放假很爽,但是衙門裡不可能將近一個月沒人乾活,王文龍作為徐學聚的幕僚只能主動去值班。

  眼看離除夕越近,衙門裡早上來點卯的人就越少。

  除夕那天王文龍早早來到布政使司衙門,看著日上三竿衙門大門都沒開,一旁的王平保已經坐在下馬石上數磚縫,王文龍眨眨眼睛,突然覺得自己好蠢。

  於是一甩衣袖,翹班回家。

  作為新晉的八閩名士、徐藩台的頭號幕僚、新晉神仙,王文龍今年的春節過得格外充實,福州城裡的頭面人物都送帖子來請。

  像衙門裡三班六房這樣的角色王文龍都不需要親自去應付,丟給鄧志謨或者王金貴帶份禮物就行,光是其余上得台面的人物就足夠王文龍忙活。

  他找李國助借了一匹馬,騎著上縣下鄉,到處吃酒。

  初三日,王文龍在自己的作坊裡開了一個大席面,邀請作坊裡的工匠吃喝。

  臨近元宵節,福州有錢有勢人家家家都做龍燈會。

  徐學聚比王文龍更受不了,透露出想要王文龍幫他去吃龍燈酒的意思,王文龍果斷請假,去往福清找葉成學。

  萬歷二十八年正月,王文龍的《歐體楷書九十二法》終於付梓印刷。

  雖然幾家南京徽州的書坊都願意印刷、福州漳泉的書房也有來找,但這些人都是看著王文龍的面子。

  漳州書坊願意多出稿費,卻要求王文龍把救荒瓜菜仙人的圖樣和他的名字一起印在扉頁增加銷量。

  王文龍當然不願意,他知道自己的《歐體楷書九十二法》是一本好書,如果賣的售價低廉,肯定有銷路。

  而這些人完全不理解蠟版印刷的優勢,銷售思路跟不上,勉強用了蠟版技術也是白費。

  最終在鄧志謨牽線下他決定還是和頭腦靈活、擅長在低端市場打價格戰的余象鬥合作。

  《歐體楷書九十二法》已經由建陽雙峰堂開始印刷,用蠟版印刷速度很快,不過王文龍卻等不及上市了。

  正月十四,他帶著王平保去往福清和葉成學會合,王文龍這次乾脆請了一個長假,打算年後應邀和葉成學去三吳遊歷。

  明代之前福建民間有閩道比蜀道更難的說法,蜀道的難處在於高和險,而閩道的難點就在於山多。

  福建的山不是高聳入雲,也不是過不去,就是單純的多,走不完的那麽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當年從江西出發前往福州,直線距離三百公裡的路整整走了兩個月,曾鞏事後在書中拚命吐槽:“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得一平地。”

  想想每天起床就爬山,爬到驛站就睡覺,第二天起床接著爬,連續兩個月,就知道曾相公當年經歷了怎樣的痛苦之旅。

  好在南宋開始為了鞏固南方,朝廷在福建修了大量道路,王文龍和葉成學此時想要出福建已經簡單的多。

  王文龍在福清住到正月二十,過完年便跟葉成學一起沿閩江而上
  船經閩江、建溪到建陽,然後轉南浦溪到浦城。
    之後全員登岸,走陸路出了仙霞關就到達浙江江山縣。

  浦城到江山縣這段路程在後世開高速不過一個小時,但真正走起來才知道厲害。

  王文龍幾人走了一上午都還在崇山峻嶺間穿行,身邊的景色似乎從沒有變化過,讓人走著就覺得疲乏。

  好在一路上會經過一些集市村坊,總算有吃飯休息的地方,身邊多少也有些人煙。

  距離仙霞關越近,路上的商隊行人就越多,雖然還在正月裡但是商人百姓可不能像朝廷官員一樣安然放假,草草過完年就要出門討生活。

  臨近傍晚終於快要到達仙霞關。

  王文龍和葉成學幾人沒帶什麽行李,走的比拖著貨物的商人要快得多。

  他們一路超過幾個商隊,即將走上關前的官道,就見前面路上出現一個騎驢的少年。

  少年看背影不過十多歲年紀,身邊帶著書童,身上背著行李,像是要去遊學模樣。

  兩人都有些奇怪。

  這麽年輕的少年出來遊學本來就新奇,更何況現在還在正月讀書人也沒必要這麽急急忙忙的出門。

  心中好奇加上旅途無聊,王文龍和葉成學決定上前去打個招呼。

  那少年轉過臉來,見到兩個讀書的年輕人便拱拱手。

  “學生福清葉成學。”

  “學生建陽王文龍,朋友是哪裡人?”

  那少年聞言一驚,開口用閩南口音激動問道:“敢是寫《葡萄牙國史》的王文龍?”

  “正是學生。”

  少年連忙再次見禮:“學生是莆田黃道周,正要去衢州遊歷。”

  聽到這個名字,王文龍立刻就反應過來,作為福建孩子,王文龍從小就聽過黃道周的名字。

  抗清大英雄,雖然眼前的是幼年體。

  一番詢問兩人也弄清黃道周的身份,然後都有些驚訝。

  黃道周祖籍莆田,生於漳州,他五歲進入銅山的崇文書院讀書,幾年後就開始考科舉,去年黃道周十三歲時就已經考上秀才,今年黃道周十四歲,已經去遊學廣東,還受邀要去衢州遊歷。

  相比之下,王文龍兩人突然有些自慚形穢。

  王文龍的監生是捐的,葉成學也沒好到哪去,考了個秀才的名頭救恩蔭到國子監讀書,要不是有個好爹,這輩子都不知道能不能考上舉人。

  就這樣他們倆還秀才老爺監生老爺的混的有來有去。

  再看看人家黃道周,叫他們兩個成年人臉往哪裡擱……

  可這時黃道周明顯對王文龍更加崇拜,他從包中掏出一本《葡萄牙國史》,拉著王文龍就尊敬說道:

  “先生這書寫的真好,從廣東到福建都在翻刻,我正想回福州之後去尋先生,卻沒想到在此遇見。”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