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124章 《國富論》
  第124章 《國富論》

  王文龍坐在書房之中攤開稿紙,一盅一盅的喝著濃茶,卻始終沒有動筆。

  雖然知道要寫《國富論》,但怎麽把百年後英國的作品在這個時代好好闡述出來,卻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英國於1760年代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國富論》的出版時間就在1776年。

  此書從作為國富基礎的勞動到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分工,到因分工而起的交換論及作為消化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價格以及構成價格的工資、地租和利潤,整個都是對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過程的觀察和分析。

  如果沒有英國的工業革命作為觀察樣本,想要寫出來是極為困難的。

  而此時王文龍就是要做這麽一個平地摳餅一般的論述。

  這絕非直接照搬那麽簡單,必須要符合此時大明的國情。

  《國富論》中有大量來自於當時英國社會實踐的數據信息,工業革命時代的生產統計資料詳細程度遠遠不是還處於農業時代的大明可以比的,這年頭的縣城庫房也就幾個人就要管著全縣所有人的生產生活以及稅收數據,經濟模式基本上還較為簡單。

  但是原書之中從客觀規律觀察出結果的這一敘述邏輯不可以改變,所以王文龍必然要查閱大量資料,並且在實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自己補全一些信息。

  這麽詳細的數字資料即使王文龍前世看過不少歷史書也不夠用,好在他現在工作的地方就是布政使司衙門,管著全省稅收戶口數據,這些數字王文龍還是有條件可以查到的。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寫作於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那時面對工業大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一種理論來解釋自己的生產生活,統治階級也需要一種理論去理解當時的社會。

  這情況和這時的大明還真有些相像,同樣是面對商品經濟到來的手足無措,王文龍覺得不少數據應該都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接下來幾天時間,王文龍沒有立即動筆,而是在和徐學聚表示自己想寫一本新書需要查資料並得到徐學聚支持之後一頭埋進了布政使司衙門的戶冊之中。

  這也是這年頭寫作必須要和官府合作的原因,許多資料都必須要從官府才能弄到。

  自從隆慶開海以來,福建作為擁有對外貿易港口的海貿大省,其實經濟結構已經悄然發生改變,福建地少人多,百姓只能做生意謀生,伴隨開海之後許多產業已經是出口大宗:武夷山的茶葉,泉州的海絲,德化、建陽的瓷器,全都是在隆慶之後幾十年間迅速擴大了生產規模,其原因自然就是為了出口。

  王文龍特別注意新興形成的產業集群,特別是泉州海絲生產,他翻了好些記錄,把整個泉州絲織品在開海之後重新興盛的過程記錄下來。

  埋首於明代的記錄之中,王文龍恍惚間甚至找到了自己前世在大學裡寫畢業論文的感覺。

  時間一晃就到了四月上旬,徐光啟終於要離開福州,而王文龍也選擇和他一同北上,這一次卻是應了吳山社之邀去參加春末的文會。

  吳山社的書信是前兩天來的,原因是袁宏道又從京城辭職了,決定回湖北公安老家隱居,走大運河要過三吳,於是吳山社朋友得知這消息,就號召天南海北的社員一起到江蘇去聚會,正好方便接待袁宏道。

  “這些書籍都帶上。”王文龍送給徐光啟一個大書箱。

  “多謝建陽。”徐光啟高興說道。

  這幾天王文龍終於是將《國富論》的資料查的差不多,於是有時間跟徐光啟開始講論西洋科學。

  對於徐光啟那些有關於西洋科學的詢問,如果放在前世已經大學畢業幾年的王文龍或許應付起來還有些難度,可是這時王文龍腦海裡卻是記得住上輩子所有的教科書。

  很多地方他直接把教科書的內容拿出來給徐光啟講就行,比自己總結的更準確。

  這年代的歐洲傳教士也並不是什麽通才,許多來到東方傳教之前不過是神學院裡頭畢業的學生而已,所學的內容很多是為了傳教而突擊練習的。

  在東方人以為他們是飽學大儒,其實往往也不過是在讀經之余花費一兩年時間專項突擊了音樂、繪畫、數學、天文等等專業學科。

  實踐技術上王文龍或許比不過他們,但是真說起理科水平,這些傳教士的上限甚至還不到高中畢業。

  就比如說被徐光啟奉為圭臬的《歐氏幾何》,其在幾何學中的開創性固然可以撐到,但是其中一些定理甚至放到初中數學要求中描述都是不完備的。而那厚厚的一本《歐氏幾何》,也沒有超出中學的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的內容。

  王文龍拿著中學教材跟徐光啟上課,順便還把自己作坊裡頭的幾位工匠叫來一起聽,這東西對於以後改進印刷技術也有重要意義。

  但是僅僅是中學內容,就已經夠這時的人學習了。

  上了船之後,徐光啟還有些戀戀不舍:“只可惜數學的內容還沒有同建陽學完,不如我辭了家中的事情就跟在建陽左右學習?”

  王文龍笑道:“難道子先不需要科考?”

  “也不知能否考上……”徐光啟有些心灰意冷的說道。
    王文龍耗費半個月時間都隻教完了了幾何、代數、函數,後續更複雜的概率、統計、方程、數論等等內容根本沒機會上,而徐光啟已然是感覺茅塞頓開,筆記整整做了一箱,甚至生出想在王文龍身邊跟隨學習的想法。

  但是王文龍卻知道自己沒有時間帶著這麽一個徒弟,他最後將大體內容草草寫下,花了兩天時間做出幾冊筆記之後就讓徐光啟自己回去學習。

  王文龍知道更複雜的數學內容,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有了需求自然就會被人研究出來。

  現階段對於數學的研究,只要夠用,不落後於歐洲太多就行。

  就像現在的福州據說已經有人開始計算更繁複的對數表了,那就是需要大量統計算數的吏員們在發現對數的實用性之後主動進行的工作。

  徐光啟突然說道:“建陽,你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只怕已經超出那些歐洲傳教士,為何不以此本領著書立說?”

  王文龍笑著說道:“此時理學知識都要在實際應用中才有效果,我等想真正為人所重視,還是要能夠掌握資源。”

  徐光啟思索,一番頗為認同的點頭。

  王文龍這話就是專門說給徐光啟聽的,希望他幾年後還能記住。

  如果按照歷史進程,徐光啟這次回到松江讀書過不了幾年就能高中進士,那才是他發揮自己能力的時候。

  在這年代如果讓徐光啟把所有精力用來研究數學,實話實說,有點屈才。

  就像朱載堉算出了十二平均率,但是沒有相應的應用場景,最終落的結局也不過是幾百年後被歐洲人從故紙堆中翻出成果,得到無盡的唏噓與讚許罷了。

  這時代的大明缺的並不是一個著名數學家,而是需要更多能夠依靠科技改天換地的人。

  其實徐光啟如果考中進士,對他最有用的其實還是物理和農學的內容,物理學可以造槍,造炮,農學可以推廣新作物。

  於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學完之後王文龍又給徐光啟加上了高中物理教材中力學方面的內容。

  至於只看那簡略的筆記徐光啟能不能讀懂王文龍也不敢保證,不過大不了那時寫封信來,或是徐光啟再把問題集在一起走一趟福建互相交流也就是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王文龍很有信心,徐光啟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絕對有能力學懂這點中學理科內容。

  送行的朋友們幫王文龍把東西裝上船,王文龍正要走過跳板,李國助悄悄站到他身邊遞給他一盒點心。

  “這是國仙給你做的。”

  王文龍一愣,給自己未出閣的妹妹為王文龍送點心,李國柱也是有點惡心。

  見王文龍接過點心匣子道謝,他終於忍不住問:“建陽對我家妹子究竟是什麽意思?若是真個情投意合,不如前來說項。”

  王文龍道:“李兄知道我的情況,何況我還和沈家有了婚約。”

  “你!”李國助既生氣又無奈。雖然魏天爵已死,但李國仙被他害的也沒人敢來求親了。

  而王文龍也已經講好婚姻,除非把自家妹子嫁給王文龍做側室,可李家又始終覺得委屈了。

  現在李旦還在海外,但李國助知道照父親的性格,李旦多半寧可李國仙一輩子不嫁,也不會做這折顏面的事情,最後很可能就把李國仙送給李家的哪個海主去結親。

  李國助知道憑妹妹的性格,落個這樣的結局,只怕一生都會難過。

  李國助說道:“幾個月後我爹要來福州,伱看在我妹妹面上,去跟他把話說清楚。”

  王文龍點點頭:“介時我一定去。”

  又想到李國仙,王文龍拿著食盒說:“李兄回去轉告二姑娘,王文龍收了她的食盒,萬分感激。”

  李國助聞言有一瞬間真是想要動手打王文龍,卻又無奈於王龍還真沒做錯什麽事情。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